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藝
摘 要 加強應用型本科院校人文素質教育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是應用型本科教育逐步成熟的需要,也是應用型本科院校學生自身發展的需要。我們應該通過確立人文素質教育與專業教育相互滲透相互融合的辦學思路,建設一支人文素質高的師資隊伍以及建設符合應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養要求的校園文化等等各種方式來加強應用型本科院校人文素質教育。
關鍵詞 高校 人文素質教育 應用型本科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6.10.012
Abstract To strengthen the humanistic quality education of appli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 is the objective need of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t is the need of the application oriented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and it is also the need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tudents themselves. We should establish humanistic quality education and professional education of mutual penetration of mutual integration of the idea of running schools, building a humanistic quality teachers and construction conforms to the application type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alent training requirements of campus culture, and so a variety of ways to strengthen the application type undergraduate colleges of humanistic quality education.
Keywords college; humanistic quality education; applied undergraduate
人文素質是人的其他各種素質的基石,它對人的其他素質有很強的滲透力和影響力,對個體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發展具有重要影響。加強應用型本科院校人文素質教育,對于加快我國高等教育改革和應用型本科院校發展,對于高校人才培養模式轉型,對于培養適應新形勢下社會需要的高校畢業生等方面有著重要意義。因此,加強對應用型本科院校人文素質教育的理論研究的意義尤為突出。
1 應用型本科院校的基本特點
我國高等教育研究專家、廈門大學史秋衡教授認為:“應用型本科教育是科學技術發展和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眾化教育轉變過程中形成的一種新的高等教育類型,它是相對于理論型本科教育以及實用技術型專科教育而言的。應用型本科教育是以培養知識、能力和素質全面而協調發展,面向生產、建設、管理、服務一線的高級應用型人才為目標定位的高等教育。”是我國我國工業化向更深更廣層面推進這一新局面在高等教育領域的投射,是適應工業化進程的一種新型的高等教育。發展應用型本科教育是我國工業化歷史進程進入新的歷史階段之后對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是我國推進新型工業化的重要助力。可以說,應用型本科院校也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高等教育三大職能——人才培養、學術研究和社會服務的具體體現。
目前,應用型本科院校的基本特點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1.1 人才培養目的上的應用性
應用型本科教育是隨著科技發展而形成的一種新型高等教育類型,是我國工業化進程新階段對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具體體現為隨著科學技術日新月異,整個社會的經濟結構、經濟發展模式正經歷著革命性的劇變。因此,各個行業對于人才的需求也與既往有著顯著的差異。那些同時擁有過硬的理論功底和熟練的動手實踐能力的高級應用型人才愈來愈受到社會的青睞。在此基礎上,以培養這一類型人才為目標的應用型本科教育也就應運而生了。
史秋衡教授認為:“應用型本科教育的培養目標是培養面向生產、建設、管理、服務一線的行業高級專門人才,其人才培養規格既不完全是研發人才,也不完全是熟練操作工與技師。”而是介于兩者之間,既能引進、吸收、轉化新技術,又能熟練地將新技術快速應用于生產、建設、管理、服務一線的新型人才。
