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捷+呂莎
摘 要: 評劇作為北方重要地方戲的一種,他的興盛和發展就是藝術傳播的過程,但隨著時代的變遷,評劇的發展陷入困境。本文的研究旨在借鑒傳播學者拉斯韋爾提出的“5w”模式理論,對20世紀初評劇的繁榮發展歷程進行歸納總結,結合當代評劇的現狀從評劇的傳播主體、內容、渠道和受眾四個方面進行分析,以使評劇文化能更好地在燕趙大地上持續發展下去。
關鍵詞: 傳播角度 評劇 繁榮發展歷程 現代藝術
一、引言
評劇作為北方重要地方戲的一種,是中國戲曲在近代新文化運動和民族資本發展過程中的一次革命性產物,他的興盛和發展就是藝術傳播的過程。但隨著時代的變遷,受電視網絡等新興媒體的興起和發展,受眾的多元化需求等一系列問題的影響,評劇的發展逐漸萎靡,發展陷入困境。
本文的研究旨在借鑒傳播學者拉斯韋爾提出的“5w"模式理論,即傳播主體(who)、傳播訊息(say what)、傳播渠道(in which channel)、傳播客體(to whom)和傳播效果(with what effect)五個方面對20世紀初評劇的繁榮發展歷程進行歸納總結,結合當代評劇的現狀從評劇的傳播主體、內容、渠道和受眾四個方面進行分析,從中得出一些啟示。
二、20世紀初評劇的繁榮發展歷程
1.評劇的傳播主體
評劇早期的發展壯大,主要是有大量的優秀作品受到基層勞動人民的歡迎,這就不得不提到評劇的早期開創者之一的成兆才。成兆才被譽為評劇之父,他對評劇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作為最初的蓮花落藝人,還有任連會、金菊花、金開福等,他們都是兩、三人結成小班,在廟會的廟臺、村頭等演出,后經過“吳家坨改革”,成兆才對粗俗簡單的蓮花落進行脫胎換骨的改革,以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蓮花落在以成兆才為首的戲曲演出者們的共同努力下,充分在故事的詮釋、人物的理解和樂器的使用上進行全新的改革和加工,逐漸形成現在的評劇。“他用畢生精力為培育評劇這枝曲藝新花并使之從地方走向全國,從民間曲藝走向正劇做出了最突出的貢獻”①。
2.評劇傳播的訊息
“考察蓮花落發展到戲曲藝術的過程,會發現,這其中始終貫穿著一種大膽革新、勇于創造、兼收并蓄、博采眾長的藝術精神,恰恰是這種精神使得蓮花落從一種極其鄙俗的乞食之曲漸次發展成為藝術的珍品”②。評劇的形成與發展是在舊中國時期,伴隨著“五四運動”、新文化運動的興起,這一時期的中國處于反封建反禮教,提倡科學、民主、自由的文化理念,評劇劇目的創作必然結合那個時代的特征迎合觀眾的需要,這一時期的創作重點集中在對社會上的丑陋現象進行批判,對惡勢力進行反抗,歌頌正直善良的人物成了劇本的主題。如對地主和官場腐朽勢力進行批判的《楊三姐告狀》,它反映廣大的農民不畏強權、勇于反抗的性格,可以看做是這一時期冀東社會生活和人們思想觀念的一個縮影。《槍斃駝龍》描寫的是一個貧困女屢遭生活的不幸,淪為娼妓,后經過與統治階級的斗爭,最后是被軍閥殘忍殺害的悲慘命運。劇目淋漓盡致地表現出冀東人民對娼妓制度憎恨的思想。《安重根刺伊藤博文》在題材上進行了創新和突破,描寫了朝鮮一位為了國家英勇獻身的民族英雄形象,在中國當時的歷史環境下,側面反映出當時冀東的社會狀況,對于民眾的思想有一定的啟發作用。在評劇的起源和發展過程中,成兆才的劇本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近代冀東人的一些思想觀念,他懲惡揚善、警化世人的內容,受到了廣大群眾的認可和贊譽。
3.評劇傳播的客體
唐山作為最早的工業城市之一,大量的農村人口流入城市進入工廠工作,他們的身份就發生了變化,產業工人開始出現。1919年五四運動以后,民主和科學的思想在神州大地上蔓延,產業工人成了新文化的主要消費人群。評劇的創作人員大都來源于農村,他們的表演通俗化、大眾化,劇目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和地域特色,迎合了底層群眾的審美要求和心理需求,所以他的受眾主要是各類型的產業工人、店員及廣大基層群眾,這些受眾在觀看評劇表演時喚醒了他們對剛剛離開的農村的記憶和情懷,有一種情感寄托和共識,是評劇能走進城市的中堅力量。
