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峰
(北京體育大學 北京 100084)
陳鶴琴(1892—1982)是我國現代幼兒教育、幼兒心理學的奠基者和開拓者,對近現代幼兒教育的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享有“中國幼兒教育之父”“中國的福祿貝爾”之稱。他對幼兒教育進行深入的研究之后,形成了自己獨特且全面的對幼兒體育教育的認識。首先,陳鶴琴主張教育要符合兒童身心發展規律以及中國國情,創造性地提出“活教育”理論;其次他強調重視幼兒健康第一、身心和諧發展;同時還主張游戲對幼兒體育發展具有特殊的價值。
鴉片戰爭之后,清政府的腐敗統治和西方列強的進一步入侵,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不斷加深。祖國和人民同時陷入水深火熱之中,如果再不求變,最直接的危險將是亡國亡種。這時候,一些接受過先進教育的人士意識到:封建傳統教育是導致我國衰敗的主要原因,唯有教育才能救國。
伴隨著《奏定學堂章程》頒布與實施,體育活動正式納入幼兒教育課程體系。但這項舉措對幼兒教育的發展并沒有起到實質性的作用,只是一味地模仿和抄襲其他國家教育模式。陳鶴琴對我國的幼兒教育進行調查分析后,發現當時的幼稚園嚴重摧殘了兒童的身心健康,教育現狀不符合中國的國情。據此,他強調要根據幼兒身心發展特點和我國國情創辦幼稚園,提出“強國必先強種,強種必先強身,要強身先要注意幼年的兒童”的觀點。
“生活即教育”是我國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提出,這種教育思想對陳鶴琴產生了重要影響。他認為幼兒周圍的生活環境是他們所熟悉的,應該從中尋找豐富多樣的體育活動內容,“生活即教育”被充分運用到體育活動的實踐中。體育活動越是貼近生活,越能激發幼兒的興趣,越有利于幼兒理解和學習。陳鶴琴同時將“教學做合一”思想應用到幼兒體育實踐。
國外方面,陳鶴琴主要受到福祿貝爾和美國教育學家、心理學家的影響。福祿貝爾教育觀點的本質在于遵循兒童的天性,尊重兒童的自由,這也被陳鶴琴接納并吸收至自己的體育教育思想之中,強調以兒童為本位安排體育活動。克伯屈、桑代克等知名教授是陳鶴琴留美期間的老師,在此期間他系統學習了美國的教育學說、心理學的研究方法。其中克伯屈的啟發式教學法,使其受益匪淺。
陳鶴琴致力于幼兒教育60余年,創辦了多所幼稚園和幼稚師范學校,具有豐富的幼兒教育實踐經驗。南京鼓樓幼稚園是其中一所,試驗科學化、中國化的幼稚教育。
陳鶴琴最初在南京高等師范學校講授兒童心理學課程。1927年,陳鶴琴與陶行知、張宗麟發起幼稚教育研究會,提出適合中國國情的15條開辦幼稚園的主張。1935年《對于兒童年實施后的宏愿》一文,呼吁全社會、全民族關心和教育兒童。1943年,創辦國立幼兒師范專科學校。1952年,在南京師范學院擔任首任院長,建立中國第一個幼兒教育系。這一系列的幼兒教育實踐為陳鶴琴幼兒體育教育思想的形成與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陳鶴琴潛心研究的重要課題就是兒童的健康問題。通過長期的觀察,陳鶴琴發現兒童身體不強也不容易學。多病的小孩子不肯聽話,容易發脾氣,這有礙了他學業的發展;身體強健的兒童就十分不同,他們活潑敏捷,做事容易且聽從,學業狀況表現較好。
陳鶴琴根據人生長發育的特點指出,兒童的智力、行為與健康息息相關,他們的健康是幼稚園應該首先注意的方面。如果兒童時期身體不強健,到了成年也不會強健,因此他呼吁從事與關心幼兒教育的人們,重視幼兒體育,培養具有健康體魄、智力發達同時具有良好品德的祖國的未來。
喜愛游戲是兒童的本能,近代西方許多國家教育就是利用這種本能來發展兒童的個性和造就社會的良好公民。通過對比,陳鶴琴對我國學校不讓兒童游戲、認為愛游戲的孩子頑皮等思想進行了批判。他認為游戲具有重要的教育價值,是兒童的生命,可以給小孩子帶來健康、知識和快樂。所以陳鶴琴主張游戲應該成為兒童體育教育的主要方式,因為作為幼稚園教育良器的游戲,有強健幼兒身體、促進幼兒智力發展、培養幼兒高尚品德的功效。
陳鶴琴的一生都致力于兒童教育事業的發展,心中裝滿了對兒童的熱愛,呼吁一切為兒童。陳鶴琴主張凡是兒童能夠運動參與的,就讓他們自己參與,突出兒童的主體意識,促進兒童身心的全面發展。主張把孩子的教育引向生活,以自然和社會為出發點,讓幼兒在游戲與戶外活動中獲得知識與快樂體驗。只有對兒童具有熱愛和尊重,才能真正做到了解和教育兒童。同時,還提倡學、教和進步都在體育實踐中進行。