在人才培養上目標上所體現出來的實用性和應用性,是應用型本科教育的基本特色和根本優勢,也是區別于其他層次高等教育的最顯著的特征。可以說,人才培養上目的上的“應用性”是應用型本科教育的生命線,沒了這個“應用性”,或者“應用性”不彰顯,那應用型本科教育也就“泯然眾人矣”。這一基本特征也就決定了應用型本科教育必須以社會經濟發展的現實情況和實際需要為轉移,使專業設置結構常革常新。同時,也要據此調整各專業內課程設置,圍繞“應用”二字做文章,把“應用性”作為學校建設、學科建設和課程建設的行動指南。
1.2 人才培養過程中的實踐性
應用型本科教育以人才的應用性為培養目標,落實到具體的人才培養過程中就體現為突出實踐性。只有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突出實踐,才能彰顯出應用型本科教育與一般理論型本科教育的區別。也就是說,實踐性在應用型本科教育的人才培養過程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是應用型本科教育與其他類型本科教育本質的區別。人才培養目的上的應用性最終都要靠人才培養過程中的實踐性來落實。
眾所周知,人才培養過程的核心環節是教育環節。那么,人才培養過程中的實踐性落實到具體的教學環節中那就是實踐性教學,即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為核心地位的教學環節。具體方式是,將整個教學環節劃分為課堂內與課堂外兩大部分,即課堂教學與校外教學實習;而課堂教學又可以分為理論課堂教學和實訓課堂教學兩個部分。或者,把整個教學環節劃分為理論課堂教學和實踐課堂教學兩大塊,其中的實踐課堂教學則包含校內實訓和校外實習。不難看出,實踐在這個那個教學環節中可以說是“三分天下有其二”。
1.3 學生身份歸屬上的雙重性
社會對應用型本科教育培養出來的畢業生有著不同于既往的要求,即同時擁有過硬的理論功底和熟練的動手實踐能力。這實際上是應用型本科教育下學生身份歸屬上的雙重性。首先,應用型本科教育也是本科教育的一種,其培養出來的學生也應該具備本科畢業生的一般特點,即專業基礎知識、繼續學習的能力以及終身學習提高的能力。另一方面,應用型本科教育畢竟不同于其他類型的本科教育,“學生還應該具備用知識和技術解決生產、服務、管理等方面的實際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及社會適應能力。”這雙重屬性同等重要,不宜偏廢。
2 人文素質教育的內涵及其意義
2.1 人文的內涵
“人文”一詞在我國最早出現在《易·賁卦·彖傳》:“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此處,我國古代“人文”一詞,主要說的是“以文教化”、即通過教育感化后的“文明”,是教化、文而化之的意思。它一方面強調內心修養,另一方面強調文化對人的教育,從而奠定了我國古代“人文”觀念的根基。現代意義上的“人文”一詞,源于拉丁文“humanitas”,指的是人性、教育。后來在“humanitas”的基礎上發展出了“人文學科”這個概念,大致相當于是我們現在的“大文科”概念。
可見,古今中外,“人文”的內涵都是非常豐富的。“人文”作為人類精神生活領域的基本知識、人類精神文明的本質內核,對于人類文明的傳承、積淀和發展起著不可估量的推動作用。
2.2 人文素質的內涵
人文素質是指人們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素質。基本包括了現在“大文科”鄰域的諸多知識,如文史哲政法等,以及人類精神生活領域優秀的積極向上的三觀即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和思想、感情、個性、意志和儀態等等,這些都是構成人的氣質、風度和人格的內在因素。
2.3 人文素質教育的內涵
人文素質方面的教育,就是將前面所說的文史哲政法等知識,以及三觀和思想、感情、個性、意志和儀態等等言傳身教、環境熏陶,使之實現客體主體化,成為教育對象內在的人格、精神、思想、修養等。從這個意義上講,人文素質教育本質上是心靈深處的教育,是對人靈魂的塑造。它以追求教育對象個體心靈臻于完善為目標。
2.4 加強應用型本科院校人文素質教育的意義
(1)加強人文素質教育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在新常態下,“我國經濟發展表現出了速度變化、結構優化、動力轉換等重要特點。推動“十三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必須充分考慮這些特點、趨勢和要求,按照適應新常態、把握新常態、引領新常態的總要求進行戰略謀劃,不斷開拓發展的新境界。”基于此,我們必須認識到應用型本科教育如果不關注人才培養質量,就無法適應經濟建設和科技發展的需要。高等教育有著人才培養、學術研究和社會服務等三大職能。其中,人才培養是根本,任何時候都應該把它擺在中心位置。如果應用型本科教育培養的學生只是具備了從事某個職業所需的實際技能和知識,那么我們的高校將會淪為類似于職業學校技術學校。所以,“應用型本科教育不僅要注重對學生從事某一職業所必不可少的知識和能力的灌輸和培養,而且更應注重使知識和能力更好地發揮作用的基本素質——做人的培養,這恰恰是人文素質教育所具備的功能。”
(2)加強人文素質教育是應用型本科教育逐步成熟的需要。當前應用型本科教育,在專業技能教育和人文素質教育相互關系的失衡,致使學生人文素質的缺失與精神世界的空虛。具體體現在:一是課程設置緊跟市場需求的同時實用主義思想主導,使得學生素質培養不全面;二是重視專業技能教育的同時又將專業技能教育的口徑設置得過窄,致使學生知識視野狹隘、專業基礎單薄;三是教育過程與教學評價過于粗放,常常一刀切,使得學生的個性難以發展,差異性難以體現。
