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偉
摘 要:高校美術鑒賞課是一門藝術限定性選修課程,本文對當前我國高校美術鑒賞課在教材、教學方法和教學設施等方面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并針對上述問題提出了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
關鍵詞:高等學校;美術鑒賞;課程;教材;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J205-4;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30-0232-01
一、引言
普通高等院校美術鑒賞課是一門藝術限定性選修課程,對于提高學生審美素養,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塑造健全人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我國中小學美術教學除了進行一點素描、色彩方面的臨摹練習之外,其他內容接觸較少,大部分學生缺乏基本的美術常識,要想上好美術鑒賞課有很大的難度。目前國內高校針對非藝術專業學生開設的美術鑒賞課程,并不要求學生了解太多的繪畫技巧,而是通過美術鑒賞課使學生了解一些美術常識,以及各門類畫種的美感特征和技法特點,從而使學生確立自己的審美態度、學習對美術作品的形式、結構、表現語言和作品樣式進行分析的方法,培養個人審美經驗。
二、存在的問題
目前國內高校面向非美術專業學生的美術鑒賞課程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一)教材
大部分院校采用的美術鑒賞課程教材一般使用的都是體系較為陳舊的美術用書,內容大致是對美術常識、美術門類做一些簡單介紹,再介紹一些中國國畫、西方油畫作品,知識面過于狹窄,內容僵化,無法與現實生活結合;再者教材內容過于陳舊,幾乎不包含現當代美術的內容,和時代脫節。
(二)教學方法和教學設施
在講授美術鑒賞課時,大多數教師僅以放映幻燈片的形式介紹一些國內、外繪畫大師的個別代表作品,同時介紹前人對作品的評價和分析,而忽視了審美活動是主體對客體審美特征的審辨、感受、體驗、判斷、評價和能動創造的一種活動,是極具主觀性的心理活動,而不是對別人語言的重復。這種教學方法使得美術鑒賞課和美術史課程的圖片欣賞環節幾乎沒有區別,從而偏離了進行審美教育的初衷。
教學設施方面,美術鑒賞課程一般只有多媒體教室可以利用,教學設施的單一和缺乏也導致了教學方法的單一。
三、解決辦法
針對上述問題,我認為主要應從教材建設和教學方法改革等方面尋求解決辦法。
(一)教材建設
普通高校的美術鑒賞課應區別于以講解作品產生的時代背景、介紹故事情節等常識性知識的中學美術教育,也應區別于以歷史發展為脈絡、著重介紹歷史各階段中藝術流派的發展和變遷的美術史教學。高校美術鑒賞課應結合時代特征,對傳統美術和現代美術、平面作品形式和立體作品形式等各領域進行比較全面的介紹。
因此,選用教材時應選用能滿足課程教學需要、體系新穎、并適應當前素質教育要求的教材。目前國內公開出版的教材中,以張道一教授主編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國家級重點教材《美術鑒賞》一書最具代表性,該書從審美文化角度出發,闡述美術的藝術語言與分類、內容與形式、風格與流派,并就繪畫、雕塑、建筑與園林藝術、工藝美術、設計藝術、漢字藝術、攝影藝術、民間美術等形式,分析其藝術特點與社會功用。每個章節都自成一體,通過同類別作品的對比欣賞以及有主題地對作品進行歸納欣賞等方式,在從多個角度指導學生在欣賞美術作品的同時,培養學生的個人審美意識、審美觀念和審美能力。
除了使用正式出版的教材之外,各個學校還可以根據當地民間工藝美術資源,制作具有地方特色的多媒體課件作為必要的補充,從而豐富教學內容、使教學內容更加貼近生活,培養學生對日常生活中的藝術元素的敏感性。
(二)教學方法
很多教師在講授美術鑒賞課時只是照本宣科對一些美術作品的風格和藝術特點等進行說明。這種授課方式雖然內容詳細,但是并不全面,而且沒有給學生留下發揮想象和自我學習研究的空間,使學生在進行美術鑒賞的過程中忽視了作品帶給自身的主觀感受。這種“中學美術教育+美術史”式的教學方法根本不能滿足美術鑒賞課“提高學生審美素養,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教學目的。高校美術鑒賞課教學中應始終堅持“全面”和“主動”,在介紹作品時,要將作品和作者生平及時代背景相結合、和現代生活相結合,同時將作品欣賞和討論相結合。
另外,還可將欣賞學習和技法學習相結合,這點可參考國外高校的經驗,在國外的選修課程中一般不限定專業范圍,非美術專業學生選修美術以后,可以進入專業學習教室,利用設備器材學習繪畫技法和制作工藝。這樣可以豐富藝術教育的內涵,提升藝術教育的層次,但是以我國高校的現有條件,實施起來有很大的難度。
四、結語
藝術教育是培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所需要的高素質人才的必備環節,美術鑒賞課對于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培養高雅的審美品位、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美術教育工作者們應該共同努力,不斷深化和完善高校美術鑒賞課的課程建設。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