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叢
家風教育引領青少年健康成長的途徑研究
張 叢
家庭是青少年成長的重要場所,家長是每個孩子成長的第一任老師,家風的好壞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孩子今后的發展方向。在家風日益受到社會各界重視的今天,研究培養優良家風的途徑,既具有較強的理論價值,也具有較大的現實意義。本文從提出應從轉變觀念、樹立科學的家風思想,營造氛圍、構建良好的家風環境,注重方法、選擇恰當的家教方式三個方面培育優良家風,促進青少年的健康成長。
家風 青少年 家庭教育
2014年春節期間,央視《新春走基層—家風是什么》系列報道,讓家風這個古老的話題重新引發了公眾的廣泛關注。家風涵蓋的內容極為豐富,家風教育的方式和途徑也是多種多樣。但是家風歸根到底屬于精神意識層面的范疇,家風教育是一種價值觀方面的追求,必須通過家庭教育的具體載體和實踐才能實現家風教育的價值。家風教育有自身的獨特性,數千年的中華文明形成了中國特色的家風。今天我們應該繼承優良的傳統家風,與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結合,建設優良的家風,促進青少年的健康成長。
家風是決定家庭教育質量的關鍵因素。“家長首先要堅持家庭利益與國家利益相一致的原則,要樹立為國教子的思想,要轉變觀念,樹立正確的家風觀。”我們要將家風教育作為整個教育的一部分,堅持繼承和傳承優良傳統家風,借鑒國外先進的家庭教育經驗,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如何不斷更新家風觀念:
第一,孩子不是父母的私有財產,孩子是單獨的個體。青少年的健康成長更需要獨立思想和自由人格,因而父母不應該在各方面約束青少年,應該尊重青少年的個性發展,引導青少年全面發展,不斷其提高綜合素質。
第二,家長必須保持教育觀念一致性原則。如果家長在青少年面前出現明顯的價值沖突,容易造成青少年的人格分裂。家長對青少年存在的問題態度上要協調一致,才能使青少年明確是非對錯。一致的家風教育觀念的影響下青少年良好才能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第三,家長應樹立理性的就業觀,正確看待社會上的各種職業。家長要改變對人才的看法,改變不要總是認為考上重點學校才是人才。科學的家風思想主張尊重個體差異發展,堅信每一個青少年都是未來社會的領導者。
第四,家長應該重視青少年品德的培養,不能只關注智力培養。面對現代社會的激烈競爭,家長既要重視青少年知識的培養也要重視能力的培養。因為知識是死板的,而能力可以幫助青少年解決生活中的遇到的困難。因而良好家風的陶冶對青少年懂得人處事之道顯得尤為重要。
第五,家長要充分發揮青少年的主觀能動性。在現代的家風教育模式中,長輩們很多時候都是一味地對孩子進行“填鴨”,忽視了孩子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長輩們應拋棄“長輩絕對權威”的糟粕家風思想,把青少年看作是獨立發展的個體。
第六,家長之所以會一直要求孩子不斷努力學習,提高成績,就是因為他們把學習成績作為評價孩子的唯一標準。家長應該配合學校的素質教育,引導青少年的全面協調發展,破除只以成績好壞評定青少年好壞的思想,繼承優良傳統家風觀念,建立健全對青少年的評價體系。
溫馨的家庭環境對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長有直接和關鍵的作用,也有利于社會的穩定和國家的長治久安。因此,應大力倡導以德治家、科學建家、文明立家、學習興家、和諧保家等文明家庭風尚,建立與時俱進的學習型家庭、健康型家庭。
在物欲橫流的現代社會,創建溫馨的家風氛圍最重要的是要注重建立良好的家庭結構。一個家庭只有擁有完善的結構與組織,才能發揮正常家庭教育功能。建立良好的家庭結構與組織,首先要有合理的權威分配,如果家庭中某一個人過分權威,便無法良好發揮其功能。此外家庭的成員扮演的家庭角色應該與自己的身份相符合,承擔相應的職責和義務,這樣一家人才能表現各自的本份,發揮各自的功能。在不同的家庭發展階段有不同的任務,需要的家風氛圍也不同。家庭成員、家庭關系的發展變化都會影響家庭結構的變化,當面臨家庭結構變化時,家長要營造良好的家風氛圍,通過預料可能遇到的問題并計劃如何應對這些問題,以便能幫助青少年順利度過各個發展階段。
家風屬于一種意識層面的范疇,對青少年的教育重在培養他們堅毅正直、自信自強的優良品格和健康心理素質,使他們能夠形成正確的自我認識和合理的自我評價,并且掌握調節情緒的方法,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增強克服困難、經受考驗、承受挫折的能力,增強愉快的生活體驗。面對家庭結構等發生變化,能夠及時幫助青少年進行有效調節。對青少年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輔導時,必須遵循青少年的身心發展特點和教育規律。在他們遇到心理困惑時就能自己找到有效的解決方式,可以盡可能的減小家庭環境變化對青少年健康成長造成的負面影響。
“價值觀是人們在認識各種具體事物的價值的基礎上形成的對事物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對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家風就是在長期的家庭生活實踐中形成的一種價值觀,在家庭教育中對青少年人生道路的選擇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家風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層面的東西本身是靜態的,必須通過家教的實踐才能實現其價值。因此,恰當的家教方式顯得尤為重要。
(一)尊重子女,適當說教
