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東東 李亞輝(.四川民族學院體育系 四川康定 6600;.成都體育學院研究生部 四川成都 6004)
淺談民族高校體育公共課教學實踐存在的問題及對策①
王東東1李亞輝2(1.四川民族學院體育系 四川康定 626001;2.成都體育學院研究生部 四川成都 610041)
本文對民族高校體育公共課教學實踐現狀進行調查,結果表明:教學實踐時間偏短;體育教學目標單一;教學方法陳舊;考核方式粗糙。建議:增強課堂實效性,提高學生對體育課堂的興趣;活躍校園體育氛圍,增加校園體育比賽,提升體育教學外延;完善體育教學中的考核和評價體系。
民族高校 體育公共課 教學實踐
2017年兩會期間,國務院印發《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確定了“十三五”時期教育改革發展的指導思想、主要目標、戰略任務和保障措施[1]。教育改革已進入“深水區”,涉及各個方面,一發不可牽,牽之動全身,基教、高教領域都在踐行“改革”,涉及觀念的轉變、體制的變更等。民族院校作為培養高素質人才的搖籃,在體育公共課教學上也要進行教學改革,才能體現民族院校公共體育課教學為社會培養人才、培養學生終身體育鍛煉要求,這對于當前民族院校公共體育提出了一個新的要求。
體育公共課課程涉及面廣,課程的設置也比較多,每學期18周,每周2個課時,除去教授內容和考試時間,留給學生的實踐時間很少,學生參與教學實踐必須要時間來作為保證,教學實踐時間不足往往造成學生實踐能力不強,實踐內容也就難以完成。
“體育教學目標是體育課程的亞目標,它是體育教學中師生預期達到的教學結果和標準。[2]”體育教學目標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對明確教學方向、選擇教學方法、組織教學內容等起著重要的導向作用。在體育公共課的教學過程中,老師把重點放在學生體育成績的考試標準和考試內容上,根本達不到本身教學目標,這使體育公共課的教學蒙上了一層應試的面紗。同學們帶著這樣的目標練習,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已經違背了教學的初衷。
經調查發現,在體育公共課課堂上部分教師依然是在采用傳統式的“滿堂灌”教學方式進行教學,課堂完全是教師的天下。教學實踐不見蹤影,大部分教師認為用“滿堂灌”的教學方式比較省時、省力、很方便,只有一小部分教師把教學實踐當做是課程的一部分。在課后大部分教師根本沒有向學生布置有關于教學實踐的任何作業,只有少數教師以口頭的方式向學生布置了一些有關于教學實踐的課后作業。
考核是檢驗學生學習態度的手段,也是評價教學效果的標志,體育課的考核在公共體育教學中起到關鍵性的作用,可激勵學生積極參加體育鍛煉。經調查發現,民族院校體育公共課缺乏明確考核目的,其考核的內容和項目大都是由體育教學的任務和目的決定的,在其考核過程中“一視同仁”,忽視區別對待原則。新課標要求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在體育教學中要以“學生為主體”,但大部分教師考核時沒有考慮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進而出現兩極分化,降低了學生對體育公共課的興趣。
第一,尊重學生個體,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在上課的過程中,應充分注意到不同學生身體條件和運動技能的差異,從而確定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讓學生在體育課堂中體驗到成功的快樂,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第二,教法靈活多樣,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濃度”。民族院校跟普通院校教學教法應有所區別,個別班級少數民族同學多,在課堂教學上教法就要靈活多變,但無論采取什么教學方法,教師在課堂上怎么講、講什么、什么時間講,都要認真研究,不能想講什么就講什么。總之,只有關注學生的心理和生理特征,寓教于樂,才能展現體育運動的魅力,完成教學目標。
近年來,伴隨著體育公共課的改革,要求學生參與實踐的呼聲越來越高,確立課外和課內實踐相結合的目標體系勢在必行,其外延和內涵相對擴大。學生參與體育公共課實踐的目標體系包括顯性實踐、隱性實踐兩個層次。顯性實踐注重培養學生對體育運動的態度、提高運動技能,進而提高體育實踐能力;隱性實踐的目標,是以課外體育協會和各種體育比賽活動為例,其目標是培養學生自主參加體育運動、自主鍛煉身體的能力,從而提高運動技能,促進其養成終身體育鍛煉的習慣,校園體育比賽活動能豐富學生的校園文化生活,也能促進學生的體育意識和觀念進步,學生的業余體育活動豐富了,才能把學生從網吧、寢室的電腦游戲前拉到戶外參加體育鍛煉。
成功的教育教學評價要經過實踐檢驗,要根據實踐教學中的改革目標和原則,對教學“過程”和“結果”進行整體評價,這才是有效檢驗教育教學改革的關鍵[3]。體育教學的重要手段是考核評價,但不是大學體育教育的目的,傳統體育公共課對學生學習的評價方式是“結果”考核,而新的課程標準使得大多數教師倡導“過程”考核,反對“結果”考核。事實上兩種考核都存在一定誤區,兩種評價方式是相輔相成的,既需要“過程”性評價,也需要“結果”性評價。特別要強調的是,傳統體育教育評價體系根深蒂固,激發學生興趣愛好的一些教學手段和方法可能與傳統觀念有差異,但是最終要達到的目的是相同的,提高教學效果使學生終身受益。不能以傳統觀念和評價體系來做硬性的要求,學校和體育教學主管部門都應轉變觀念與時俱進,制定新的更加合適的體育教學評價方法和標準。
[1]國務院.國務院關于印發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的通知[EB/O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7-01/19/content_5161341.htm.
[2]潘紹偉.學校體育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汪際慧,金逵.運用系統觀察法評價有效體育教學的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5(3):105-110.
G80-32
A
2095-2813(2017)09(b)-0063-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7.26.063
王東東(1988—),男,漢族,河南周口人,碩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運動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