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旭+沈海濤+王芳芳
摘 要: 推薦免試制度作為研究生招生方式之一受到了廣大高校的歡迎。本文介紹了推薦免試制度的現狀,并基于社會學理論的視角,從本質特征、價值理論、理性選擇理論、社會資本理論等方面對推薦免試制度進行了解讀,進一步對推薦免試制度的完善提出了建議。
關鍵詞: 推薦免試 高校研究生 社會學
推薦優秀應屆本科畢業生免試攻讀研究生制度(以下簡稱“推薦免試”制度)是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方式之一,有利于鼓勵大學生在本科期間形成良好的學習風氣和打下堅實的專業基礎,是提高研究生生源質量、擇優選拔創新人才的重要保證。
自1985年起,推薦免試工作已經在我國實施了30余年,推薦免試研究生在具體政策方面做了幾次較大調整,不斷適應研究生教育和社會需要,對于選拔優秀人才、加快高層次人才培養進程、在本科學生中樹立良好學習風氣、促進本科教學質量提高,以及擴大研究生招生單位招生自主權等都產生了積極的影響。2014年,教育部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完善推薦優秀應屆本科畢業生免試攻讀研究生工作辦法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進一步加強推免生遴選工作,切實保障考生自主報考,維護招生單位公平競爭、科學選拔。例如,近年來校際間推免生自主選擇報考招生單位和專業的比例明顯增加,推免生面試的評價指標和權重日趨科學,推免流程信息公開力度不斷加大等。
本文從社會學的視角對研究生推薦免試制度中有關名額分配和推薦免試資格確定等問題進行闡述,提出進一步推動推薦免試制度公平性的建議。
一、推薦免試制度的現狀
教育部在“通知”中指出:“推薦優秀應屆本科畢業生免試攻讀研究生(以下簡稱推免)是研究生多元招生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加強拔尖創新人才選拔、提高研究生招生質量的重要舉措。”并要求各高校科學規范選拔、擇優錄取,保障考生自主報考權利,維護公平競爭環境,促進招生單位提高招生質量和辦學水平。
1.具備推薦資格的院校。
截至2012年,我國高等院校中有推薦免試資格的高校312所,其中“211”、“985”高校中除3所軍事院校外,其余全部囊括在內。
對于高校來說,推薦免試資格的獲得確實與自身辦學水平及辦學資質有一定的相關關系,開展推薦免試工作的高校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社會和公眾的認可。一方面,不難發現隨著研究生的擴招和高校建設的不斷完善,越來越多的二本高校獲得了開展推薦免試工作的資格。2007年,新增的開展推薦免試工作的高校有20所;2009年,新增的開展推薦免試工作的高校有32所;2011年,新增的開展推薦免試工作的高校有50所,新增的開展推薦免試工作的高校均為二本院校。另一方面,我國有普通高等學校2491所(含獨立學院292所),而國家批準有權開展推薦工作的高校僅312所,僅占12.6%,絕大多數高校的學生無法獲得推薦免試資格。如何在利益面前保證推薦免試工作的公平公正是最為關鍵的因素。
2.推薦名額的確定。
2006年,教育部頒布的《全國普通高等學校推薦優秀應屆本科畢業生免試攻讀碩士學位研究生工作管理辦法(試行)》規定,以應屆本科畢業生數為基礎,不同檔次的高校推免生比例不同:(1)教育部批準設立研究生院的高校推免生比例約15%。(2)未設立研究生院的“211工程”高校推免生比例約5%。(3)其他高校推免生比例約2%;其中初次開展推薦工作的高等學校,前3年每年比例約1%。我們通過表格了解一下推免生名額在東中西部地區的分配情況。
從表2可以看出,推免生名額分配東西部差異比較大。誠然,由于每個地區經濟發展程度不同,每個地區包括的城市數目不同,每個地區高校的數量不同,高校推免生名額存在差異是不可避免的,但我們不能忽視潛在的教育公平問題。
二、推薦免試制度的社會學理論分析
從推薦免試制度的本質特征來說,選擇推薦免試與否本身就是一種社會行為。大學生選擇本校推薦免試讀研還是外校推薦免試讀研,看起來好像是個人的自由權利,但大學生在選擇時其意識和行為都會受到社會、學校、家庭、老師、同輩群體等一些因素的影響,這些因素形成一種合力對學生加以制約。
