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凱龍 牛娜娜
(太原科技大學晉城校區體育教研組 山西晉城 048000)
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國家地位和民族威望在國際社會中也迅速提升,民族傳統體育也逐漸登上了國際舞臺,毽球作為傳統體育項目之一,不僅在國內有廣大的群眾基礎,在國外也受到很多人的喜愛,這就吸引著更多研究者對毽球運動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以晉中學院、廣州大學和華南師范大學為首的研究團隊逐漸增多,同時,各類高校以毽球運動為研究主體隊伍正在形成并且不斷壯大??梢姡η蜻\動研究團隊已逐漸初具規模,也將繼續發展壯大,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即研究團隊雖然已經形成,但是仍未形成各自的重點研究領域,這也許和運動本身的發展有關系,研究者仍然在不斷的探索,我們也期待能有更多的研究人員投入到這項運動中,并且相信毽球運動將會有更好的發展。
人們對于認識事物的過程,一般是先有直觀感受,然后進行定量的分析,最后又從定性角度進行總結,研究者對于毽球的研究,在方法上還是比較重視定性與定量結合,文章大部分都有文獻資料法,然后再采用問卷調查法或者實驗研究等進行定量分析,采用定性和定量結合的方法可以克服彼此的不足,對于結果來說也可以進行驗證,使結果更加科學全面。
分析文獻發現關于毽球的應用研究文章非常之多,涉及的面非常之廣,在研究的內容上,既有毽球的發展當前面臨的發展困境與出路,學校開展現狀調查、發展模式等;還包括毽球的起源、演進和如何傳承,包括毽球運動的文化特征、價值功能和健身功能等。
然而,我們也應該清醒地認識到,毽球理論研究仍然比較薄弱,核心期刊文章有38篇,碩博士論文18篇,重要會議中論文僅有3篇,申請到國家基金也只有2篇。橫向與相關學科相比較,毽球運動大多研究成果處于初級水平,理論研究還比較薄弱,沒能清晰的分析“人”和毽球之間的內部聯系,毽球的生命力主要通過“人”來體現,但是這項運動對人的要求是什么?教練員在選擇運動員時,選材的標準是什么?學校在考核學生成績時,考核的標準是什么?毽球運動場地如何設置?毽球運動的運動本質、特征和運動規律的探究是什么?毽球運動產生的背景,其文化基礎是什么?在新世紀,體育全球化沖擊背景下發展所具備的條件等,研究者研究的角度多為“現在”,而對于運動的“過去”和“未來”關注的較少。如果這些問題得不到解決,那所謂的研究也只能處于比較表層的狀態,毽球的發展就沒有了依據,只能參照類似項目“照貓畫虎”了。
毽球運動研究深度不夠,除了理論上的欠缺之外,還有一個主要的原因是研究方法上的欠缺。雖然文獻中所選的研究方法類型較多,重視定性與定量方法相結合,但是多停留在傳統意義的方法,如文獻資料法、問卷調查法和邏輯分析法等。毽球屬于中國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它有自身的特色,在研究上應該區別于傳統的運動項目,尤其是研究方法的選取上,如對毽球文化的研究,就應當采用田野調查法,深入探討毽球的起源;比較法在毽球運動研究中也是比較欠缺的,毽球是結合羽毛球、排球和足球于一身的運動,羽毛球的場地,排球的規則和足球的腳法。同時,毽球又屬于隔網類項目,那目前毽球與這些項目發展的差距在哪?是否可以考慮借鑒其他發展較好的項目一些優勢來發展毽球?
統計方法簡單是研究中的一個問題,通過分析文獻發現,所采用的統計方法大部分是簡單的描述性統計,對于研究者來說,此方法易于操作,但是數據反映出指標的信息量比較少,無法將指標之間更深層次的關系呈現出來。對于不同運動隊的評估上,描述性統計法也會表現出其“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缺點。
高水平運動隊與科研團隊不均衡發展,有的運動隊水平比較高,但是缺少相應的科研團隊,而科研水平較好的研究隊伍,又存在沒有隊伍的現象,既有高水平運動隊又有科研團隊的機構寥寥無幾,同時跨單位合作研究又極度缺乏,導致研訓分離,一線教練急需要科研指導,但是本身卻遠離科研,往往通過自身經驗去指導隊員訓練。
基礎理論對于任何一門學科都是至關重要的,它不僅是一門學科成熟的標志, 而且關系著學科未來的發展。毽球基礎理論是毽球運動重要的組成部分,對其發展有深遠的影響。近15年,關于毽球運動的研究雖然取得一些成果,但整體上質量不是很高,理論研究更是少之又少,缺少創新性,因此研究者在研究過程中將毽球運動文化融入到中華民族文化,借助相關領域研究成果,結合全球化背景去分析,同時,毽球的基本技戰術、體能訓練及運動員選材等,可以借助已經發展比較成熟的隔網類運動項目相關理論去分析,最終促進自身理論的形成。
科學研究的每一項新的探索,都離不開科學方法的巨大支持,體育科學的每一個新的成果,都必須運用科學的方法去驗證、去推廣。目前,毽球運動雖然得到廣大人們的喜愛,也將慢慢顯示其競技魅力,但是,比起一些傳統項目如籃球、足球和排球,就關注度還是有一定的差距,其科研整體水平也沒有這些項目成熟,不過,像毽球這種后發展起來的運動,就可以借鑒發展較好項目的理論與研究方法。像籃球研究,過去單一的研究方法已不能滿足競技科研的需要,研究者已經開始嘗試開發與應用新的研究方法,將傳統方法與新的研究方法相結合來解決問題,對于毽球研究來說是很好的啟示,研究者可以運用數學的方法準確的對毽球進行定量分析和科學的預測;也可以采用錄像、影片與信息技術相結合,對毽球的技戰術、體能訓練等進行分析;對于毽球的文化、歷史淵源的研究可以采用扎根理論、個案研究、田野調查法、民族志等。研究手段的不斷改善,很大程度上也將毽球運動大大向前推進一步。
沒有一種研究方法能揭示一切,寬闊的論述必須是多學科的,現在科學發展的一個鮮明的特點之一就是多學科的相互交叉,對于毽球的研究,其理論基礎和研究方法還不夠成熟,僅僅用一種理論解釋是遠遠不夠的,如果不依靠社會學、信息技術、心理學、理學等多學科知識,尤其是技、戰術、體能科學化訓練恢復及競賽問題,如果不加入數學統計方法和模型,采用高科技信息手段,研究很難取得突破性進展,研究水平也將遠遠落后于傳統體育項目。
[1]陳良業.毽球運動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13(6):121-124.
[2]唐彥,何仲愷,李杰.毽子運動史[J]體育文化導刊,2009(3):144-147.
[3]丁麗華.毽球運動競技演化歷程與嶺南文化之淵源[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13,33(3):50-54.
[4]趙偉.河北省毽球運動發展調查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10(8):9-13.
[5]黃心豪.廣州推廣毽球運動有絕招[N].中國體育報,2008-02-15.
[6]黃心豪.小欖:小毽球玩轉大世界[N].中國體育報,2010-08-02.
[7]倪依克,胡小明.民族傳統體育基礎理論及學科發展論綱[J].體育學刊,2005,12(12):59-62.
[8]田麥久,馬啟偉.我國體育科學研究中的方法學問題[J].體育科學,1993,13(3):13-18.
[9]Pollitt Christopher, Bouckaert Gee.公共管理改革—比較分析[M].夏鎮平,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3: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