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恒山
借力國家重大戰略,打造先行功能平臺,提升自身比較優勢,實施品牌引領工程,構建利益平衡機制。
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發揮優勢推動中部地區崛起。這是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實施促進中部崛起的戰略,迄今已有11個年頭。以建立“三基地一樞紐”為主要抓手,中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顯著成就。2008年起,中部地區經濟增長速度超過東部地區,迄今一直保持這個狀態。中部地區的經濟總量占比由2005年的18.8%提升到2016年的20.6%。中部地區已成為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和全國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
不過從總體上看,中部地區還沒有實現真正的全面的崛起,發展中仍然存在著一些較為突出的問題。
一是整體上發展不平衡,不僅省際間的差距較大,省內的地區差距也十分明顯,這種差距既體現在增長速度、基本公共服務水平等當前發展上,也體現在產業結構、新興動能成長等未來發展潛能上。
二是產業整體發展仍不優強,相當一部分產業的科技含量不高,整體上現代性、前端性份量不重,對資源、勞動要素和投資驅動依賴性較強,產品平均附加值不高,缺乏有競爭力影響力的品牌產品。
三是城鎮化水平不高,2016年城鎮化率為52.72%,略高于西部的50.11%,明顯低于東部的66.03%和東北的61.07%。且中心城市輻射帶動作用不明顯,城鄉統籌水平不高,城鄉差距較大,還存在著較大范圍的資源枯竭型地區、貧困地區等特殊困難地區,貧困人口較多。2016年末中部地區貧困人口為1467萬,占全國貧困人口的34%,超過了1/3的水平,其中河南為370萬、湖南343萬,分別居全國貧困人口的第三、第四位,僅次于貴州、云南。
此外,中部地區還存在著體制性約束較多、市場經濟發育不夠充分、開放合作水平較低、一體化程度不夠深入等問題。
無論是基于經濟發展還是基于區域協調發展而言,促進中部地區全面崛起都面臨著一系列挑戰,這些挑戰來自于國家要求,也來自于自身條件限制;來自于體制機制制約,也來自于既得利益束縛;來自于自然基礎,也來自于社會環境。主要的有如下四個方面的重大挑戰:
一體化是實現區域經濟增長和協調發展的重要途徑,有利于在更大范圍內配置資源,形成比較完善的資源配置系統,提高發展的效率和效益;有利于避免地區間發展的低水平競爭,進一步強化彼此的比較優勢;有利于區域間優勢互補互通有無,克服各自的發展瓶頸;有利于動員各種有效手段和創新要素,共克難關、共渡時艱,整體提高一體化區域的創新水平、競爭強度和防風險能力。
當前中部地區一體化程度總體不高,進一步推進一體化發展存在不少障礙,這其中除了地區利益使然,還有區際間自然地理位置、產業結構狀況等的約束。
從地理環境看,中部地區板塊單元的整體粘和度不強,而與其他地區板塊在自然地理上則存在著密切的關聯,這導致了中部一些省份的就近融合和“東張西望”。如湖南、江西向南,是泛珠合作機制的重要成員;山西向北,京津冀都市圈及環渤海地區對其有很強的吸引力;安徽向東,融入了泛長三角合作;河南則是多向多發展,并且希圖與湖北并駕齊驅,勢頭很猛。
可以說,湖北和河南是兩個典型的中部地區省份,這兩個省份當在發展上呈現著你追我趕、互不相讓的態勢:湖北武漢是中心城市,河南鄭州也在創建中心城市;湖北是自貿區的試驗地,河南也是自貿區的試驗地;等等。
中部地區所處的地理位置有利于中部各省份“左右逢源”,廣泛開展同周邊地區的合作和一體化,這在開放經濟條件下是必要的,并且是值得鼓勵的。但對中部地區本身的一體化而言,這種地理環境則是一個天然的重大挑戰。
從產業結構看,中部地區各省份間產業的同構性比較高,而差異性則比較小。比如中部地區農業比重較高,6個省中有5個省是糧食主產區;中部地區許多省都是能源原材料基地,相應發展的產業也是能源原材料加工或支撐的產業。產業上的同構必然形成相互間合作發展和推進一體化發展的障礙。
