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淑賢 陳方煜
(桂林理工大學體育部 廣西桂林 541004)
當前,大學體育教育改革是耗費時間與精力的龐大工程,基于通識教育的現實背景,大學體育教育改革已經成為發展趨勢。身為一名合格的體育教師,需要以學生學習發展需求為切入點,注重學生個性化學習,以發展學生綜合能力為目標,創新課程教育,從而不斷推動大學體育課程教育發展。
從現階段大學體育教育工作調查情況來看,存在許多共性問題需要解決,具體體現在如下方面:課程教育目標缺乏合理性,體育課程教育存在非常大的發展空間。在實際開展體育課程教育過程中,完全照搬西方國家的教育模式,并不適應我國的教育情況。基于大學體育教育發展情況,體育教師需要立足于教育實際,充分考慮學生的學習情況與需求,在把握學生學習需求與認知特征的基礎上,切實做到因材施教,為我國大學體育教育實現教育改革奠定扎實的物質基礎。基于此,在實際變革體育教育過程中,我們需要從創新體育課程教育設置的角度出發。過去傳統教育模式一直是采取灌輸式的教育手法,并沒有深度解讀體育課程教育價值,也并沒有創設科學可行的教育方案,沒能密切聯系現實情況,課程教育存在許多需要優化的內容。此種教育模式極大限制了課程教育發展,不僅影響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嚴重影響了課程教育質量。因此,我們必須要反思教育工作,針對現存的教育問題,解讀通識教育,創新課程教育模式,從而為市場發展培養更多的素質人才。
由于學習壓力比較大,加之學生的課余生活十分豐富,從實際調查研究結果來看,在現階段大學生群體中存在一個十分普遍的情況,即缺乏主動運動的意識。這一因素導致了許多隱患,如班級中學生各項身體機能日漸下滑,甚至有一部分學生已經成為亞健康體質。由于缺乏日常鍛煉,許多學生恐慌體育測試,體能下降的基礎上對身體健康造成不良影響。從實際調查情況來看,2015年至2017年上半年大學生體能測試合格率日趨下滑,有很大一部分學生不能在測試中達標。由于在體能測試中表現情況不是很好,學生的負面情緒也會日漸增多,導致參與鍛煉積極性不斷下降,逐漸進入一個惡性循環。
學生缺乏濃厚的體育鍛煉興趣是導致大學生群體身體機能下降的根本原因,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采用教育模式單一陳舊則是又一重要原因。基于當前大學體育課程教育現狀,體育教育模式單一已經成為一個共性問題。受到應試教育的長期影響,在開展體育課堂教育過程中教師往往采取為學生布置學習任務的教育手法,對于學生是否真正做到并沒有過多的了解。加之體育測試往往是期末這段時間開展,導致教師忽視了對學生日常鍛煉的關注。此種傳統的教育模式導致一系列問題的產生,即學生雖然掌握大量專業的體育理論知識卻缺乏實際應用能力,沒能掌握相關運動技巧。基于此問題,教師需要及時提高對體育課程教育的重視,調查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使學生認知體育課程價值,并能夠對其產生濃厚的興趣,從而主動參與到課堂活動中。
在大學體育課程教育改革活動中,教師作為其中至關重要的角色,在開展體育活動中,教師個人的教學能力與道德涵養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課堂教學質量。專業能力強職業道德高的教師隊伍構建是通識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基于通識教育背景,教師在實際開展課堂教育過程中,需要以通識教育為指導,創新課程教育形式與內容,在掌握學生的學習需求與認知特點后創新課程教育活動,將課改教育理念合理融入至教育活動中。
如:教師在教學行進間接球單手高手上籃這一動作時,教師需要事先為學生講解動作要領。如:將球運至剛進入三分圈的位臵準備跨步,跨第一步的同時要接住運動中的球,且第一步大,第二步小,第三步向上跳起抬膝,同時單手舉球,伸向籃框前沿,在最高點挺肘,手腕手指撥球使球向前旋轉入籃。講解過程中教師進行動作示范,要求學生二人為一組進行動作模仿,在掌握要領后進行三步跨接投籃動作。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不僅需要關注學生身體機能的強化,還需要注重學生心理需求的培養,從根本上促進學生的學習發展。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大量科學技術被融入至課程教育活動中,如在課堂教學中采取多媒體教學技術,既能夠加深學生對動作要領的理解,又進一步創新了知識的展示形式,烘托課堂教學氛圍,對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具有一定幫助。從實踐應用效果來看,在體育課堂中應用多媒體教學技術具有可行性。只有創新課程教育形式,才能夠從根本上解決當前存在的教育問題,在多元化教育活動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基于通識教育這一背景,教師在開展大學體育教學活動時,需要以此理念為基礎,在掌握學生運動實際的前提下,采取能夠激發學生運動潛能的手段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
在課堂教學中,體育教師需要深度解析教材內容,在了解通讀教育內涵的基礎上,挖掘教材中與其相關的知識,利用趣味性的實踐活動將體育文化內涵充分展現出來,以此來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鼓勵學生自主實踐。在教學圈的體側8字繞環這一動作時,教師需要適當增加體育通識教育內容,鼓勵學生按照自己的學習需求來選取課程。在課堂教學中注重體育課程與其他課程知識間的聯系,使學生能夠在課堂學習中掌握更多知識,增強運動能力的基礎上培養學生良好的鍛煉習慣。
眾所周知,奧林匹克精神是體育事業的核心,也是體育歷史中最濃重的一筆,大學體育教師不可以忽視這一內容,應在創新教育方式過程中將其很好地融入進去。傳承好奧林匹克精神作為每一位體育教育的工作職責,教師可以從多個環節入手進行融合。以課程設置環節為例,教師需要不斷增加奧林匹克精神在此環節的比重,使學生對其文化內涵產生深度的認知,在學生對精神產生敬畏之心后開展課堂教學,將會獲取事半功倍的效果。奧林匹克精神作為聞名世界的一種精神,也是廣受人們認可的理念,具有跨國界、文化、語言、種族等的價值,作為體育文化傳承中不可缺少的內容,教師必須要使學生深深地愛上體育課程。因此,在開展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為學生講述一些經典的體育事件,帶領學生深度解析奧林匹克精神,使學生能夠理解其精神,并主動參與到學習實踐活動中來。除此之外,教師可以適當開展課外延伸教育,利用課余時間收看國內外經典體育競賽,從中掌握更多運動技巧,從而全面提升學生的運動能力與文化素養。
綜上所述,通識教育視野下體育課程改革是一項巨大的工程,需要多方主體通力合力,在創新實踐活動中結合學生的學習需求與想法,改革教育方法與內容,依據教育實踐情況調整教育方案,廣泛吸取西方國家教育經驗,結合我國教育實際情況,在探索中不斷進步,從而全面實現體育教育改革目標。
[1]朱慧芳,蔡皿.通識教育視野下的大學體育教學改革[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1,34(10):92-95.
[2]王兆克.通識教育視野下的大學體育教學改革要點探究[J].新課程,2014(6):44-45.
[3]于洪濤.新時期通識教育視野下的大學體育教學改革研究[J].才智,2014(27):179.
[4]李慧.通識教育視野下的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分析[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6(3):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