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寶華 孟帥
(南京工業大學浦江學院 江蘇南京 211134)
基于“學長制”的高校太極文化傳承路徑研究①
——以南京工業大學浦江學院為例
胡寶華 孟帥
(南京工業大學浦江學院 江蘇南京 211134)
“學長制”在我國,香港城市大學于1998年首先試行學長制,并在香港各大、中學校廣泛實施。這是一種在國際上普遍推行的大學生自我管理模式,其要點在于通過高年級學生以平等、博愛的精神與新生實現良性互動,幫助他們解決在全新的環境中所必然面臨的各種學習、生活以及情感上的困難,以早日適應正規的大學生活。本文闡述了基于“學長制”的高校太極文化傳承路徑,并以南京工業大學浦江學院為例,引出需要注意的問題,旨在未來的路上可以更好的發展。
學長制 太極文化 傳承
“學長制”最初出現于15世紀的英國伊頓公學。隨后,這種制度就一直在歐美高校中流行。在我國,香港城市大學于1998年首先試行學長制,并在香港各大、中學校廣泛實施。它是一種在國際上普遍推行的大學生自我管理模式,其要點在于通過高年級學生以平等、博愛的精神與新生實現良性互動,幫助他們解決在全新的環境中所必然面臨的各種學習、生活以及情感上的困難,以早日適應正規的大學生活。
高校太極文化建設物質層面中教授、研習太極拳的人員較少。學生往往是只在體育課上進行練習,無課后練習和訓練,無法形成良好的習練氛圍,也無法有效的提升習練水平。教師只能通過課堂練習和考核的方式促動學生進行課后鍛煉,效果甚微!通過“學長制”的介入,可以大大改變現有狀況,提升學生學習動力,促進學習效果,形成課后習練小組,營造良好習練氛圍。
在課堂上給每一位任課教師配備教學助手、每一個班級多配備一名教師,緊緊抓住有效的學習時間提升教學質量、提高學習效果,促進每位學生掌握動作規范。在課后多了一個教學輔導人員,延長了教學時間。通過學長陪伴的方式形成了研習太極拳小組,鞏固了學習效果,同時也形成了校園獨特的“風景”。
高校太極文化建設精神層面中相對較少,大部分學生還停留在習拳層面,對“哲拳”的內在還沒有深刻的認識。部分學生能在與教師、教練員深入學習中了解一些太極拳理論的認識,但還沒有上升至“太極文化”的層面。大部分教師和教練員對高校太極文化也是沒有深入的研究和整理,在授拳的同時對太極文化的宣講不足。
通過課后小組習練以及拳歌、口訣的研修,初步了解一些太極拳中的道理,從而逐步對“太極文化”產生興趣,促進校園內學習、研究“太極文化”的人群形成。
教學過程是一個成長的過程,“學長”們在輔助教師完成教學工作的過程中,不斷熟悉教學內容,不斷掌握教學內容所涉及的理論知識,也促進其深度研究太極文化。同時在教學過程中“學長”們通過反復的習練太極拳增加了自身的體悟,也促進了其更好的理解太極文化。
“學長”通過教學互動的過程,不僅提升了自己的運動技能,而且通過于低年級學生的交流增加了自己對太極文化的認知。通過教與學的過程不斷提升了自己的業務水平,為太極文化的發展儲備了更高水平的人才。
學校安排專業教師指導并成立太極文化研究相關學生組織,如太極武術隊、武術協會、武當武術文化研究中心等。同時通過課程、講座和課余訓練等形式逐步打造出具有學校特色的校園太極文化。學校再從相關學生組織中抽取一些骨干學生擔任低年級學生的教輔人員。
學校對全校學生進行太極拳的普修課程,選用具有文化特色的武當太極作為教學內容,選派具有多年修行的武當道人作為教師,提升學生學習太極拳的興趣。在教學過程中給每個教學班配備一名固定的專業相同或相近“學長”作為小老師。
這一角色具有雙重性,既是教師的助手,又是學生的老師。增加了“學長”與教師的交流,有助于“學長”從教師那里學習到更多的太極理論知識,為其更快提升太極水平提供可能性。增加了“學長”習練、講解和使用太極拳的途徑,為其更好的理解太極拳提供了方法。同時相同或相近的專業為“學長”與“學弟、學妹”交流提供了另一個平臺,為課后的互動留下伏筆。
學校定期組織群體太極拳比賽,各參賽單位組隊大多使用學生干部與太極協會等骨干學生擔任教練員進行賽前訓練。通過不同層次和形式的比賽,使學生“學以致用”發揮才能、體現價值。
通過這一角色的擔當,促進學生較好的掌握所學知識,運用所學知識,鞏固所學。同時在擔任教練員的同時發現自身不足,促進其進一步學習,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
學校成立不同類型的太極文化社團,“學長”通過課堂教學和課后訓練逐步吸納新同學到各自的社團,成為社團的“新鮮血液”。“學長”在社團內有序開展社團活動,進行基礎的太極文化傳播實踐活動,形成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
學生在組織運行社團時鍛煉了自身的組織溝通能力,強化了組織觀念。同時為了更好的開展社團活動,社團骨干會主動學習和研究太極理論、校園文化理論等,成為校園太極文化研究的“先行者”。雖然他們還處在整理歸納的階段,但通過與自身文化知識、專業知識以及活動感悟結合,也形成了校園化的“太極理念”。
在“學長制”的促動下,高校太極文化建設蓬勃發展,產生了一定的反響。但總體感覺教師自身對太極文化的理解、掌握以及運用水平不足以指導和引導學生進一步學習。學校需要盡快構建起一支具有運動技能和武德修為的太極文化“引路人”隊伍,以滿足學生學習太極文化的渴望。
校園文化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學校各部門各單位的通力合作,僅依靠一個部門或個人無法完成。高校太極文化打造過程中需要成立相關的職能部門、制定可操作的實施方案、配套相關的管理制度等,需要依靠學校行政職能的幫助。傳統文化傳承和校園文化打造是長期工作,非一朝一夕可以實現,需要學校拿出專項經費給予支持。否則,高校太極文化建設只能也只會流于形式。
高校是中華傳統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是引領社會文化發展的先導者。學長制在傳承中華文化和引領社會文化發展中能起到很好的推動作用,高校有必要充分發掘其功能,促進校園文化的發展、引領社會潮流。傳承文化高校任重道遠!
[1]陳勇.大學生導師制與學長制的實踐與思考[J].大舞臺,2010(5):224-225.
[2]鄭育杉.學長制:應用型本科院校學生管理的模式探索[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0(6):258,260.
[3]董德成.基于“學長制”的班級管理初探[J].齊齊哈爾工程學院學報,2012(1):80-81.
G645
A
2095-2813(2017)09(b)-0180-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7.26.180
南京工業大學浦江學院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高校武當武術課程標準化建設研究》,項目編號:2016JG 006Z。
胡寶華(1978,6—),男,江蘇連云港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學校體育教學與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