田 鴿
新時期高校貧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考
田 鴿
在高等學校教育中貧困生是弱勢群體,并且貧困生在高校中占有比較大的比例。很多高校貧困生具有較強的自卑感、自尊心,缺少自信等等。高校應該對貧困生給予人文關懷,從思想、心理等方面進行系統幫扶,增強貧困生自信心及社會交往能力,讓其能夠健康全面發展。
高校 貧困生 思想政治教育
隨著高等教育的不斷改革與發展,高校招生由過去的精英化逐步轉為大眾化,進而也帶來了貧困生數量增多的問題。據統計,目前我國高校中貧困生總數已接近400萬人。近年來,雖然國家出臺了相關貧困生幫扶政策,減緩經濟方面的壓力,但是貧困生的心理問題卻存在很大問題,導致其思想上呈現出悲觀、消極、自卑、敏感甚至憤世嫉俗的傾向[1]。因此,高校必須要關注貧困生心理問題,給予他們人文關懷,加強思想政治教育。
(一)存在較強的自卑心理
據某高校貧困生摸底調查顯示,60%以上的貧困生因經濟貧困而感到羞愧,22.5%的學生感到自卑,不想讓別人知道自己的家庭情況,不希望得到師生的同情[2]。一些貧困學生自卑心較重,致使其缺少自信,不敢與人交往,逐漸脫離集體生活。這些不健康心理的產生,給貧困生的成長造成了消極的影響,使其產生不良極端行為。一些貧困生總是在封閉中生活,每天除了讀書就是讀書,其他事情從過過問。[3]
(二)缺少集體榮譽感和歸屬感
貧困生在日常生活開銷中,屬于“拮據”一族,承受著較大的精神和經濟上的壓力,從而產生了強烈的自卑感。他們更加在意自己的利益受到損失,自己的才華與能力得不到老師和同學的認可,他們唯恐自己的人格尊嚴受到傷害。他們往往以“自我”為中心,寡言少語,性格孤僻,自我保護力較強。
(三)綜合能力素質發展受限
貧困生大多來自于偏遠落后地區,和城市相比,這些地區的經濟文化發展落后,中小學的教育長期以應試教育為主,計算機、外語等學習條件較差,上大學后,曾經的佼佼者失去了昔日光環。同時,受經濟條件的制約,他們無法參加更多的社會交往活動和其他學習培訓活動,無力追求更高的學習、生活目標。這些因素制約了貧困生的社交能力、組織協調能力的健康發展,成為其自身綜合能力素質發展的障礙。
(一)家庭教育因素
一個人面對新環境和困難時所體現的心理素質水平的差異由他們個體人格發展過程所決定,早期人格發展受家庭教育和生活環境的影響。受經濟和生活困難的雙重重壓,一般貧困生家庭教育較為嚴厲,父母更多地把精力投入到家庭經濟來源中,忽視了對孩子心理問題的關注,甚至干涉孩子的自由和選擇,干擾了孩子早期人格的健康發展。
(二)學校原因
我國教育長期以來大多以應試教育為主,忽視對學生(特別是貧困生)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與此同時,同學間的貧富差距,給貧困生的心理上造成了一定影響,懸殊的對比給貧困生帶來了沉重的心理和精神壓力。
(三)社會因素的影響
社會上一些“善意舉動”實施方法的不當,表面上是為幫助解決貧困生經濟問題,實際上卻給貧困生的心理造成了陰影。雖然解決了經濟上一定壓力,但是卻使其自尊心受到了傷害,造成了心靈上的創傷。
(一)引導貧困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
高等學校肩負人才培養的重要責任,貧困生思政教育不容忽視,應引導其樹立正確“三觀”。第一,充分發揮思政課主渠道作用,教師在授課中應傳播正能量,做好領路人。第二,注意發揮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輔導員)的示范作用。輔導員作為大學生的直接接觸者,要提升自身素養,經常深入貧困大學生寢室、教室或者利用微信 、QQ等新媒體與貧困生加強溝通交流,在潤物細無聲中強化思政教育。
(二)進行自立自強精神及抗挫折教育
目前,我國高校學生普遍存在適應能力低、高分低能、抗壓能力較差等方面問題,因此加強學生(特別是貧困生)自強自立教育十分必要。各高校除了要以綠色通道、獎學金、助學金等方式保障貧困生順利上學外,還要提高貧困生面對困難和挫折的能力,教育他們要敢于正視理想與現實,接受生活中的困難與挑戰,在逆境中奮發向上。
(三)開展形式多樣的校園活動,加強和諧校園建設
高校和諧校園文化氛圍對貧困生的健康成長具有重要影響,可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來促進和諧校園的建設。在開展各種校園文化活動時,鼓勵貧困生積極參加各類社團活動及社會實踐活動,在活動中增強自信心,提升自身綜合素質能力,為今后就業打下堅實基礎。
[1]趙國蓮,張震,蘇金明.高校貧困生與思想教育工作淺議.產業與科技論壇,2006(4):122~114.
[2]杜喜榮.論做好貧困大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國成人教育,2006(7):80~81.
[3]聶國鋒.試論建立高校貧困生心理測試與思想教育的長效機制.教育前線,2006(11):113~114,112.
(作者單位:大連海洋大學)
田鴿(1988-),女,漢族,遼寧阜新人,研究生,初級,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