4.評劇傳播的渠道
早期的評劇演出對舞臺場地沒有空間限制,像廟臺、村頭、樹下等都可以進行,當時的評劇表演可以說是專門的農民藝術。1909年,為了適應產業工人、底層群眾文化生活的需要,唐山開明紳士王永富,在唐山市貧民聚居的小山修建了一所“永盛茶園”,并將成兆才的慶春班接來演出,至此為評劇的發展提供了固定的演出場所,之后陸續建起了全樂、榮樂、九天仙等茶園,早期的評劇班社和演員都是在這些茶園不斷鍛煉而成為評劇名家的。
5.評劇產生的效果
評劇從農村發展到城市,經歷了一個復雜而漫長的過程。評劇的發展壯大,在一定程度上是因為評劇緊跟時代的脈搏,它所宣揚的內容從側面反映出當時的社會狀況,它的表演風格具有鮮明的地域性,冀東造就了評劇,而評劇也在不斷地影響著這方土地的人和事。評劇就是冀東文化的縮影,我們從評劇的發展就窺測到當時社會的發展面貌。
三、評劇的現狀分析和相關啟示
筆者對石家莊地區的受眾進行了問卷調查,共發出調查問卷200份,收回185份,有效問卷172份。從對問卷的歸納總結,對評劇的現狀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認識。從返回的問卷可知,對評劇了解和熟知的主要以中老年受眾為主,調查顯示60歲以上的占25%,40歲—60歲的占55%,30歲—40歲的占12%,30歲以下的占8%,這個數據表明受眾人群的老齡化嚴重,而且受眾年齡嚴重斷層,年輕受眾對評劇知之甚少。在評劇接受渠道上的調查顯示,大部分受眾都是通過電視收看評劇類節目,之后依次是廣播、戲劇院、電腦、手機、報刊,這可以看出在中老年受眾群中人們還是以經濟、方便,簡單的媒介滿足精神需求,對電腦,手機應用得比較少。在對所熟知的評劇作品的調查顯示,《楊乃武與小白菜》、《花為媒》、《三看御妹》這三部老劇目被大家所熟知,總共占94%,《蘇寧》、《喜鵲登枝》這兩部新現代戲受眾熟知度不高,總共只有6%。說明近現代評劇雖然創作了很多新的劇目,受到了專業人士的肯定,但由于各種原因,受眾并沒有熟知度。下面是借鑒評劇發展初期的一些經驗結合現在評劇發展所處的環境進行的一些思考和啟發。endprint
(一)評劇發展的傳播主體研究
1.打造評劇明星。從傳播學角度講,文化傳播更應注重“人”的傳播。官方組織機構在傳播上顯得比較概念化,相比較而言,獨具人格魅力的評劇演員更能打動觀眾,這和現在流行的影視明星、偶像是同一個道理,在強調娛樂化、快餐化的消費時代,以“明星”個人作為主體,“票友”粉絲作為受眾,把評劇作品傳播推廣出去。
2.加強各方面人才建設。評劇的成功傳播不是臺上演員一個人的功勞,而是評劇演員、劇作家、音樂、燈光舞美等評劇工作者共同努力的結果。但目前的狀況是各方面人才都出現斷層和后繼無人的現象。在現有的教育體制下,原先的師徒傳授有了局限性,只有在高校設置專門的評劇專業才能更好地繼承和發揚評劇,而在專業教學上應理論和實踐并存,可以嘗試校企合作,由專業的評劇工作者授課,這樣既秉承了師徒傳授的優勢又符合現代的教育模式。
3.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到評劇創作中。“票友”級的評劇觀眾可以說既是評劇的接收者又是宣傳者,他們對評劇認識深刻,參與度高,是評劇傳播的第二大主體。首屆“京津冀”評劇票友大賽近日在灤南舉行,正說明票友在傳播評劇文化上起到的重要作用。
(二)評劇發展的傳播內容研究
1.體現中國評劇傳統特色。“評劇之所以能生存、發展下去有個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它具有強烈的民俗性、地域性。評劇比較貼近冀東老百姓的生產、社會生活,語言也極富有冀東特色,通俗易懂”③。所以,我們在內容創新上一定要體現地域特色,體現傳統評劇的人文積淀和精神魅力。
