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虹
高校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及對策淺析
陳 虹
本文對目前高校大學生就業過程中常見心理問題及產生原因進行分析,提出了相應解決對策,以期有效緩解大學生就業心理“亞健康”。
高校大學生 就業心理問題 解決對策
近幾年來,我國高校應屆畢業人數持續增加,大學生面臨著嚴峻的就業形勢,承受著巨大的就業壓力,導致了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日漸凸顯。如何解決高校大學生的就業心理問題成為了目前亟待關注的課題。
(一)高校大學生常見就業心理問題
(1)急功近利心理。從事高校學生就業工作的筆者在工作中發現,很多用人單位都認為目前大學生在找工作時表現出嚴重的功利性,目光短淺、過度的注重眼前利益。無論是薪酬、地域,還是個人的發展機會、專業對口等,都影響著大學生的個人社會定位,同時高校大學生的自我認識、社會適應性以及個性特征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學生急功近利心理的產生。
(2)焦慮心理。日趨激烈的就業競爭形勢,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高校大學生焦慮心理的產生。例如有的大學生對自己是否能夠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而憂慮,也有的大學生擔心是否能夠適應社會工作,有的則因多次被用人單位拒絕而產生緊張與恐懼的心理,這些情況都將會導致焦慮心理的產生。就業壓力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而日漸凸顯,因此要對大學生就業過程中所產生的消極心理給予一定的關注與引導。
(3)自卑抑郁心理。高校大學生在求職時,往往會面臨學歷、畢業學校、自身能力等眾多因素的競爭,如果在求職過程中過于的自卑,則將會影響到其實際能力的發揮,因不敢競爭而錯失了良好機會,使得求職就業進入一個惡性循環的局面。
(4)自負心理。由于高校大學生以獨生子女居多,良好的生活環境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一些大學生怕苦怕累、追求享受的不良習慣,在進行求職過程中,往往會高估了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低估用人單位的要求,這種缺乏自知之明的心理就是自負導致的。
(5)依賴心理。有些高校大學生從讀書到就業,基本上就是依賴父母,缺乏獨立的能力,因此在就業時也同樣存在著依賴心理,不會主動去尋找適合自己的工作,也不知道自己適合什么樣的工作,一味等著家長來解決,導致錯過良好的就業機會。
(二)造成高校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的原因
(1)自我認識不清。高校大學生在就業時,不能客觀地進行自我評價,有的評價過高、自傲自大,有的則過低,產生自卑心理。無論是評價過高還是過低,在就業選擇時,都不能夠理智客觀地對待。
(2)不了解就業形式。部分高校大學生對我國的國情、社會經濟發展情況并不了解,在就業過程中仍然保持著陳舊的觀念,沒有認識新的就業形勢需要采取新的對策,從而在就業過程中引發一定的心理困惑,最終影響到就業質量。
(一)有效加強專業化師資隊伍的建設
教師在高校大學生的學習、就業過程中擔任著重要的指導角色,因此,高校教師需要不斷提高自身綜合能力,尤其是心理輔導業務能力,關注高校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采用相應的措施來應對高校大學生的就業心理問題,并為學生營造出積極良好的就業氛圍。
(二)做好個性化的就業心理輔導
(1)了解社會就業形勢。由于高校大學生對目前所處的就業發展形勢、就業政策以及職業特點等的不了解,而導致了在就業過程中出現畏難或“期望過高”等就業心理,面對這種情況,高校大學生在就業之前應當先了解社會的就業形勢及職業特點等,并做好充分準備,從而有助于提高自身在面對激烈的就業壓力時的應對能力。
(2)從實踐中認識自我。高校大學生還未步入社會,缺乏一定的社會經驗,因而也很難對自己有一個客觀、正確的分析。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引導學生多參與社會實踐,并把理論有效地運用于實踐當中,從而有助于高校大學生更好的檢驗自身,提高自我評價的客觀性。
(3)盡早做好職業生涯規劃。職業生涯規劃是一個動態的過程,老師應當盡早地引導學生,在大學初期就開始職業生涯的規劃,結合自己的興趣愛好、能力優勢等,根據發展目標有針對性地進行就業準備,實現主動就業。
(三)學校、社會、家庭共同關注
高校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的產生,需要社會、家庭、學校三方共同關注,為大學生就業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校園環境和家庭氛圍,形成有效促進學生就業的合力。
(四)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養
為了提高高校大學生的社會適應性,應當積極的提高其自身的綜合素質,并保持終身學習的態度,既要認真的學習專業知識,又要積極地通過實踐來提高自身能力,從而使得高校大學生具備扎實的知識與技能、良好的素質與能力,最終提高高校大學生的就業質量。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高校大學生將面臨日益嚴峻的就業形勢,同時因就業過程所面臨的眾多困難、自身因素等的影響,而產生一定的就業心理問題。因此,根據目前高校大學生所存在的就業心理問題,應通過有效加強專業化師資隊伍建設等眾多方法來解決,從而有效的緩解我國高校大學生的就業心理問題,使得每一名高校大學生都能夠通過高質量的就業來實現自身的價值。
[1]夏海杰,李丹.高校畢業生就業心理問題分析及對策研究[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6(04).
(作者單位:南通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