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獻釗
(江蘇省徐州市侯集高級中學 江蘇徐州 221100)
傳統武術,是指相對現代武術而言的具有深厚的傳統文化內涵,從歷史沿傳下來的武術。它是現在武術之根。學校體育校本課程開發,把傳統武術納入課程資源,對傳承民族文化,弘揚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優勢。但由于受各種因素的影響,目前學校在傳統武術資源取用的操作層面上還面臨著諸多困惑。因此有必要進行研究,并提出相應對策。
隨著經濟和文化全球化的發展,中西文化交流在現代科技通訊技術的支撐下,變得更加方便和快捷。從另一個角度看,也加速了西方腐朽思想和強勢文化對我國的侵蝕和滲透,同時所帶來的危險后果是不可估量的。筆者通過對學生問卷調查得知,當前有92%的學生以西化為時尚、為個性;有85%的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同產生了嚴重質疑,有15%學生完全漠視、背叛了父輩們難以忘懷的傳統文化血脈和圖景。由此可以看出,外來的文化使我們民族精神的延續、文化的傳承遇見了一個空前的挑戰。傳統文化的生存空間正被一點一滴地蠶食。
武術姓“武”還是姓“舞”?——是當前很多學生對武術認知存在難點。通過走訪調查得知,有65%學生認為傳統武術是“花架子”,他們理由為:一是居于競技武術力求唯美的“高、難、美、新”,失去了中華傳統武術所特有的文化內涵和神韻;二是傳統武術缺乏對抗現代散打挑釁的自信和實力,如:“雷公太極”被格斗退役選手徐曉冬暴揍事例。此外,有25%學生把影視中神話的武術被當成了真實。他們認為武術能騰空一躍,轉眼間十丈八丈,消失無蹤;一掌推出,剎那間石火電光,濃煙滾滾等等。由此可以看出,當前很多學生缺乏對武術本質缺乏正確的認知。
事實中國武術的本質是為了生存而搏擊和出現,是各個朝代臨陣殺敵的的古代軍格斗技術。后來隨著火藥武器的出現,軍事武術技擊性功能黯然弱化。民間武術傾向與養生健身和自衛的結合發展。新中國成立后,由于社會的需要,出現了表演性武術——各種套路的表演。所以,中華武術歷史發展的軌跡正朝著健身性、技擊性、藝術性相統一的方向發展。
千百年來,中國武術寫下了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被無數的青年所敬仰、傳頌,但不知道從何時起,在當今中國許多城市中卻出現在這樣一種現象:源于中華武術的洋拳(如跆拳道,空手道,拳擊等)道館占據著城市的黃金地段,武術則被擠到鄉下、城邊等不起眼的地方。
筆者在對學生調查中得知:95%的男孩子學生喜歡的是跆拳道而不是武術;這些孩子中間有65%的人認為練習跆拳道是一種時尚。40%的學生認為跆拳道升級制能給自己帶來成就感,很過癮。在對家長的訪問中,普遍有這樣一個觀點:與武術相比,跆拳道講究“道”,講究禮儀,而且見效快。由此看出,洋拳的沖擊,使擁有幾千年歷史的傳統武術正在年輕一代中國人心中喪失立足之地。傳統武術的發展呈現衰落成為無可辯駁的事實。
在中國漫長的封建時代,傳統武術的傳承和可持續的發展,主要是通過民間自發的師承關系為特征的組織系統來承擔和完成的,其表現狹隘保守的思想觀念,不具有真正意義上的資源公共性。特別是腐朽的“傳內不傳外, 傳兒不傳女”和“留一手”的封建思想是制約傳統武術走進校園的重要因素之一。
當前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學校教育中重智育而輕體育的現象依然嚴重。學校的教育評價體制沒有發生根本性改變,中考、高考仍是當前學校教育的指揮棒,也是家長們的關注焦點。特別是很多學校課外活動形同虛設,每天一小時的鍛煉也無法保障。事實證明,如果體育活動得不到保障,學生體質、運動技能根本就不能提高,傳統武術即使走進校園,也僅是“蜻蜓點水”毫無實效。
眾所周知,師資水平決定了教育深度。筆者對本地區一些中學體育教師的調查結果顯示,武術專項教師所占比例僅為3%;45%的體育教師對武術教學持無所謂的態度;62%的教師上武術課,35%的教師從未上過武術課;很多體育教師看不懂武術圖解,自身難以學習提高。由此可見,學校體育教師的武術素質亟待提高。
長期以來,教育主管部門并沒有真正把傳統武術運動納入到學校課程建設評價體系中。據調查,各級各類學校開展武術競賽活動幾乎為零,即使政府的一些體育專門部門,組織的武術競賽活動,也都是以競技武術為主,體操式的“高、難、美、新”評價標準,讓被抽取中華傳統精神內核的競技武術一枝花獨放,比賽成了競技專業隊的孤獨樂土。這嚴重阻礙了學校普及傳統武術的積極性。
傳統武術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粹,不僅內容博大精深,同時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內涵。可以這樣說,傳統武術擁有學校體育取之不盡的教學資源。把傳統武術資源引入學校體育校本課程的開發,符合時代要求和需要,是落實課程改革的重要途徑。
在實踐層面上,首先要加大宣傳,然后從學校、家庭和社會3個層面入手構建良好得傳統武術氛圍,以此來激發學生民族自豪感,增強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最后促使其轉化為繼承發揚傳統武術的現實行為。
我們應該看到,由于歷史的原因,傳統武術是精華與糟粕并存。批判性繼承武術文化,是武術健康發展的根本動力,是變傳統武術文化為活的武術文化的有效途徑。
學校開發和利用傳統武術資源,要注意擷取能使學生樹立并形成正確世界觀、人生觀的精華部分,除去如門戶之見、封建迷信等糟粕垃圾,科學地進行資源的優化、整合和重構,創新性地發展才是硬道理。
加法和利用傳統武術資源是個系統工程。學校必須建立長遠得規劃和目標作保障;有條件的學校要積極開發與之配套的評價體系,以此來激發青少年的學習熱情;也可以采用有甄別的“請進來”或者“走出去”等方式多渠道地加大師資培訓建設,以彌補師資能力的不足;學校課程安排上,可以增設專門的武術課。各級教育主管部門還要定期組織各種形式的武術比賽,以賽促教,不但能帶動學校武術的開展,又能有利于學校特色的形成,使傳統武術迅速普及。
環顧世界,展現未來,國際競爭日趨激烈,各國人們都在為彰顯自己民族特色而努力。學校體育校本課程開發為傳統武術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平臺,是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武術文化的強大生命力重要途徑之一。
[1]包曉光.傳統文化資源的取用與可持續發展[N].中國教育報,2007,9(17).
[2]馬文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視野下傳統武術的危機與出路[EB].陜西文化信息網,2007.http://www.mocpress.com/readforum.asp?id=289741296
[3]栗勝夫,馬文海,劉會賓.傳承武術文化精華與批判封建糟粕[J].體育學刊,2002(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