應用型本科教育發展過程中需要針對上述三種情況對癥下藥,加強人文素質教育,否則必將影響甚至最終阻礙應用型本科教育的逐步成熟。
(3)加強人文素質教育是應用型本科院校學生自身發展的需要。應用型本科院校的學生,應該認識到自身的全面發展,除了需要各種顯性的專業技能之外,也需要各種隱性的素質能力。即“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質、科學素質、人文素質以及終身學習的能力和創新能力等。”如果說專業技能主要通過各種專業課程教育獲得,那么各種隱性的素質能力則依賴于各種人文素質教育才能汲取。
前文引用過史秋衡教授的觀點,“應用型本科教育的培養目標是培養面向生產、建設、管理、服務一線的行業高級專門人才,其人才培養規格既不完全是研發人才,也不完全是熟練操作工與技師。”是介于兩者之間,既能引進、吸收、轉化新技術,又能熟練地將新技術快速應用于生產、建設、管理、服務一線的新型人才。而只有那些具備良好人文素質的大學生才知道“如何做事”,人文背景越寬,視野也就越開闊,融會貫通、創造能力才越強,獲得成功的幾率才越大,贏得各種資源和發展空間的可能性也越大。因此,從促進應用型本科院校學生自身永續發展的角度考慮,我們必須加強人文素質教育。
3 加強人文素質教育的對策
3.1 牢固樹立人文素質教育與專業教育相互滲透相互融合的教育理念
加強人文素質教育,不僅僅在于加開幾門人文素質的課程,編寫幾本人文素質的讀本,舉辦幾場人文素質的講座。而應該把人文素質教育有機融入專業教育中去。因為專業課程教育是學校最為重視、學生最為關注的課程,而且課時多、比重大。如果把人文素質教育與專業課程教育相互滲透相互融合,那就會使變得無時不有無處不在,學生們就會浸淫在人文素質教育的環境中,時時感受得到。
另外,人文素質教育與專業課程教育相融合,也使得原本看上去脫離專業實際的人文素質教育“接地氣”,成為有本之木、有源之水。不再是空洞乏味的高頭講章與說教式的灌輸。學生們通過這樣的途徑所獲取到的人文素質的相關知識也不再是與專業課程相脫節的兩張皮,而使學生切切實實感受到這些知識是與專業技能有著密切聯系的,是用得著的。
3.2 建設一支人文素質高的師資隊伍
應用型本科院校加強職業人文教育,關鍵在提升教師的人文素質。可以說,教師隊伍的人文素質發展程度與水平直接影響學校的人文教育質量與水平。教師人文素質的高下直接決定了高校人文素質教育的成敗。教師是推進應用型本科院校人文素質教育這一任務的直接承擔者,提升教師隊伍自身的人文素質成了關鍵因素。因此,我們必須把教師隊伍人文素質的培養納入到師資隊伍的整體建設中去。同時,也要對現行的教師評價體系進行改革,除了強調業務水平、科研能力,也要把人文素質納入考評體系中去,推動教師努力提升人文素質。
3.3 建設符合應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養要求的校園文化
推進應用型本科院校人文素質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十分龐雜而又頭緒紛繁。光是人文素質教育的內涵,在不同人心中也會有不一樣的側重點。面對這樣的情況,推進應用型本科院校人文素質教育就不能僅僅局限于課堂傳授,或者僅僅滿足于與專業課程教學的融合。而要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相互滲透融為一體。就學生而言,他們的日常生活有很大的比重是校園生活。因此,營造積極向上、趣味盎然、貼近學生實際,且蘊含著豐富人文素質內核的校園文化,也就成了推進應用型本科院校人文素質教育的外圍陣地。外圍陣地有時候還起著核心陣地——課堂所起不到的作用。課堂教學,無論我們怎么調動氣氛、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主體意識,都難免被帶上說教和灌輸的色彩。學生們難免有被動接受的心理。另一方面,校園文化的影響力感染力是潛移默化的,潤物細無聲的。把人文素質的相關內容放置于這樣的外圍陣地中去,并突出趣味性和娛樂性,使學生們真正卸下心防,徹底浸淫其中。所以應該建設符合應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養要求的校園文化,在這種文化氛圍中,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積極向上的審美情趣,以高品位的文化熏陶人、激勵人、塑造人。
總之,我們必須充分認識到加強人文素質教育在應用型本科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以加強人文素質教育為切入口,提升應用型本科教育的辦學水平,培養應用型技術技能型人才,真正做到適應國家經濟轉型升級要求,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
參考文獻
[1] 史秋衡,王愛萍.應用型本科教育的基本特征.教育發展研究,2008(21).
[2] 方克立,林存光.“文明以止”:中華民族理性的文明發展觀(上).中國社會科學報,第312期.
[3] 孟廣林.中西“人文”精神的當代思考.光明日報,2003-08-05.
[4] 張宇.新常態下我國經濟發展的新特點.人民日報,2015-12-15.
[5] 李相晉,戚萬法.關于高職高專院校加強人文教育的思考.中國高新技術企業,2007(6).
[6] 范美香.人文素質與大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