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梁
《居住區規劃與設計》課程實踐教學改革方法探究
李 梁
本文在詳盡分析了《居住區規劃與設計》課程在實踐教學環節中的窘迫境況后,以居民活動場所空間這一住區規劃中最重要的空間規劃內容為嵌入點,結合實例,帶領學生積極實踐,探尋實踐教學的路徑,為該課程教學改革進行有益嘗試,并希望其積極的經驗能進一步得以推廣。
居住區規劃 居民活動 場所空間 教學改革
(一)《居住區規劃與設計》課程教學的現狀
國內各院校在該課程的教學中偏重理論講授和學習,而課程實踐環節比較薄弱,成為制約該課程教學開展的瓶頸。
(二)《居住區規劃與設計》課程進行實踐教學改革的意義
基于《居住區規劃與設計》課程面臨的亟待改革的教學窘境,有必要嘗試實踐教學改革的方法,為今后該課程的教學積累寶貴的經驗。
(一)研究對象
本文以學生在太原市恒大華府居民中心活動場所的課程實踐為研究對象,就學生的課程實踐情況進行研究,分析學生在課程實踐中存在的問題,探索《居住區規劃與設計》課程如何在實踐中探索教學改革的方法。
(二)研究方法
本文的研究主要采用多人分組(分四組,每組五人,兩人負責做訪談和分發問卷,兩人負責測量距離和范圍,一人負責做記錄和匯總)進行課程實踐的調研工作,各組具體安排如表1所示。
(一)以往課程實踐的針對性較差
一直以來《居住區規劃與設計》課程的實踐教學通常是分幾個八九人的大些的組來進行,學生雖然領了任務,但由于初次接觸,對任務的把握不夠清晰,導致過程中針對性差,東一榔頭,西一棒子,教學效果不理想,比如讓某組做“小區的中央綠地調查”,結果是全組亂轉悠半天,取回來的東西卻不著邊際,就是注重些細枝末節的東西,什么小區個別樹種啦倒是花了些心思。
(二)以往課程實踐中任務設置不夠細致
以往《居住區規劃與設計》課程實踐教學中往往是就一塊地給一個任務,沒有做進一步細致的任務分解,導致實踐過程缺乏精細管理,同學往往全憑自覺,部分同學實習效果打了折扣。
(三)以往課程實踐中任務之間關聯性差
以往《居住區規劃與設計》課程實踐教學中同學僅僅完成分配給自己組的任務,而對相鄰組的任務和工作情況卻視而不見或毫不關心,如調研小區南半區綠地的同學絕不會留意北半區綠地同學的工作情況,這樣就導致了最終認識上的片面和不足,實踐教學效果大打折扣。
(四)以往課程實踐中對使用者的關注度不夠
以往《居住區規劃與設計》課程實踐教學中同學更多地是從自身角度出發去思考問題,即從設計者的角度考慮,這樣做對真正使用該住區環境的居民顯然考慮得很少,最終得到的成果也就有很大的局限性。
(一)通過對實踐教學任務的調整和對實踐過程的管理來強化其針對性
要強化實踐教學的針對性,一方面需要對教學任務進行調整,如在太原市恒大華府小區居民中心活動場所調查中,具體可從幾個方面展開,示,就實踐地點各組做了有針對性的布置,即依小區空間序列自小區入口處展開的過程而依次布置各組,一組分配在東門入口內前空間所處場所A;二組分配在居民中心活動空間南半部分所處場所B;三組分配在居民中心活動空間北半部分所處場所C;四組分配在南北兩部分結合處的中央廣場D。另一方面,對實踐教學的過程也要進行有針對性的管理,比如對各組的具體實踐過程提出要求。
(二)對課程實踐教學任務進行細致設置和精準落實
本次實踐教學注重對任務對象進行細致劃分,一改以往課程實踐中任務設置不夠細致的問題。首先明確參與實踐教學活動的各組具體實習范圍和任務,進而明確每一位參與實習的同學的量化任務,爭取做到對實踐教學任務進行細致設置和精準落實。
(三)通過提高對使用者的關注度來實現課程實踐教學的實踐意義
本次實踐教學還注重通過提高對使用者的關注度來實現課程實踐教學意義,即小區規劃最終還需落實到使用者長期而真正的體驗上來,不是為了作為一個銷售策略的嚎頭,如此來改變以往課程實踐中對使用者的關注度不夠的問題。實踐教學中專門分配一位同學負責記錄和分析該場所在不同時間段的活動居民的人群類型、數量和行為方式以及該空間場所如何影響居民的活動方式和規律。
如何做好《居住區規劃與設計》課程實踐教學十分重要。本文以《居住區規劃與設計》課程實踐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為切入點,通過詳盡分析現有該課程實踐教學環節的不足,結合實踐教學的現實情況,提出了完善該課程實踐教學的合理化的建議,以期對今后該課程及相關課程的實踐教學提供借鑒。
[1]熊志翔.本科院校質量保障體系研究[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1~13.
[2]李克軍.簡論反思性教學和反思型教師的培養[J].教學與管理,2010(6):31~34.
(作者單位:太原師范學院管理系)
本文系“太原師范學院教學改革創新項目JGLX1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