“改變中國人的體質、解救中國兒童的身心健康是件大事!”這是陳鶴琴在近百年之前就提出的口號,這一教育主張不論是在當時或者現在的社會背景中都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對幼兒體育教育的發展起到指導與引領作用。
在幼兒教育改革、素質教育不斷發展和深入的今天,幼兒園工作更應該把幼兒的身心健康放到幼兒教育的首要位置,保護幼兒的生命安全、促進幼兒的健康。這就要求幼兒園積極開展激發運動興趣,培養運動習慣,提高幼兒身心健康水平的、多種多樣的游戲與活動。此外,幼兒的心理健康也應該得到社會各界更多的重視。
陳鶴琴倡導游戲教學作為幼兒體育教育的實踐方式。他認為:喜愛游戲是兒童的天性,“幼稚園應當采用游戲式的教導法去教導兒童”,教學游戲化是“活教育”的基本原則之一。教育活動的內容要從自然和社會中來,貼近幼兒的生活,同時要有利于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
幼兒園要依據實際情況,合理安排和選擇教學內容與方法——以游戲為基本活動形式,并且豐富活動的內容和方法,促進幼兒的全面和諧發展。游戲材料也應該盡可能豐富,創設好適宜幼兒活動的環境,確保每個孩子都能參與進來。對于幼兒園一日教育活動的安排,也必須科學合理,保質保量地促進幼兒在體智德美等方面全面和諧發展。
我國的幼兒園教育自20世紀中期以來,形成了以教師直接灌輸為主的教育模式。這種以成人為中心的教育觀經過實踐,已經阻礙了兒童身心的健康發展,限制了兒童實踐能力與創造力的發展。教師作為幼兒活動的組織者與領導者,不應該包辦一切,更不應該把自己的思想和行為方式強加給幼兒。
陳鶴琴認為在指導兒童體育活動時,應以兒童為出發點,尊重兒童的運動興趣,盡力為他們營造適宜寬松的活動環境,充分滿足他們的好奇心與好動心。這樣既使兒童真正獲得活動的自由,又能夠培養他們的運動積極性和創造力,可謂是一舉兩得。同時,陳鶴琴主張多給兒童自由決定的權利。當兒童在活動過程中出現錯誤時,多運用積極正向的鼓勵。此外,我們要考慮兒童的個體差異,包括身體素質、運動興趣和運動技能等,盡量針對不同的兒童確定相應的目標,使兒童有信心積極參與到體育活動中來。兒童通過運動學習基本的體育知識,掌握基本的運動技能,逐漸促進他們的全面發展。
“少年強,則國強”,陳鶴琴作為我國近現代著名的幼兒教育家,深知幼兒教育對于國家未來的重要性,將自己畢生的精力都獻給了熱愛的幼兒教育事業。一切為了兒童、健康第一的教育主張,深深地烙印在他的教育實踐之中,也證明了幼兒體育教育在幼兒教育中具有獨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推進幼兒教育改革和素質教育的今天,陳鶴琴幼兒體育教育思想強調要高度關注幼兒的身心健康、倡導以游戲為體育教育的基本形式以及體育活動的指導以兒童為出發點,對我國新世紀的幼兒園課程改革和幼兒素質教育的發展具有積極的借鑒和指導作用。
[1]陳鶴琴.陳鶴琴全集[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8.
[2]黃貴.陳鶴琴的幼兒游戲觀[J].體育學刊,2008(1):85-87.
[3]高謙民.陳鶴琴的兒童教育觀[J].學前教育研究,2002(2):21.
[4]程秀蘭.陳鶴琴幼兒教育思想及其成因[J].學前教育研究,2006(3):17-21.
[5]王俊奇.陳鶴琴的幼兒健康教育思想[J].北京體育學院學報,1993(1):56.
[6]黃貴,蘇永駿.陳鶴琴、福祿貝爾幼兒健身思想比較研究[J].搏擊(體育論壇),2012,4(7):3-5.
[7]黃貴,蘇永駿.論陳鶴琴幼兒體育教育理論的現代價值[J].體育與科學,2012(4):116-120.
[8]郭倩汝.重溫陳鶴琴的幼兒園課程思想——兼談與《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的聯系[J].長沙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08(4):19-22.
[9]周志俊.略述陳鶴琴的幼兒體育觀[J].體育文化導刊,1991(3):28-30.
[10]蘇剛,莊云旭.陳鶴琴活教育理論及其現代價值[J].現代教育科學,2008(12):98-100.
[11]李向玲,田伏虎,孫剛成.陳鶴琴和蒙臺梭利兒童游戲觀之比較[J].雞西大學學報:綜合版,2011,11(1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