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雄
“互聯網+”背景下跨境電商人才培養策略
陳志雄
在“互聯網+”與“一帶一路”的背景下,跨境電子商務迅速發展,形成了初具規模的產業群與交易群,由此衍生的就業崗位大幅度增加,但是相關的崗位人才卻呈現出供不應求的狀態,面對新的經濟形勢,我國高校傳統的的人才培養模式已經不能適應當今社會的崗位需求,跨境電商在人才培養體系體系建設中暴露出一定的問題。本文針對現階段我國跨境電商人才培養體系進行分析,并提出切實可行的改進意見,促進我國跨境電商產業發展。
互聯網+ 跨境電商 人才培養
從1998年第一筆互聯網交易成功之后,經過20年時間的發展,中國電子商務交易規模穩居世界第一,其中電商平臺阿里巴巴的零售規模超過沃爾瑪,成為炙手可熱的電子商務之一。同時,中國也有諸多的優質電商平臺紛紛茁壯成長。但是與電商發展有緊密關系的電商人才的供應卻顯得不容樂觀,電子商務專業還一度走向了冷門專業,如果我國相關高校與政府還是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改善這一現象,只會導致中國的跨境電子商務止步不前,經濟發展閉關鎖國,阻礙我國的可持續戰略發展目標。
(一)教學培養體系落后
電子商務涉及的學科眾多,涵蓋計算機、英語、商務等多方面知識,除了理論的基本要求,還需要學生具有豐富的實戰經驗。學校在實施培養技術中,既要顧及全面培養,又要顧及特色鮮明,存在較大的實施難度。并且,在經濟結構快速發展與轉型的階段,許多高校也缺乏具有實戰經驗的教師,因此在商務課程的實踐操作上,難免會出現一筆帶過的現象,導致學生只是掌握了泛泛的概念,沒有形成深入的了解與認識[1]。
(二)教學資源落后
對于電子商務課程學校大多都會開設網絡營銷、網頁制作、商務概念等課程,在這些課程中也會安插一定的實訓課程。雖然我國高校在電子商務實訓上取得一定效果,但是由于實訓中所接觸的模擬軟件與網絡平臺都較為落后,呈現出更新速度緩慢的問題,沒有辦法真實客觀的反映電子商務市場的風云變幻,增加學生實訓的緊迫感與積極性。另外,學校往往注重用一紙成績檢測學生掌握情況的模式,學生會采用消極的應付態度來蒙混過關,不能真正感受到實訓的意義。
(三)企業參與度低
對于我國高校的電商人才培養計劃,電子商務企業是最有發言權的企業。在我國高校電商人才培養過程中,往往出現電商企業參與度低、發言權少的現象。在人才定向培養的今天,高校作為重要的人才培養輸送培養部門,如果不滿足市場的真正人才需求,而只是一味的閉門造車,只會大大的浪費學校的教學資源。電子商務形態隨著網絡的發展也在不斷變化,幾年前企業的經營模式主要為網絡營銷,隨著近些年微信、微博等網絡平臺壯大發展,電子商務也發生了巨大的轉變,所以高校的人才培養要緊跟市場的變化調整策略[2]。
(一)發揮政府培養人才的推動作用
我國電商的快速發展離不開政府的有力推動,政府要積極引導高校開設電子商務專業,并鼓勵高校根據市場崗位,調整商務英語、市場營銷、國際商務等培養目標,向最前線的電子商務平臺發展。政府協助高校建立跨境電商的人才培養計劃,及時對跨境電商的發展情況進行監督與分析,建立實時的電商人才資源庫,搭建政府、學校、企業密切合作的電商發展平臺。
(二)建立校企跨境電商人才合作培養機制
為了有效改善企業人才需求與高校人才培養目標之間的錯位,需要建立企業與高校之間深度的合作關系,發展長期可持續的人才培養體系,提高專業就產業的契合度。高校也可以實施“引企入校”的措施,將京東、阿里巴巴等電商平臺引進校園,發展學徒培養技術,創建“四真”培養環境,即構建真實企業環境、真實的企業項目、真實的項目導師、真實的運營體制,將人才技能培養與電商企業進行無縫對接。使學生切實感受電商運營的真實技術,調整高效教育的教學方法、教學內容與教學體系,建立理論教學、項目任務、實戰訓練、企業實習等全方位的教育體系。
(三)打造跨境電商專業的教師團隊
跨境電商的人才培養同時對教師也提出了較為嚴格的要求,需要教師具備商業、外貿、與英語等多方面的理論與實戰相結合的綜合知識體系。高水平的教師團隊需要政府與高校進行聯袂打造具有跨境電商研究專家、跨境電商從業經營以及優秀的高校學者組成的優質隊伍。這個教師團隊必須具備前言的理論經驗與實戰知識,可以針對不同的電商企業與各類的從業人員特征制定因材施教的培養計劃,及時解決電商發展中出現的人才缺口,掌握最前沿的電商發展動態與理念。
由于跨境電商的迅猛發展,我國在電商崗位上產生了較大的人才需求數量。但是由于電商企業的操作技能涉及的理論與實戰知識復雜,很難招到符合崗位需求的人員。所以,為了提高相關高校電商人才的就業質量與就業效果,高校需要打造優秀的師資隊伍,更新電商實操軟件,與企業搭建密切的合作關系,創建政、企、效一體的培養模式,為跨境電商發展培養過多的專業人才。
[1]朱超才.“互聯網+”背景下跨境電商人才培養策略[J].通化師范學院學報,2016(02):97~99.
[2]王娜.淺談“互聯網+”背景下跨境電商人才培養策略[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6(09):206~207.
(作者單位:湖南化工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