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青梅+李雪莉
摘 要: 應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是培養應用型人才,既要培養學生學習理論的能力,又要培養學生的動手和實際操作能力。“社會調查與分析”課程要緊緊圍繞應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養目標,改革教學策略和方法,采用課內教學和課外實踐相結合的方法,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
關鍵詞: 應用型本科 社會調查與分析 實踐教學法
一、“社會調查與分析”課程改革背景、任務和思路
(一)改革背景
應用型本科院校培養的是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培養的人才不僅要具備本專業的知識,還要具有較強的調查研究和社會活動能力。“社會調查與分析”課程是一門方法性較強的學科,主要傳授進行社會調查研究需要的理論、方法和操作技巧。目前,國內外許多高校把該課程列為必修課或選修課,某些專業甚至把該課程作為一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
2016年河套學院成為首批應用型本科轉型試點學校,為了適應國家的要求,促進學院的發展,河套學院2017年出臺了相應的人才培養方案指導性意見,各專業課程分為通識課程模塊、專業課程模塊、素質拓展模塊,把所有選修課都歸入素質拓展模塊,而且素質拓展模塊的課程將供所有專業學生選課,“社會調查與分析”也不例外地歸入了素質拓展模塊,由原來的僅為新聞學專業學生開設改為由全校各專業學生選擇。機遇與挑戰并存,學生的選課人數將取決于我們是否能夠幫助學生,真正起到素質拓展的作用。在這之前,雖然該門課程已經開設了多年,但仍然運用傳統的教學方式,講多練少,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弱,教學不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二)改革任務
由于“社會調查與分析”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僅在課堂上講授理論知識是不夠的,只有切實加強實踐教學,才能培養出高素質的應用型人才。根據河套學院應用型本科院校轉型發展的有關要求,本課程教學研究的重點任務是改革教學方法,突出實踐教學環節,加大實踐教學學時,精心設計實踐教學過程,讓學生親自動手、親身經歷,真正參與學習全過程,切實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最終培養學生認識和解決社會現象和社會問題的能力。
(三)改革思路
一是理論知識指導實踐,實行理論教學與實踐操作并行的教學方法。
二是課程教學與暑期社會實踐、學生項目申報等素質拓展相結合。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相結合,第一課堂學習理論知識,掌握方法技巧,第二課堂進行實踐操作,提升拓展素質。
二、將“實踐教學法”貫穿教學全過程
本課程開設的目的是通過教學和實踐,了解社會調查的簡要歷史,掌握社會調查程序、調查類型和調查方法,培養運用社會調查的理論體系進行社會調查的能力和撰寫調查報告的能力。
教學內容和授課計劃要按照社會調查規律和實際社會調查運行程序安排,教學重點要放在各教學環節的實踐教學上,也就是學生確立調查課題、設計抽樣方案、分解調查指標、設計調查方案、設計問卷、實施調查、書寫調查報告等實踐操作的體驗上。
(一)課內實踐策略
實踐教學活動就是按照社會調查方法知識體系的內在邏輯和實際社會調查過程的先后環節,在每一部分教學中都設計出讓學生動手實踐、親身參與的活動內容,布置相應的任務,提出相應的要求,使得學生完全被“卷入”社會調查實踐,在課內進行理論實踐。
1.案例法。提前布置案例讓學生預習,提出需要解決的問題,學生帶著問題預習,完成對知識點的學習;課上展示預習成果,分析案例,闡述問題內容、理由等;每個小組闡述完后,其他小組做出點評,教師再補充、總結。
如在“抽樣調查”教學中為了讓學生厘清抽樣、樣本、調查總體、調查對象、抽樣框等概念,給學生一個案例,讓學生在預習的同時對應案例找出相應的內容,并言簡意賅地表述清楚,課上教師邊提問邊講解就容易得多。學習幾種抽樣方法時,在學生預習案例的基礎上舉例提問,讓學生區別各自的異同點,教師總結歸納,會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教學社會指標和調查指標教學時,先給出案例,讓學生找出相應的調查指標、社會指標,區別調查指標體系、社會指標體系,然后教師講解概念,學生就容易理解概念,從而知道怎樣設計調查指標。
2.分組討論法。本課程的實踐環節都是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每個小組集體完成一項調查。學生實踐環節中的確定調查題目、設計抽樣方案、設計調查方案、設計調查指標體系、設計問卷、深入訪談這幾個環節,都要求各個小組合作完成后,課堂上交流與討論。每次實踐教學前,教師都要提出實踐練習的明確目標與要求、討論交流的時間,學生要根據課上討論師生點評情況做出進一步修改,并留存每一稿,遞交的每一項實踐作業都包括初稿、二稿、定稿。所有作業都將納入考核環節。要求學生分工協作,組內每個同學都要有任務,每一位同學都要有上臺交流的經歷,每次現場表現也記入考核。
