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捷
鐵路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素養現狀分析
李 捷
本研究將針對鐵路類高職院校學生目前的職業素養方面現狀進行分析,并提出其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通過對問題的分析和研究,制定了相應的解決對策,期望以此來提高鐵路類高職院校學生的職業素養水平。
鐵路類高職院校 職業素養 工匠精神
鐵路事業的不斷發展,為我國的鐵路人才培養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鐵路類高職院校作為為我國培養鐵路人才的核心保障,但在對學生目前的職業素養方面進行調查時,缺乏發現其出現了重實訓輕素質、職業素養教育教師能力不足以及校企合作不深入等主要問題,嚴重阻礙了學生的職業素養水平提高,同時也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
伴隨鐵路運輸速度的不斷提升,對于運輸過程中的操作技術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鐵路的安全性也日益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通過對影響鐵路運輸安全因素的分析,發現管理人員和工作人員都是確保鐵路安全運輸的主要因素,這也要求鐵路類高職院校必須加強對學生的職業素養教育[1]。實踐經驗表明,人民作為鐵路事業的重點服務對象,其要求鐵路類高職院校內的學生必須具備良好的敬業精神和責任意識,始終保持良好的工作作風和工作習慣,對鐵路運行過程中出現的突然事件進行及時處理,也應當具有良好的團隊協作能力和溝通能力,將鐵路安全作為工作的首要目標,積極應對突發事件。同時,鐵路類高職院校學生也應當具備工匠精神,將工匠精神與學生的職業素養教育進行有效的結合,使學生樹立起愛崗敬業的意識,為鐵路事業的發展做出積極的貢獻。
教師作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主要引導者,通過對鐵路類高職院校的教師隊伍進行調查時,發現職業素養教育教師的能力不足是造成學生整體職業素養水平不高的因素之一[2]。鐵路類高職院校很少安排專職的職業素養教師下鐵路現場培訓與學習,學校內的職業素養培訓經費也相對較少,教師的鐵路企業文化的感知度較低,無法實現對學生的積極引導。同時,學校對職業素養教育的重視程度也導致教師的自主學習意識較弱,缺乏自我培養與提高的方式和方法。
目前,大部分鐵路類高職院校均采取了工學結合的教育模式,然而校企合作的水平比較低下,學校與企業之間的合作缺乏融合性、協調性,針對學生的管理水平也相對較低。同時,學生在企業內實習的過程中,企業與學校均缺少對學生的積極引導和教育,未能使學生理解到企業的內在文化,校企聯合的人才培養水平仍相對落后。
首先,對現有的教學模式進行改革,教師應當將學生的職業素養教育放在學生綜合教育中的首要位置,通過對教學課時以及教學方式的有效調節,加強對學生的職業素養培養,通過現場學習等方式提高學生對社會的了解程度,使其更快的適應社會。其次,定期于校內組織職業規劃比賽,為學生介紹在職業規劃中應當注意的相關事項,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和成才觀,提高學生的自我審視能力。最后,舉辦有關職業技能的相關活動,提高學生的應急事件處理能力,同時也應當將學生的專業技能訓練與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培養進行結合,使學生樹立良好的職業素養。
學校應當給予職業素養教育教師高度的重視,定期對其進行系統性的培訓和教育,提高教師的綜合職業素養教育能力。一方面,定期舉辦交流經驗大會,通過專任教師之間、企業兼師之間的經驗交流和溝通,分析日常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以及具備的優勢,不斷的對教學理念進行完善,發揮出對學生的積極引導作用。
鐵路類高職院校應當加強與各鐵路局之間的有效合作,使學生定期在路局相關站段實習,提高企業參與人才培養的力度,并在其實習的過程中,不僅負責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提升學生崗位的實踐能力,更應該加強對學生的職業素養培養,讓優秀的師傅帶學生,將鐵路的職業素養傳承給今后的這些“準鐵路”人身上,發揮出校企文化的整合作用,在二者的互動和影響下,使職業素養可以與校園與企業文化活動相融合,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產生積極的引導作用。
綜上所述,學生的發展離不開教師的積極引導,同時也離不開學校的支持與幫助,鐵路類高職院校應當在對學生的職業素養進行培養的過程重,確保實訓與職業素養培養并重,組建高素質專任教師團隊,通過深化校企合作模式等方式加強對學生職業素養的全面培養,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為我國培養出更多的鐵路人才,推動鐵路事業的健康發展。
[1]葉穎.當前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素質的現狀與對策[J/OL].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電子刊,2015(9):184.
[2]宋繼東,宋曉燕.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素養教育現狀與發展對策[J].教育與職業,2015(22):115~117.
湖南鐵道職業技術學院)
本文系株洲市社科課題“培養高職學生“工匠精神”的模式和途徑研究(課題編號:Z Z S K 1711 0)階段性成果。
李捷(1980-),男,湖南桃江人,管理學碩士,講師,專業負責人,研究方向:交通運輸管理、職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