在計劃經濟條件下,資源要素在全國統一配置。中部地區地處中心地帶,在這種配置狀態下可以說是承東啟西、連南接北,是中心、是樞紐,區位優勢明顯。“雨過地皮濕”,總能得到好處。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就不一樣了。
市場經濟是一種開放經濟,沿邊沿海很重要。就像前一段我們討論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討論灣區經濟談到的,灣區經濟本身具有開放性、便利性和集聚性的特點,有利于開放合作。而中部地區在地理上不靠邊不靠海,原來的中心地帶就成了開放的凹地。這是由體制轉換造成的挑戰。
從發展狀態的角度講,中部地區雖然面臨長江,但是長江6300多公里,橫跨東中西三大地帶,而東中西各地區間合作面臨著發展基礎、需求狀況等的制約。
產業層次上,中部地區產業結構不高不低,與東部地區落差不大、對西部地區的優勢也不顯著,有點“高不成低不就”,在產業轉移承接上容易形成“跨空”狀態,即東部的產業轉移容易跨過中部而直抵西部。或者說,相對中部而言,東西部間的產業方面的合作更為容易而中部地區間的合作又面臨著經濟同構性和行政保護性等因素的影響。所以從實際情況看,中部地區的開放水平一直是比較低的,這從對外貿易比例、招商引資水平等方面能比較清楚地反映出來。
還有其它一些原因,如長江水道本身和相關基礎設施的制約,包括江橋高度、水面寬窄、航道深淺及港口碼頭條件等的制約,也影響到長江流域各省市區間的開放,包括中部地區沿長江流域省際間的開放。開放不足對于促進中部地區崛起而言是一個現實的、嚴峻的挑戰。
在我國,全國是一盤棋。國家基于各地的具體情況,根據國家戰略需要統籌進行區域空間布局特別是產業布局。這樣做有利于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有利于長治久安。但是國家的統籌有時可能與地方自身發展需求不完全契合。
從全局考量并基于區域條件,國家把中部地區的6個省份中的5個確定為主要糧食生產基地。這從國家的角度來講是必須的。但是生產糧食的附加值低,中部地區光靠種糧難以實現跨越崛起。如何維護國家統一的布局、建設好國家糧食生產基地,又能加快提升產業層次、努力實現跨越發展,對中部地區來講是一個重大挑戰。
政策弱勢挑戰
這些年來,國家采取了不少重要舉措,特別是在特別地區、特殊領域、特定項目方面給予了不少政策措施助推中部地區崛起,包括實施了“兩個比照”政策、為中部和一些地區量身打造了相關國家戰略規劃和試驗平臺,但從整體上給予中部地區的政策優惠相對而言還是比較少。
這一點也是由中部地區特殊的環境條件所決定的。中部地區整體發展遜于東部地區但優越于東北和西部地區,這一點使得國家很難給中部地區有比較優厚的政策支持,否則按照中部地區的發展水平,全國85%以上的地方都需要給予優惠政策,其中包括東部一部分相對欠發達的地區。這不僅從邏輯上看不甚合理,從國家財力平衡和發展需要看也不是理性和正確的選擇。
可以繼續對中部地區的一些特殊地區、特殊人群給予優惠政策支持,但是很難對中部整體給予全面的大力度的政策傾斜。為推進西部大開發,國家整體給予西部地區所得稅按15%征收的政策優惠;為振興東北地區和緩解近年來東北地區經濟下行的壓力,國家基于近長遠考慮出臺了一系列支持東北發展的政策措施,與中部地區形成鮮明的對照。這種狀況恐怕是中部地區所要長期面對的,政策弱勢的挑戰在很長的時期內可能不易化解。
既要看到中部地區發展存在的不足與諸多挑戰,也要看到中部地區擁有的良好基礎和比較優勢。
一方面,中部地區原有的優勢在繼續拓展,人口較多、市場潛力巨大,科研基礎良好、創新資源豐富,等等;另一方面,中部地區新的優勢和機遇正在凸顯,是我國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的重點區域,新產業新動能整體拓展較快。
另外,辯證看待中部地區存在的問題,既是困難和不足,又是發展的潛力與市場的需求。進一步說,過去十多年的發展,不僅表明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富有希望、完全可能,而且為實現全面崛起打下了堅實基礎。只要方向明確、思路正確、措施有力,就一定能在不太長的時間內實現中部地區真正的全面的崛起。
基于促進中部地區全面崛起的目標要求,基于其所面臨的主要挑戰,基于國家的整體要求和中部地區的比較優勢,下一步促進中部地區全面崛起應立足于 “三個靠”:一是靠自力更生,進一步發揮自身的能動性和創造性;二是靠“尋機取巧”,廣泛運用有利機會和戰略大勢;三是靠“左右逢源”,推進對內對外開放和區域合作。
