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鳳微 馬 祥
淺談當代大學生學風存在問題及建議
楊鳳微 馬 祥
學風是指學生的學習風氣,學風是校風的重要標志之一。對高校而言,學生的學風反映在長期的教學過程中,是廣大學生在學習方面的精神、態度、風格、方法、習慣等要素的綜合體現。優良學風是一所大學辦學質量和向學精神的高度體現,是保證和提高教育質量的重要條件。本文結合當前我校的實際情況,對當前高校學風存在問題提出建議。
大學生 學風 存在問題 建議
學風是指學生的學習風氣,是學生在學習方面的精神、態度、風格、方法、習慣等要素的綜合體現[1]。對高校而言,學生的學風反映在長期的教學過程中,師生表現的創新而不附會、謙遜又不自滿,自我約束的學習風貌[2]。優良學風是保證和提高教育質量的重要條件和向學精神的高度體現,是教會學生懂得學知識、做事、做人的精神指導和實踐途徑,是一種具有提高激勵、增強凝聚功能的學習文化[3]。針對普通高校學風而言,優良的學風對當前大學生的學習和成長都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優良的學風是學生在學習方面各種優良要素的綜合體現。包括明確的學習目標、端正的學習態度、良好的學習動機、主動的學習精神、合理的學習方法等。當前多數大學生具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和學習動力,學習主動性很高,課堂聽課、作業完成情況等方面都表現不錯,但也有部分學生在這方面存在問題[4]。
(一)缺乏明確的學習目標和足夠的學習動力
多數大學生在進入大學以后不能適時地制定自己的學習計劃,學習目標缺失。缺乏學習動力,學習紀律不嚴格,上學只為了“混日子”,混一張文憑。
(二)專業學習缺乏興趣
多數大學生對自己所學專業的特點、課程的設置、發展前景、就業狀況了解甚微, 部分學生因為沒有正確有效的專業指導,以自我意識去想當然的認為了解專業,最終使學生對自己以后學習產生困惑和迷茫。
(三)部分學生學習主觀能動性不高
大學和初高中的區別:初高中學習是被動的,是學校統一安排好的,不需要自己安排;大學學習是主動的,學校是普適的教育計劃,個人的學習是自主的,大學生需要自己安排。但是,多數大學生在這個轉變中不能合理的定位,學習主觀能動性不高。
(四)部分學生自控能力不強
多數大學生不適應高校學習方式,容易過度放松,荒廢學業。在當今這個充滿機遇、挑戰和誘惑的時代,尤其是手機玩游戲、發微博、聊微信,對大學生的影響很大。在大學把學生作為成年、獨立個體的教育模式下,要求大學生具有較強的自控能力,但部分大學生自控能力弱, 結果是過度放松,荒廢了學業。
(五)缺乏主動學習精神,滿足于死記硬背
部分大學生仍舊習慣初高中的學習方法,老師上面講,學生下面記,考試背筆記,在學習上依賴性老師較大,課余時間很少看文獻和深入思考問題,缺乏主動學習精神,不能以主動的學習方式方法進行創造性學習。
(一)加強新生的入學教育工作
選擇優秀新生班主任,與學辦輔導員相互配合共同開展工作,使剛剛進入大學的新生在健康的氛圍中的成長成才。盡早培養新生班養成良好的班風,良好的班風將使班級凝結成為一個溫暖和諧的大家庭,使新生團結協作,自覺遵守紀律,積極投入學習。入學教育不僅要關注大學生的思想、道德,重點就是幫助大學生了解大學環境、角色得的轉變,
(二)明確學習目的,端正學習態度,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當前多數大學生,學習目的不明確、學習態度不端正,這是一種綜合表象,究其深層原因錯綜繁雜,實質還是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取向的問題。高校應加強愛國教育,深入了解國情,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把自己的成長和成才和祖國的繁榮富強統一起來,規劃好大學生活,制定可行的發展目標,激發學生自身學習的積極性。
(三)加強專業思想教育
在當前的初高中教育中,大學生多數集中在應對考試的學習中,對大學校園的了解、專業設置了解甚少。結合當前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企業對大學生的要求,要通過聘請學科帶頭人、骨干教師、知名專家學者,大學生通過做學術座談、專題報告、社會實踐等形式了解專業前沿變化、發展前景及就業趨勢, 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專業學習的積極性,教育大學生以認真的態度、刻苦的精神、嚴謹的作風自覺加強學風建設。
(四)化被動為主動學習 應激發大學生主動學習
當前的大學生在升入大學之前,從小學、初中到高中接受的都是被動的應試教育,教育缺少自己的思考,只注重刻苦學習,教育是使用高強度的“約束性”管理,而大學倡導的教育是“以學生為本”,鼓勵大學生自由學習、獨立創新、自我管理,多方面發展,化被動為主動的學習。
[1]孫鵬燕.淺談大學生學風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教育探索,2011(9):90~91.
[2]知果.以優良黨風促校風帶教風正學風[J].中國高等教育,2010(10):1.
[3]鐘凱雄.優良學風的建構: 大學文化管理的旨歸與路徑[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4):29~33.
[4]龔素,樂周赳.發揮專任教師在大學生學風建設中的積極作用[J].中國高等教育,2012(12):58~59.
(作者單位:塔里木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