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 虎
現代學徒制下高職學生會計實踐探究
秦 虎
現代學徒制是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的一種新形式,是培養優秀會計人才的一種有效途徑。會計專業實施現代學徒制存在一些制約因素,盲從于其他專業將學生推向企業并不利于會計人才的培養。文章結合了會計專業實踐教學的現狀,探索了校內開展會計專業現代學徒制的路徑。
現代學徒制 會計實踐 企業
教育部于2014年8月25日發布教職成[2014]9號文,提出《關于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的意見》。2015年8月5日教育部辦公廳公布首批現代學徒制試點單位,拉開了職業教育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的帷幕。“意見”中指出要實現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對接,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畢業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對接,職業教育與終生學習對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和針對性。“意見”只是提出開展現代學徒制的指導思想和總體要求,基于現代學徒制基礎上的高職會計人才培養,缺乏成熟的模式和成功的經驗。會計專業性較強,會計知識和技能具有極大的隱性,一個優秀的會計財務人員一定是反復實踐、感悟提升的結果。因此,研究現代學徒制對于高職會計專業人才的培養非常重要。
(一)企業參與人才培養的積極性不高
企業的會計信息某種程度上屬于商業機密,財務部門也是企業的核心部門,會計職業道德規范明確要求會計人員要保守秘密。而會計實習生服務時間短,理論基礎差,缺乏工作所需的經驗和技能,所以企業吸納實習生的積極性不是很高。另外,企業財務人員的崗位需求往往是個位數,而且會計人才的流動不大,所以企業本身也沒有太多的需求。即使有相關的需求,對于會計實習生的吸納也具有非常嚴格的要求,企業指導教師無心也無力參與會計人才的培養,能安排給實習生的也往往是簡單的重復性的事務工作,這樣并不利于會計人才的培養。
(二)現代企業會計分工明確、信息化程度高
隨著企業管理水平的提高,絕大多數企業財務都實現了信息化。會計信息化提高了會計工作的效率和質量。同時,會計信息化也帶來了一定的問題。因為信息化的實現,很多傳統的會計工作由計算機系統完成。其他部門人員只需在ERP系統的業務端錄入相關的基礎數據,會計人員只需在系統中對基礎數據進行審核,系統就會自動的生成會計憑證、自動的登記賬簿、自動的生成會計報表。并且會計的分工較細,會計工作就像是車間里的流水線作業一樣各人管一段。很少會像傳統會計一樣把憑證的審核編制、賬簿登記、編制報表的一整套程序做完,這樣亦不利于會計人才的培養。
(三)高職會計專業學生基礎差,缺乏相關經驗
會計是一項專業性很強的工作,對于實際的工作經驗和工作能力有很高的要求。而作為尚未走向社會的高職會計專業學生而言,缺乏的恰恰是實際工作的經驗和能力。企業需要的是能夠幫助其獨立解決問題的工作人員,而學生需要的是能夠幫助其提高解決問題的企業導師,這就產生了不同層面上的供給與需求的矛盾。
(一)轉變傳統會計實踐教學的思維方式
傳統的會計手工模擬實訓和會計電算化實訓,在某種程度上提高了高職會計專業學生的解決問題的能力。但該類實訓往往側重于對基本財會理論的深化,忽略了對會計人員綜合能力的培養。該類實訓基本都是要求學生完成“證—賬——表”的循環工作,學生在取得相關原始憑證后,以慣性的思維方式直接編制記賬憑證,他們很少去思考這些憑證如何獲得,也很少真正地去審核有關原始憑證,基本拋棄了“監督”這一會計基本職能。該類實驗實訓仍然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的主動的思維能力和獨立性得不到鍛煉。而且,該類實驗實訓并不能真實的再現企業會計工作的流程,學生僅僅能接觸到日常會計工作的一部分。
因此,現代學徒制下,會計實踐教學應當轉變傳統教學觀念,建立一種以“企業需求為導向”的人才培養觀念。不僅僅要培養學生的基本會計技能,也要培養學生的領導能力、溝通協作能力、學習能力和抗壓性。學校培養的也不再是簡單的會計作業員,而是獨立性強、會學習、懂管理、服務意識強的企業管理人員。