3.考核法。本門課程由考試課程改為考查課程,教學中掌握和記錄學生學習狀況,評價各個教學環節的學習情況,收集學生學習過程材料,包括學習態度、出勤情況,演講、討論、小組展示,實踐教學時設計方案的初稿到定稿的各種書面材料等。書面材料包括選題初稿、定稿;抽樣方案初稿、二稿、定稿;調查指標體系初稿、定稿;調查方案初稿、二稿、定稿;問卷初稿、二稿、定稿;調查原始資料;調查報告初稿、二稿、定稿。最后將這些書面材料裝訂成冊作為過程評價的依據留存。
(二)課外拓展實踐策略
社會調查和研究能力是需要不斷實踐體驗慢慢提升的,受到學時、場地、環境的限制,學生整體素質的提升空間不大,必須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相結合,第一課堂精選教學內容、教學重點給予方向和方法的指導,讓學生學習、體驗,掌握方法技巧,第二課堂采取形式多樣的實踐手段,使學生在多種形式的實踐中不斷提升,達到拓展素質的目的。
1.科研項目申報。課程教學中學生已經有了具體的調查項目,也書寫了調查報告,對社會調查有了整體的認知和初步的實踐體驗,教師要順勢引導組織學生積極申報學院或更高級別的社會調查課題,可以是已經做的項目,也可以重新立題申報,在眾多學生立題中,教師重點指導一部分做得好的幫助申報,一方面在共同研究中達到學習的目的,另一方面通過對學生課題申報成功案例的宣傳,鼓勵其他學生積極參與社會調查研究項目申報和實踐,實踐證明:這種方法見效快,質量高。河套學院新聞學專業和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近三年已經成功申報學院學生項目三十多項,其中社會調查研究方面的內容占50%以上。endprint
指導學生申報項目是一個師生共同學習提升的過程,教師在指導過程中不僅自身得到學習提升,有利于提升課程教學質量,而且積累了豐富的指導經驗,學生通過實踐對課程學習的理論知識和社會調查方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更好地運用社會調查方法和技巧進行社會調查研究,達到雙重效果。
2.參與假期社會實踐活動。充分利用學生的假期,提升社會調查實踐能力。比如新聞學專業的學生利用寒暑假到報社、電視臺、傳媒公司等部門進行見習實習,在參與并完成新聞采集與制作的過程中運用所學社會調查研究方法有目的地觀察、了解社會,方法得當地搜集資料、獲取信息。在課程教學中教給學生方法、技巧,在社會實踐中指導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要讓學生認識到,社會調查研究能力是在不斷的社會實踐的操作和體驗中提升的。
3.推薦經典社會調查研究案例和報告。讓學生大量閱讀優秀社會學者的調查成果,了解社會學者們的工作經歷,豐富社會調查研究知識,深刻理解社會調查研究特點、功能,并指導學生從照貓畫虎開始,在閱讀中學習、思考,在具體操作中比較、感悟、提升。為了督促學生認真完成,教師要求學生寫閱讀心得、學習體會,分析交流學習收獲等,鼓勵學生學習前人吃苦耐勞的品質和克服困難與挫折的勇氣,激發學生熱愛社會調查研究的熱情,從而獲得一種面向遠方努力前行的韌性和動力。
三、“實踐教學法”的效果
對“社會調查與分析”課程進行教學改革,通過教學運用,取得明顯效果。一是實踐教學法可以使學生對社會調查研究的性質有深入的了解和理解。如在確立調查課題時,首先要求學生通過學習和思考提出各自的調查課題,討論前合并同類項,小組討論決定最終的題目,不僅有效地促進相互交流和學習,而且加深對課本內容的理解,拓展知識面。二是實踐教學法擺脫了課堂的局限,將學生的學習延伸到課外,課程的教學與學生的課外實踐有機結合,實踐教學的討論和調研過程要求各小組學生相互合作和協調,使得學生的分析能力、調研能力、口頭表達能力、動手能力、組織領導能力等綜合素質得到全面鍛煉和提升。三是實踐教學法鼓勵學生主動思考,自主發言,任何主張和結論沒有好壞對錯,只看是否有合理的解釋,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性,激發學生的興趣和熱情,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參考文獻:
[1]水延凱,江立華.社會調查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5.
[2]風笑天.社會研究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4.
[3]劉井飛,郝佳彤.應用型本科院校實踐教學問題及應對策略[J].教育探索,2015(9).
[4]劉珊,孫莉莉,羅晶.實踐教學法在本科教學工作中的運用與實踐——以《社會調查與研究方法》為例[J].上海工程技術大學教育研究,2013(4).
[5]張昭俊.“社會調查方法”課程理論與實踐教學方法探討[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3(5).
[6]魯彥彬,李海波,金巨波.提高應用型本科院校實踐教學質量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3(11).
基金項目:河套學院教學研究項目,課題名稱“應用型本科院校實踐教學研究——以‘社會調查與分析課程為例”,項目編號:HTXYJZ1700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