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菱黃景斌
大學生學業規劃淺析
李雪菱1黃景斌2
大學生學業規劃源于職業規劃,是當代大學生高效完成學業的關鍵。大學階段是構筑人生目標的關鍵時期,是大學生職業發展的預備期和探索期,大學期間進行學業規劃是大學生獲得職業生涯成功的起點。通過制定合理的學業規劃,可以明確大學生的學習目的,提升大學生自主學習的動力,促進大學生努力奮斗和提升自我價值,為將來的就業和職業發展做好鋪墊。
大學生 學業規劃
大學生學業規劃是指為提高大學生的人生職業(事業)發展效率對其學業所進行的籌劃和安排。通俗來說,就是解決大學生“學什么、怎么學、什么時候學、為什么學”等問題,使大學生充分發揮規劃主體作用,能夠結合自身實際情況、特點和環境條件來制定大學幾年的學業發展計劃,以獲得大學教育階段性學習所具備的綜合素質和能力。
生涯規劃的概念是美國于20世紀50年代提出的,經過不斷的發展演變,個人生涯規劃又細分為職業生涯規劃和學業生涯規劃。經過多年發展國外的生涯規劃指導體系趨于完善。我國的學業規劃研究起步較晚,鑒于與國外大學教育體制的差別,在引用國外模式時需要做本土化的嘗試、融入、調整,目前我國高校的學業規劃研究尚處于探索階段,在此發展過程中存在著一些問題。
(1)從學校管理角度看,存在問題有,一是學校主導作用發揮欠佳,學業規劃指導體系不完善,沒有形成符合校情的理論體系和教育模式,近年來在推崇和重視學業規劃的趨勢下,很多高校紛紛開設學業規劃的課程并列入為必修課程,但國內尚處于借鑒國外經驗和本土化實踐探索階段,可供參考的成熟模式較少,因此對學業規劃的模式構建并不深入、完善,對學業規劃教育的重要性和相關的專業知識沒有向大學生有效普及[1];二是缺少專業的師資,很多高校未成立有結構設置合理的學業規劃專業師資隊伍,指導老師多是以輔導員隊伍為主的學生工作者,對學業規劃如何結合專業或職業特點的理解不夠深入,這種缺乏專業學科背景的學業規劃指導比較空泛,并不能使大學生滿意;三是缺乏評價和監督機制,一般高校設有教學質量監控中心對課程質量進行督導,但是學業規劃作為一門特殊的課程,其模式構建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多部門、多方位、多渠道聯合管理和指導,在學業規劃模式構建不清晰的情況下,教學質量監控中心的督導職能發揮并不到位。
(2)從大學生的角度看,存在問題有:一是大學生自我認知和定位的能力較差,尤其是大一新生剛入學時滿腹理想,多數有好高騖遠的心態,期望值過高,不能全面認識自身的優缺點,在做學業規劃時偏離自己的實際情況,盲目跟風。二是缺乏自律性,大一新生從高中的緊張高壓的生活到了沒有升學壓力的大學,容易失去生活目標而無所適從,在規劃過程中,大學生缺乏奮斗的目標和毅力,遇到困難缺乏堅定、迎難而上的精神,因此完成學業規劃目標的實際行動較少,容易導致學業規劃取得的實際效果不理想[2],從而放棄計劃和目標;三是大學生對學業規劃認知片面,認為學業規劃只是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或修到學分,或者認為學業規劃僅僅指專業知識學習,不理解廣義的學業規劃除了專業知識的學習,還包括思想、政治、道德、業務、組織能力、科研及創新能力等的學習。
大學生學業規劃是個人職業生涯規劃的核心內容,是職業生涯規劃在大學期間的階段性體現。學業規劃是引導大學生在對學業生涯的主客觀因素進行分析和總結的基礎上,通過對自身興趣、能力和個人發展要求的綜合分析,結合社會發展需求,確定最為合理可行的學業奮斗目標。學業規劃可幫助大學生盡快適應大學的學習方式方法,構建自主學習的思維,以最小的求學成本達到最大的學習效益,從而提升大學生的學業和就業的競爭力,為成功實現就業或開辟事業打好基礎;可幫助大學生加強自律能力,從高中時父母或老師的管束中跳脫出來,引導大學生正確定位、自我管理,有面對困難勇往直前達到目標的意志力;也有利于保障高校人才培養質量,對完善教學條件、提高教師教學水平、提升學校教學改革和學生管理體制等有促進作用;有利于學校管理理念向服務型教學轉變。
(一)自我認知和定位