(二)創設會計實踐所需的虛擬企業環境
當企業不能解決會計學生的實踐需求時,我們可以換一種思維,將“企業”搬進校園。當然,并不是真的請企業入駐校園,而是創建和企業一模一樣的商業環境。會計的工作不僅僅是在辦公桌前填制憑證、登記賬簿、編制報表,更多的時候需要和企業內部各部門以及企業外部各有關單位進行溝通協作。而這些,并不是簡單的會計手工賬和會計電算化就能夠實現的。因此,構建虛擬的商業環境,在商業環境中進行情景式教學就顯得尤為重要。這樣商業環境不僅包括硬件上,
諸如虛擬客戶、虛擬供應商、虛擬海關、虛擬地稅國稅、虛擬外管局、虛擬銀行等;還包括軟件上,諸如稅務申報平臺、增值稅稅控平臺、統計信息申報平臺、外匯管理平臺、出口退稅申報平臺、銀企平臺等。這樣的商業環境也不僅包括企業外部的環境,還包括和財務部門發生業務聯系的企業內部的各部門,諸如生產、行政、倉庫、采購、銷售部門等。
(三)優化會計專業的課程體系
教育部在意見中提出“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廠、校企聯合培養”。但同時也在意見指出,現代學徒制的培養模式應當因地制宜,積極探索切合實際的實現形式。具體到高職會計專業而言,入學就把學生推向企業或者推向學校創辦的“虛擬企業”顯然不符合會計人才培養的客觀規律。會計的理論性很強,會計人員在走向工作崗位前必須要掌握基本的財會理論。所以,會計課程體系的設計應當遵循“理論—實踐—理論—實踐”的循環規律。分階段開展會計實訓課程,初級階段開設基礎會計實訓課程等,中級階段開設成本會計、手工會計、會計電算化實訓課程等,最后才是讓學生走向“虛擬企業”,畢業前入崗實踐。在具體設置會計專業的課程體系過程中,可以聽取企業財務、審計等專家的意見,吸收必要的“企業基因”,實現基礎知識和職業技能的有機結合,構建基于工作過程導向的課程體系。
(四)完善會計實踐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
現代學徒制下會計實踐教學內容選擇應當區別于傳統的手工賬教學和會計電算化教學。現代學徒制下的會計實踐教學內容,應當高度模擬一名會計從業人員的工作的全過程。從企業名稱核準、資本驗證、工商營業執照辦理、稅務登記、開立賬戶等到企業投產運營;從憑證的審核填制、登記賬簿、編制報表等到納稅申報、外匯核銷、出口退稅等。現代學徒制下教師所面對不再是一名學生,而應當是一名即將走向工作崗位的會計從業者。
現代學徒制下會計實踐的教學形式也應當區別于傳統的手工賬教學和會計電算化教學。這種區別不僅僅是在相關單據、印章及流程的高仿真性,更在于整個環境的高仿真性。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不應當是教和學的關系,而應該是同事關系。教師只是一位具有豐富工作經驗的前輩,而非講臺上的長者。學生的任務不再是學習,而是完成一個崗位的工作。教師應當和學生一起完成工作崗位的任務,在學生們遇到問題的時候,能夠像一名老師傅一樣帶領徒弟一起解決面臨的問題。
(五)構建會計實踐教學的多元評價機制
現代學徒制下的會計實踐教學評價不僅僅在于過程性的評分和撰寫實習報告。更多的是站在稅務、審計、銀行等第三方的角度去評價會計工作的過程和結果。評價會計實踐教學效果的實質就應當是評價會計崗位從業人員的專業能力勝任情況。現代學徒制下的會計實踐教學評價應當是多維度的評價體系。評價的主體不再是學生或者老師,而是企業、稅務、審計等有關專家。
將學生盲目的推向社會不利于會計人才的培養。現代學徒制下的會計實踐教學只有轉變思維方式、創新教育理念,從供給面上解決會計實踐崗位的需求,引入企業的元素,才能從根本上解決會計實踐教學所面臨的問題。
[1]繆啟軍.代記賬式仿真教學模式下會計現代學徒制研究[J].商業會計,2015(7).
[2]王振洪,成軍.現代學徒制:高技能人才培養新范式[J].中國高教研究,2012(08).
[3]李冬梅.對我國現代學徒制試點的現狀與對策研究[J].科技信息,2013(1).
[4]教育部.關于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的意見.教職成[2014]9號文.
(作者單位: 昆山第二中等專業學校(昆山開放大學))
秦虎(1985-),男,漢族,江蘇昆山人,學士學位,助理講師,研究方向:會計實踐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