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倫紅 劉明軍 沈綱
(1.常州大學體育學院 江蘇常州 213164;2.廣東石油化工學院體育系 廣東茂名 525000)
德國是世界上老齡化最嚴重的國家之一,依據60歲以上的人口占總人口10%,65歲及以上人口占7%的老齡社會標準,德國1930年進入老齡化社會[1],當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14%時,該國家或地區就進入了“超老齡社會”,2010年德國人平均壽命達79.8歲,2011年德國65歲及以上老年人占總人口數的比例高達21%[2]。預計到2025年我國老年人口將達到3.0億,占到總人口18%,面對復雜、嚴峻老齡化的風險,須提前制定應對措施[3]。
德國1900年老年護理成為一種正式職業,高職教育中開設老年護理專業,學生經過為期1年半的法定學時學習與考試,可獲國家認可的“老年護士助手”資格,能在境內的養老機構做“老年護士助手”[4],可在歐盟的任何國家的養老機構工作。
德國紅十字會于1864年成立,1971年開始培訓老年體育指導員,主要項目:一般身體鍛煉、水中項目、老年人瑜伽和集體舞蹈等[5],對培訓達到標準的人員由紅十字總會頒發證書,并要求每三年參加一次繼續教育,紅十字總會負責編寫培訓課程的中長期計劃、出版輔導材料等,紅十字分會與體育學院和老年中心合作,培訓老年體育指導員和繼續教育。
體育和運動老年學是德國科隆體育學院2010開設的,德國共有10所高校招收人體運動科學相關專業碩士,目標是能從生物生理、心理社會、運動和訓練學的角度探究老年人體育運動,以便從體育基礎研究、社會問題分析、身體活動方式創新等,實現老年人快樂晚年、健康晚年的高質量生活。
專業2年學制,12個模塊,分4學期共修120學分,第一學期學習基礎課程有社會學、行為學、生物科學和方法論;第二學期進行實踐學習,針對社會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分析;第三學期參與具體的研究項目,例如科技、營養、藥理和病理等;第四學期完成畢業相關的論文和實踐工作。
德國在老年人專業人才培養方面兩手抓,一是社會組織培養;二是高職教育與高等教育設立老年體育專業[6],德國紅十字總會全權負責培訓練老年體育指導員及其繼續教育;德國的高等教育開設的老年體育學碩士專業培養目標定位在學術型人才,主要工作是為老年人服務機構中開展健康評估及跨學科研究等。
德國是典型的“小政府、大社會”國家,是歐盟成員國,歐盟關于政府采購公共服務的指令對其有約束力,其中“健康與社會服務、休閑、文化與體育”是政府采購服務的“優先”范圍[7],各類非營利性社會組織在體育服務的提供中擔任重要的角色。
德國政治體制與體育體制是德國社會培養老年體育人才培養的政治保障與組織保障,德國社會主導型體育體制決定各專項體育指導員的培養及繼續教育由各類社會體育組織擔任,高等教育有培養老年體育專門人才的義務。
德國文化決定德國以運動為主的健身觀,德國相關研究表明從50歲開始進行體育干預會對老年時候的體育行為產生明顯影響,崇尚運動是生活質量和幸福的基礎[8]。每4個德國人中就有1人是一個體育協會的會員,每年5d以上的旅行度假的德國人有2/3,一年旅行2次的人數占1/10,度假旅行以休憩為主,而郊游和短途旅行以參加一定的活動(交友、文體活動、個人愛好等)為主[2]。德國形成的運動養生價值觀,這是德國社會體育組織發展的文化基礎,完備的組織機構保障了各種體育人才培訓與教育。
隨著政府的轉型和社會的發展,建議休閑體育本科專業取代社會體育專業,體育服務與管理專科專業取代社會體育專業。“高職高專—本科—研究生(碩、博)”老年體育人才體系,人才層次上作科學定位,對它們在培養目標、課程設置、教學方法等方面均有明確的區分,專科層次的老年體育人才定位為高素質技能人才,理論學習與實踐教學時數基本相等。在本科層次以培養綜合能力和應用型人才為主,理論教學時數多于實踐教學時數,特點是寬基礎與應用性。研究生(碩士、博士)層次定位為培養理論型或理論應用型學術人才,特點是創新性與學術性。
完善我國老年體育協會的功能,加強其與中國老年學會、中國老齡產業協會及中國老年保健協會等其他社會組織的交流與合作。建議成立老年體育科研機構,加大老年體育項目的開發與推廣、老年體育用品的研制與開發,加強對老年體育指導員的培養和繼續教育。
政府制定老年體育的相關政策,老年體育協會制定各類老年體育人才的職業資格標準,用人單位與高校共同開發人才培養方案,共建實習、實踐教學基地、共建教學團隊等,真正形成產、學、研相結合的人才培養道路。
[1]周蘭君.荷蘭德國老年人體育活動模式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09(7):155-161.
[2]曹瑩.德國應對人口老齡化的相關政策及啟示[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2012(10):72-75.
[3]閻青春.解讀《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EB/OL].http://news.hexu n.com/2012-06-19/142619119.html.
[4]劉曉敏.德國的老年護理[J].中華護理雜志,2001,36(7):560-563.
[5]周蘭君.荷蘭德國老年人體育活動模上式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09(7):155-161.
[6]民政部民間組織管理局.德國、瑞典考察團.德國、瑞典政府向社會組織購買服務情況考察報告[J].中國社會組織,2013(11):27-30.
[7]劉波.德國體育體制研究對進一步完善我國體育體制的啟示[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1,34(11):5-10.
[8]劉波.德國體育俱樂部體制與群眾體育關系的研究[J].體育與科學,2009,30(1):6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