重點路徑應著力于五個方面:借力國家重大戰略、打造先行功能平臺、提升自身比較優勢、實施品牌引領工程、構建利益平衡機制。
過去若干年來,國家制定了一些重大發展戰略,其中包括涉及中部地區發展的、為中部地區整體或特定地區量身打造的。這些國家戰略對于中部地區來講都是重大機遇,是重大利好,也是重大的載體。中部地區要深入梳理、積極對接、主動融入、有效拓展。
深入梳理,就是要把重要方面、于我有利的方面探尋出來、研究深透、分析具體、落到實處;積極對接,就是要結合自身的實際與特點,找到切入點;主動融入,就是要千方百計靠攏國家重大戰略、成為國家戰略覆蓋的一個重要部分,爭取相關試點和一些重大工程和項目安排;有效拓展,就是要舉一反三,趁勢拓展、借機延伸,把一些重大政策牽引過來,一些重要工程延伸過來,一些重點項目連接過來。
平臺是發展的支撐、是輻射的基地,還是爭取和拓展政策的載體。縱觀這些年的發展歷程,東部沿海地區的快速發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一些重大改革開放和發展平臺的建立,這些平臺是改革創新的策源地、大本營,包括經濟特區、國家級新區、改革開放試驗區等多種類型。而中西部地區近些年來的加快發展也得益于這些功能平臺的打造。所以中部地區要抓住先行功能平臺打造這個關鍵,通過這些平臺進行領先超前試驗,借機先行一步。
在平臺的打造上,要努力契合自己的比較優勢,以提高可操作性。具體的爭取路徑,可以是獨立申請、也可以是聯合爭取,還可以是合作延伸;可以爭取國家設立,也可以是根據需要自主靈活打造。
比較優勢以自身實際為基礎,但比較優勢不等于超前優勢,所以要基于全國、基于國際競爭狀況來強化提升,使之轉變為領先優勢、國際競爭優勢。
就中部地區而言,提升自己的比較優勢應著力抓好兩個重要方面:一是推進一二三產業的融合。這一點對于作為農業大區和糧食主產區的中部地區非常重要。這是在資源環境約束增強的背景下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探索中國農業現代化的必然要求,是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背景下拓展農民增收渠道的基本選擇,也是在經濟進入新常態的背景下培育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實現城鄉共同繁榮的戰略舉措。要探索各種有效途徑,通過推動農村三產融合促進農業現代化的發展,繼而促進農業現代化、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協調發展。
二是推進“三基地一樞紐”的建設。“三基地一樞紐”建設是國家基于中部地區實際所作出的科學定位,這是實施中部崛起戰略的重點,也是中部地區實行全面崛起的重要目標之一。抓住了這個方面也就抓住了關鍵環節、抓住了國家支持的結合點。要廣泛運用現代科學工具、共享技術和創新資源,全面提升“三基地一樞紐”的建設水平。
品牌是市場、是信用、是競爭力,也是效率與效益。品牌是供給側和需求側的結合點,是生產者和消費者共同的追求。品牌建設能起到事半功倍、一本萬利的作用。品牌建設以質量提升為基礎,涉及到生產、創新、管理、運營一系列環節,是一個系統工程。
要結合實施國家品牌引領戰略,把品牌建設作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心,立足于攻克薄弱環節,從生產到銷售、從市場信用到監管體系建設等各方面全鏈條聯動,在中部地區著力培育打造一批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名牌產品,整體提升中部產業水平和產品與服務的附加值。
著力構建區際利益平衡機制,是實現服從國家統一空間布局和體現自身特殊發展要求有機結合的一個重要途徑。
要圍繞重要能源礦產資源、重大生態品種、重要農產品等在區際間的平等交換,通過深化價格體制改革、打造市場化交易平臺,建立利益補償和回饋機制等手段,促進資源開發地和利用地、農產品生產地和銷售地、生態保護區與受益區等區際間利益分享和發展機會上的協調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