2.融入時代精神。我們要鼓勵劇作家、評劇團大膽創新傳統戲,創作出新劇目。在這一點上,可以借鑒昆曲代表白先勇在創編過程中堅持的原則“我的原則是要做到正宗、正統、正派,讓昆曲的古典美學與現代化劇場互相接軌,讓傳統與現代的文化對接。尊重傳統而不因襲傳統,利用現代而不濫用現代;古典為體,現代為用”④。
(三)評劇發展的傳播渠道研究
1.利用各種媒介。當代電視、網絡、手機等成了主流傳播媒體,觀眾足不出戶即可以了解評劇演出廣告、欣賞評劇作品、了解評劇知識,互聯網的發展和普及,有覆蓋面廣、時效性強的特點,更易于擴大評劇的空間傳播,運用好新媒介是評劇發展的大勢所趨。
2.拓展多元傳播路徑。(1)把評劇旅游納入當地的旅游景點。評劇發源于唐山,具有濃厚的文化底蘊,在當地的旅游宣傳上就可以作為亮點進行宣傳,當然,當地要做好策劃和演出,使其能更有力地弘揚評劇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價值。(2)融入現代綜藝節目。讓評劇融入其他類型的節目中,更容易被受眾所接受,例如評劇電影、評劇電視劇、評劇綜藝等,像央視的中韓跨界體驗真人秀《叮咯嚨咚嗆》,就可以借鑒,他的內容是中韓明星來學習中國傳統文化,受眾在欣賞明星的同時也對中國戲曲進行了學習和認識。評劇在以后的宣傳上可以加入這些跨界元素中,在藝術重建中發展下去。
(四)評劇傳播的受眾研究
1.受眾群體細分化。受眾的“需求”能否被正確認識并獲得滿足是決定評劇傳播能否達到理想效果的關鍵。評劇的受眾除了“戲迷”外還有戲曲劇作家、音樂創作者、攝影美工和學術研究者等,他們通過接受傳播內容,滿足自己心理及其他方面的需要。我們應擴大評劇的傳播內容和形式,例如劇場信息、演員資料、頭面制作、舞美設計等,受眾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欣賞或借鑒,定點關注相關內容。
2.迎合現代人的審美需求。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要把欣賞水平高和消費能力高的年輕人作為重點培養對象,使他們對評劇產生興趣,并愿意消費評劇文化。我們要對當代年輕人的心理需求進行重點研究,看他們喜歡什么,關注什么,怎樣才能讓他們對評劇產生興趣等,這是我們需要深層次研究和探討的地方,是長期且發展的過程。
四、結語
評劇起源于河北,發展于天津,興盛于北京,一直是津京冀三地人民共同的經濟文化紐帶,在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要評劇重新受到人民的青睞,就必須借助現代的傳播技術,在傳播渠道上拓寬市場,了解受眾需求,不斷創新改革評劇,探索出新的路徑和方向,使評劇在燕趙大地上可持續發展下去。
注釋:
①玉李玲,趙永華.論成兆才對評劇藝術的革新及其成就[J].唐山學院學報,2006(2):7-9.
②③楊紅莉.戲藏古今·曲盡人情:地方戲曲文化研究[M].北京:大眾文藝出版社,2008:87.
④江蘇省蘇州昆劇院,青春版《牡丹亭》大型公演100場紀念特刊[P],2007.
參考文獻:
[1]王乃和.成兆才與評劇[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84.
[2]秦華生.中國評劇發展史[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8.
[3]唐山市戲曲志編輯部.唐山戲曲資料匯編·第2集[G].唐山市康輝印刷有限公司,2011.12.
[4]李玉玲,趙永華.論成兆才對評劇藝術的革新及其成就[J].唐山學院學報,2006(2).
基金項目:2017年河北省教育廳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項目編號:SZ1702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