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煥輝
如何提高學生在道德與法治課中的學習興趣
陳煥輝
興趣是一種無形的動力、是我們最好的老師,每個人都會優先注意感興趣的事物并心馳神往地去活動,當人們以興趣為前提去從事某項活動時,就會很投入,而且印象也很深刻,不易忘記。本文就如何提高學生在道德與法治課中的學習興趣進行深入的討論。
學習興趣 道德與法治課
目前學生思想解放,思想活躍,思維敏捷,他們有的寧愿掏一、二百元看場演唱會,卻不肯拿出十元錢聽教授講一節課;他們寧愿掏一、二百元做個發型,也不肯拿出十元錢買本書閱讀。這就是人的興趣在起作用,我們會為感興趣的亊而努力去做,樂意去做。下面筆者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實踐,就如何激發學生學習道德與法治課的學習興趣進行一些探索,供大家商榷。
好的開頭是激發學生求知欲和學習興趣的導火索,是決定著整堂課成敗的關鍵。因此,作為教師應特別注重新課導入的科學性、藝術性和合理性,要根據學生的實際和教學內容,要善于利用此時此地的情景,巧設教學情景,渲染氣氛,使學生想聽課、樂意聽課、集中精神聽課、越聽越想聽。這樣才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使之進入最佳求知欲的亢奮狀態,所以,道德與法治課教學的引入部分要通過多種手段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例如,我在講“艱苦奮斗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這一課題時,我就給同學們講了這樣一個故事;在非洲大草原的奧蘭治河兩岸,生活著許多羚羊。動物學家發現,東岸的羚羊繁殖能力比西岸的強,奔跑速度也比西岸的快。動物學家們百思不得其解,因為這些羚羊生存的自然環境是相同的,為什么有這樣的差異?于是,他們在兩岸各捉了十只羚羊,然后把它們分別送到對岸。一年后,送到西岸的羚羊繁殖了14只,而送到東岸的羚羊只剩下3只。原來,東岸的羚羊之所以強健起來,是因為東岸生活著一群狼。面對這樣的艱苦生存條件,東岸的羊群必須使自己強健起來。講這個故事,其目的是讓學生懂得艱苦奮斗的精神在社會主義建設中仍然是法寶,是我們獲得成功的保障。現在青少年學生雖然生活、學習條件優越了,仍應保持和發揚艱苦奮斗這一傳統美德。后來,有個學生在課后日記中寫道:“過去我認為老一輩革命家打天下,就是為了我們下一代能過上幸福的生活。現在的生活條件好了,我們應該好好享受,不需要艱苦奮斗了。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的思想轉變了,以后任何時候都不能丟掉艱苦奮斗這一法寶。‘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這話真不假呀!”通過這個故事,同學們聽課的積極性就調動起來了。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材中一些理論、觀點比較抽象。如果我們在注意理論性、科學性的同時,能講究一點趣味性,把闡述理論同形象化敘述融為一體,就可以使理論增添具體的感情色彩,從而促動學生的學習興致,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原理和觀點,不斷提高自己的思想認識水平,判斷能力水平,尤其在講授中運用生動形象的比喻,就能使抽象的理論具體化、形象化。比喻恰當,不僅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動機,而且能加深學生的印象,促動學生去理解、鞏固所學的知識。如,在講“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發展,是支配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這一觀點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這一規律,可以用“量體裁衣”打比喻,即把生產力比作人的身體,把生產關系比做衣服,并說明人的身體隨著年齡的增長、個頭的增高、體型的變化,所穿的衣服也要隨著身高和體型的變化而不斷更換尺寸,這樣做出來的衣服穿在身上才合體。正是“生產關系”和“生產力”的矛盾運動,推動了人類社會的發展。從原始社會到奴隸社會、奴隸社會到封建社會、封建社會到資本主義社會,都是這一客觀規律起的作用。用“量體裁衣”來說明“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比喻貼切,印象深刻,可以將深奧的道理淺顯化,使學生易于理解和掌握教材內容的內涵。