說服教育是家風教育的一種好方法,是對青少年采用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的方式。但許多家長發現使用這種方法的結果是“說”而不服,主要有兩點原因:
一是家長過于自我,往往只考慮我“說”,而不考慮你“服”,把說服教育簡單理解為灌輸,用居高臨下的態度對待青少年。青少年雖然還未成年,可他們處于心理敏感期,一旦他們對家長的話感到厭煩,說得再好他們也只會當成耳旁風。所以家長在談話時要平等對待青少年,談話氛圍要輕松。如果讓青少年感覺家長是朋友,那么他們自然會敞開心扉。家長們一定要學會傾聽,只有了解青少年內心真實的想法才能有針對性地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二是許多家長不懂得談話的方法,其實談話并不是簡單地聊天,是為到達到教育目的而有計劃的行為。人們都喜歡有新鮮感的事物,不喜歡一成不變。所以,家長要根據不同的內容調節談話的方法,可以開門見山地談,也可以和風細雨的談,也可以嚴聲厲色地談,只要能達到教育目的的方法就是好方法。家長不需要總是跟青少年講大道理,越是細節、具體的小事越有說服力。在談話過程中,穿插一些名人的家風啟迪故事,青少年受到家風熏陶有利于健康成長。
(二)恰當施愛,培養能力
現在很多青少年自理能力已經差到我們無法接受的范圍,在家里就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某地區的高考狀元竟然不會系鞋帶。之所以出現這種現象是很多不良家風家教方式造成的,有的家長特別溺愛子女,不讓他們做家務,這樣的愛會使一些青少年自理能力低下,所以家風教育中應該有意識的讓青少年進行鍛煉。首先,鍛煉應持之以恒。俗話說“一口氣吃不成胖子”,說明做事情需要持之以恒,經過多次的鍛煉。其實最根本的問題就是現在的很多家長不給孩子逆境中磨練的機會,把青少年未來的路都鋪好。或者有的家長認為反正孩子也做不好,就懶得讓他做了。其實相反,經過反復鍛煉不僅不會讓孩子有壓力,很大程度上能夠提高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正如杜威主張“從做中學”,即從做事里面求學問。所以,不要讓愛成為一種負擔,讓適當的愛為孩子保駕護航。
(三)以身作則,言行一致
我國古代的家風教育就重視躬行身教,榜樣示范。孔子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這就說明以身作則的重要性。言傳往往沒有身教效果好,家長是青少年最直接、最經常的模仿對象。因為“孩子的一切良好習慣的形成,完全靠父母榜樣的力量。”這就要求家長要做到言而有信、言行一致。人非圣賢孰能無過,家長也有說錯話的時候,家長不能因為是大人要顧及面子而忽視錯誤甚至堅持錯下去,應當以誠懇的態度及時糾正自己的錯誤,為青少年樹立“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好榜樣,同時在青少年心目中樹立了家長的威信,從而能夠更好的教育孩子。
家風的傳承就是家長以自身良好的思想品德以及優良的道德風范影響教育子女,家風示范教育是一種形象生動活潑的最具影響力的家庭教育方法。以身作則、言行一致是中國家風教育的重要原則之一,也是家風教育的優良傳統。
(四)獎懲得當,評價公正
家風教育是家庭教育的一種方式,所以家教中的基本要求家風教育也必須遵循。“獎勵懲罰就是家長對孩子的品行進行評價,對好的品行及時予以肯定,對不好的品行及時予以否定,即通過強化孩子的優點并克服缺點的一種家教方法。”家風教育青少年也就是通過表揚獎勵,讓青少年分清是非、明白對錯的過程,從而激發青少年努力發揮自己的優點和良好品德。適當及時的表揚和獎勵可以激發青少年的上進心,促使青少年不斷進步;同樣適當的批評和懲罰,可以使青少年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從中總結經驗吸取教訓,避免犯同樣的錯誤。
家長通過獎懲對青少年思想品行的評價,評價公正與否是評價的效果的關鍵因素。比如家長不能因為自己心情好就對子女過分的溺愛、或著因為子女聰穎喜人就無原則的表揚獎勵;也不能因為青少年處于叛逆期、或因父母自身情況較差的原因,把怒氣發在孩子身上,隨意批評指責青少年。尤其對于正處于心理敏感期的青少年,前者使青少年容易產生驕傲情緒;后者容易導致青少年自我否定、自暴自棄,以上兩種情況都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長。馬克思主義量變質變原理,要求我們凡事注意把握一個度:首先表現在獎懲的輕重上:表揚獎勵過低難以達到應有的激勵效果,過高又容易使青少年驕傲浮躁、停滯不前;從不批評或極少指責,青少年就很難認識到自己所犯的錯誤,但是批評過重或者超過其心理承受能力,又會導致他們產生心理陰影,一蹶不振甚至產生惡性循環。其次表現在獎懲的頻度上:表揚過頻繁,會使青少年對表揚持無所謂的態度,從而失去激勵的作用;批評過多,會使青少年產生自卑心理。所以,只有獎懲得當、評價公正的家風教育才能促進青少年的健康成長。
青少年是家庭的希望,更是國家未來的接班人,而青少年優良品格的形成離不開良好的家風教育。所以,家長應為青少年創造良好的成長環境,建設良好的家風,在潛移默化中對青少年進行教育,使其養成良好的品質。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蕭俊明.現代社會生活方式的文化根源[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
[3]張杰.生活方式研究重要性凸顯[J].中國社會科學報,2015(12):11.
(作者單位:長沙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張叢(1993-),湖南長沙人,碩士研究生,長沙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方向:女權主義、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