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 積
邊境地區財經類高職高專院校大學生就業途徑探討
——以廣西財經學院防城港學院為例
聶 積
目前,我國邊境地區各大高校采取的畢業生就業舉措針對性不夠強,突出當地和高校特色的就業途徑也不多。探索邊境地區高職院校大學生就業途徑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和價值。文章以廣西財經學院防城港學院為例,探索討論了邊境地區高職院校大學生就業途徑。
邊境 財經類 高職高專 就業
高校大學生就業是黨和政府重點工作之一。據有關權威部門的就業調查數據顯示,高職高專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形勢不容樂觀。對于高職院校來說,解決好學生的就業問題不僅可以幫助學生解決生存問題,還能為學院自身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助力。
目前,據不完全統計,坐落于我國邊境地區的高校有10余所,其中涉及到高職高專層次的在校生有5萬余人,各大高校采取的畢業生就業舉措針對性不夠強,突出當地和高校特色的就業途徑也不多。因此,探索邊境地區高職院校大學生就業途徑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和價值。本文以廣西財經學院防城港學院為例,分析邊境地區新建財經類高職院校大學生就業現狀并探討促進畢業生就業的有效途徑。
廣西財經學院防城港學院位于防城港市。防城港市地處中國東部沿海南端和西南沿邊起點的交匯處、廣西北部灣之濱,是中國僅有的兩個沿邊與沿海交匯的城市之一。防城港是廣西高校服務地方經濟建設的重要成果,是廣西財經學院與防城港市政府開展校市合作的積極探索。防城港學院目前入住2015、2016級會計類、營銷類、金融類、貿易類等4大類23個高職專科專業共3600余學生。
(一)區外發達地區及區內大城市對學生就業的吸引
防城港市建市僅20余年,社會、經濟發展相對區內外發達城市落后,學生畢業后向往區外發達地區及區內大城市的思想意識較為普遍。在對防城港學院2015級766名學生的就業地區意向調查發現,僅有14.9%的學生表示會考慮選擇在防城港市就業。防城港市對畢業生就業的吸引力較弱,區外發達地區及區內大城市對學生就業的吸引力明顯。
(二)專業設置與本地區經濟發展存在一定脫節
防城港學院是一所以經濟管理類專業為主的學院,在海洋經濟、水產養殖加工、港口工業等方面的專業設置均處空白,因而產生了學校專業設置與實際市場需求的脫節。在對防城港市港口、企沙等區域企業的人才需求調研中,發現到多數企業需要本地化的畢業生,但是多數集中在生產加工、農林畜牧等領域,并且中小企業對經管類畢業生需求量十分有限。
(三)畢業生學歷層次有待提升
2013年,廣西沿邊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獲批啟動,日益發展的廣西(防城港)東興國家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沿邊金融綜合改革在先行先試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效。然而,防城港市快速發展的金融業,對學院就業工作和人才需求并沒有起到明顯的拉動作用。在對部分金融機構的走訪中發現,人才需求的學歷層次基本上都以本科及以上為主,防城港學院目前的人才培養層次為高職高專,這使得學生畢業后,難以實現本地就業。
(一)培養學生客觀務實的就業理念
隨著《關于支持沿邊重點地區開發開放若干政策實施的意見》、《北部灣城市群發展規劃》等若干國家發展規劃的落地,防城港市將迎來巨大的發展歷史機遇,學校應該積極結合國家、自治區的發展戰略和布局,依托刑事政策、就業指導等課程,積極教育、引導畢業生實現本地就業。
(二)增設符合邊境城市特色的專業
防城港學院是一所經管類專業為主的高校,針對防城港市六大支柱產業的鋼鐵、有色、能源、石化、糧油食品、裝備制造及資源加工轉化區中的人才的培養所需專業的設置均沒有在該高校專業有所設置,因而產生了高校專業設置與實際市場需求脫節。為解決學生“畢業就失業”的問題,更好的實現辦學服務社會的宗旨,建議圍繞防城港市海洋經濟、邊貿經濟、跨境電商、裝備制造等特色、重點經濟領域增設相應專業,形成圍繞邊境特色產業鏈的專業學科群。
(三)加快提升辦學層次,多種渠道提升學生學歷層次
鼓勵學生通過專升本、自學教育等多種手段實現學生學歷層次提升,為學生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贏取就業的“敲門磚”。
(四)開拓就業渠道,探索對東盟跨境就業模式
利用地緣優勢在邊境貿易和跨國旅游業中的就業資源,如經濟貿易、旅游、翻譯、物流、跨境電商等領域,這些領域存在很多潛在的就業機會。探索對東盟跨境就業模式,幫助畢業生實現跨境就業。
邊境地區財經類高職高專院校就業問題需要緊密聯系當地的社會、經濟發展規律,在轉型中強化優勢、突出經管類專業特色,同時,優化人才培養目標、深入開展大學生就業教育、調整專業設置,充分發揮校市合作、校企合作的機制,將我們的畢業生推向優秀的工作崗位。
[1]麥可思研究院.2012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
[2]麥可思研究院.2013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
(作者單位:廣西財經學院)
聶積,碩士,任職于廣西財經學院,研究方向:大學生就業創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