教育是心靈的藝術,應該體現出民主與平等的現代意識。學生對道德與法治課的興趣與積極性的高低,常常依賴于對教師的情感。這就要求教師不僅要以善教的藝術去折服學生,而且要以人格的魅力去吸引學生和影響學生。教師除了要有人格魅力外,在教學中,要以一顆火熱的心愛護和關心學生,真誠地對待學生。對學生要一視同仁,才能贏得學生的信賴。在生活上關心他們,在學習上幫助他們,在課堂上注重多表揚少批評,經常走到他們中間,找他們談心,多參加他們的活動,為他們服務,這樣才能成為他們的知心朋友,尤其是對學習困難的學生更應多給他們關愛,多找出其閃光點培養他們的自信心,只有這樣,建立了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學生才會親其師、信其道、學其知,才能對道德與法治課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今天的中學生思想活躍,自主意識、參與意識及表現欲望較強,渴望自己的見解和看法得到老師和同學的肯定。因而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就應正確處理好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作用的關系。只要我們愛他們、尊重他們、體諒他們、賞識他們、信任他們,那么他們就會親近你、信任你,你說的話他們才相信,你傳的道、授的業他們才聽。只要學生相信你并且明白了道理,得到了知識,嘗到了學習的甜頭和好處,他們才會倍加珍惜。
學生的學習能力能否取得長足的進步,往往取決于我們能否提供一個良好的教學環境。在過去課堂教學中,我們多數是“照本宣科”“填鴨式”教學,教師只是講講、寫寫,學生只是聽聽、記記,對知識不能完全理解,認知能力不能提高,很多東西都是抽象的、模糊的,很難真正搞清楚。而現代教學手段的應用恰好彌補了這一不足。現代化教學手段,諸如電影、電視、多媒體計算機輔助教學,代替了過去黑板、粉筆作為唯一教具的傳統教學模式,既然可以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也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把圖表、動畫、立體聲響融合起來欣賞,這不僅使課堂教學生動、有趣、鮮活,真正做到“圖文并茂”而且使學生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有身臨其境之感。比如我在講“對外開放是我國的基本國策”這一內容時,先播放了VCD盤,讓學生欣賞盤中的生動畫面,聆聽歌曲《春天的故事》,然后再結合歌詞內容,充滿激情地向學生講述深圳當時那空前的改革舉措和場面,讓學生從感性上體會實行對外開放政策的正確性。這樣,學生就輕松自然地將理論知識轉化為認知能力,領略到文中的最高境界。
為此,在教學中,我們應該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不斷探索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策略,促進學生輕松愉快的學好道德與法治課。
課堂總結是完成某項教學任務的收尾階段,是教師富有藝術性地將所學知識和技能進行歸納總結和轉化升華的行為方式。完善、精要的“結尾”,可以使課堂教學錦上添花,余味無窮,讓學生達到前后渾然一體的美妙境界。
第一,優化教師“結束語”。好的結束語可以讓學生帶著美感下課堂,帶著繼續探索的心理走出課堂,它要求精辟而又便于記憶,既概括教學內容的要領,又是形成新問題的契機。在講完“學習的理由”后,我做如下概括:學習在人生的發展歷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它給我們能力;幫我們成為一位合格的公民;也是法定的權利和義務;也是一種好的情感體念。把一堂課的內容概括為幾句話,這樣易記,不易忘記。
第二,讓學生總結,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教學實踐中,嘗試著上完一課內容之后,讓學生對課堂的知識要點和講授內容思考幾分鐘,然后指定一名或幾名同學走上講臺,當一回“準老師”作簡要的復述。這種做法促使學生積極動腦,由老師“要我學”,養成“我要學”的好習慣充分地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如講完“國家的宏觀調控”這一內容后,一個同學總結為:市場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的作用,但由于市場不是萬能的,具有自身的弱點和缺陷,所以,國家要進行宏觀調控。市場就像“無形的手”,宏觀調控就像“有形的手”。我后作精簡復述。可以用一句順口溜“有形手,無形手,手拉手,向前走”來表達兩者的關系。
教學經驗告訴我們,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對教學來說十分必要的。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我們要根據實際教學內容的需要,選用恰當的方法,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他們主動學習,并在學習中體會到成功的快樂,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作者單位:揭陽市惠來粵東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