首先,開展大學適應性教育。大學新生剛入校,需要對新生引導以盡快轉變角色,可開設“新生入學教育”課程,內容涉及多個方面,有以理想信念教育、愛國愛校教育、守信感恩教育等為主的思想政治教育,有以校紀校規教育、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為主的生活習慣養成教育,有以教學管理制度、社團活動指導、專業教育、職業探悉等為主的學習思維轉變教育。開展新生入學教育課程的好處在于從各方面角度去介紹大學生活,幫助新生去感悟與高中教育不同的人才培養設置和培養要求,幫助新生去展望所學專業特性、職業發展趨勢和前景未來,幫助新生去思考就業競爭形勢,反思自身所欠缺的綜合素質差距。
其次,自我認知。可以通過一些常用的測評工具如人格測試、智力測試、能力測驗、職業傾向測驗等和“照三面鏡子”方式即自己對自己的評價、同學對自己的評價、社會(班集體)對自己的評價三種評價方式去充分認識自己、了解自己,認真分析自身的優缺點、性格、情商、智商、特長、心理素質等。
最后,環境評估。結合入學教育中對大學生活環境、學業競爭環境、就業環境、行業環境、社會環境等外部環境的認知,再結合自己家庭經濟情況、抗壓承受力、溝通能力、變通思維等具體實際情況明確自身合適的定位,從而做出學業規劃不盲目跟風、不脫離實際。
(二)學業目標的制定
常說“先選擇方向,再談努力”。制定學業目標一般要有機結合外因和內因,要符合所處環境和個人特質,以大學所學專業課程的學業成績和專業素質能力為主要目標,進而拓展綜合素質和能力。大學生學業規劃需要發揮大學生主體積極性作用,合理安排時間和任務,有效解決制定的階段性目標。從時間維度來分,可制定總目標(整個大學)、中期目標(一學年)、短期目標(一學期、月、周、日),總目標要立足于現實,全面考慮,既有現實性又有前瞻性;一個人的精力、時間有限,目標的制定不能面面俱到,時間維度目標設計應為金字塔形層層遞進,學業規劃的各級目標要清晰明確,對于大學生的就業和職業發展有一定的指向。從內容維度來分,知識、能力、素質結構要素是實施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前提條件,大學生的學業規劃應有專業知識規劃、特長發展和社團活動規劃、社會實踐和素質拓展規劃。專業知識規劃包含有專業理論知識和專業實踐技能;特長發展和社團活動規劃旨在發展個性化能力和綜合素質,以培養溝通能力、適應能力、信息處理能力、創新能力、組織管理能力、團隊合作能力等等;社會實踐和素質拓展規劃則是要在實踐活動中將知識和能力融合、優化、提升而形成有個人內涵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專業素質、身心素質、審美素質等全面性綜合素質。因此,大學生學業規劃制定的重點在于內容維度的設計,大學生要針對不同階段的不同目標,對規劃內容細化分解,要符合個人情況,能掌控執行節奏,能保證完成度。
(三)目標執行和調整
大學生在執行學業規劃過程中需要發揚堅持不懈的堅韌精神,當制定出切實可行的學業目標后,大學生當發揮主體作用,充分利用學校可用資源一步步推進目標,逐步實現各級目標,切不可遇到困難和阻力就中斷執行變成一紙空文。當然,學業規劃的目標可以隨著客觀環境及個人主觀因素的變化而靈活調整,大學生要對執行情況進行評估和反思,找出影響計劃變動的原因,分析并改進修正。當碰到困難或迷惑時,大學生要及時尋求指導老師的輔導,對指導老師提供的各種教學、專業、就業等有效信息重新梳理,以及針對自身個性化需求的結果分析,及時對學業規劃的階段目標進行調整,這是非常必要的,但在調整目標時必須堅持目標的方向性,不能偏離總目標。
在當前教育體制改革的背景下,大學生學業規劃教育越來越受到重視,它不僅是當代大學生高效完成學業的關鍵,還是大學生職業發展的預備期和探索期,是獲得職業生涯成功的起點。因此,高校應該積極探索和構建學業規劃模式,把大學生培養成適合社會發展的應用型人才,為今后的職業生涯規劃打下堅實基礎。
[1]何靜,大學生學業規劃現狀及對策分析[J].職業咨詢,2013(9):71~72.
[2]師燕妮,邵貴文,孟慶濤.目標路徑理論下的大學生學業生涯規劃探析[J].科技信息,2008(36):235~236.
(作者單位:1.右江民族醫學院;2.百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