從價值理論角度來說,“價值是用來評價事物的標準和概念,一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通過社會化的作用已逐漸將某種價值觀內化于個性之中”,這種價值觀即成為人們做出行為決定的依據。學生在學習生活中一般會傾向于選擇與自己志趣相投的專業,選擇自己喜歡的導師,自己喜歡的學校。
從理性選擇理論來說,在“理性人”假設的前提下,“理性人不僅追求經濟利益最大化,而且顧及權利、地位、聲望、信任和評價等非經濟因素,并且這些非經濟因素也是理性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目標和內容”。學生在“理性人”假設的前提下,會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反復權衡比較后,決定是否推薦免試,并選擇本校推免還是外校推免,以達到對自己最有利的結果。導師亦如此,導師會選擇最有利于自己的學生,會選擇更容易指導的、更容易進步的學生。
從社會資本理論來說,信任、互惠、規范、社會關系網絡是社會資本的主要形式,導師與學生之間社會資本的同質程度使推薦免試制度成為可能。學生的社會關系網絡決定了他選擇學校和導師的可能范圍,而導師的社會關系的強弱又影響著學生選擇他的可能性。聲望、辦學水平與層次、地理位置、師資力量等作為學校的社會資本,決定著學校能否開展推薦免試工作及推薦免試比例的多少。
三、推薦免試制度中公平和效率的平衡
1.強調公平,取消對高校推薦資格的限制。
對高校推薦資格進行限制,實質上就是對學生被推薦機會的剝奪,“出身”于較差高校的學生和“出身”較好的學生之間,被推薦的機會極不均等。研究生教育質量是一個多維度指標,它因主體不同而判斷標準不同,得出的結論也不同。學生的綜合素質和科研能力(即生源質量問題)應由招生高校自主負責,在推薦環節沒有必要通過“出身”對學生進行限制,應進一步擴大有推薦資格高校的數量,且各高校執行相同的推薦比例,從而使得學生被推薦的機會均等,實現推薦免試制度的公平性。
2.注重效率,打破以課程成績為主的選拔機制。
在推薦免試過程中,雖然各高校都強調注重考察學生的綜合素質,但因缺乏可操作的指標體系,某些高校的考察標準還是以課程成績為主。本科階段的課程成績并不能準確反映出學生的綜合素質,尤其是進一步深造的科研能力和創新能力。研究生教育要提高質量,必須實現由知識為本轉向以創新能力為重的戰略轉型,注重選拔人才的效率,采取多維度的評價體系,全面考查學生的創新能力、科研能力等,摒棄以課程成績為主的評價標準。
四、展望
從社會公正理論的角度出發,教育資源是有限度的,在有限的資源和無限的需求的矛盾中,推薦免試制度正盡力做到平衡,推薦免試制度的實施保證了部分占有優勢資源的人的權益,并盡可能兼顧更多的人。
對于推薦免試制度,社會各界對其褒貶不一,如何最大限度地保證高校推薦免試工作公平公正有序地開展,是關系到我國教育質量和教育效果的關鍵因素。研究生自主招生,應該給每個學生平等的自主選擇學校的權利,從目前情況看,學生的被推薦機會在少數高校存在限制,但從教育公平出發,應該逐漸放寬學生的被推薦權和高校的自主選擇權。
注釋:
①資料來源于中國教育在線,經過筆者的一定統計分析。
②表中資料來源于中國教育在線,經過筆者的一定統計分析。
參考文獻:
[1]趙孟營.新家庭社會學[M].武漢: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2001.
[2]劉少杰.國外社會學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劉光連,李劼,陳立章.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現狀和改革建議[J].現代大學教育,2016(4):85-93.
[4]張亞群,車如山.中國研究生招生考試改革研究[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5]肖娟群.大眾化階段碩士研究生招考政策嬗變及改革趨向[J].教育與考試,2016(5):77-80.
[6]陳立章,蔣清華.公平與質量:推薦免試研究生制度的矛盾與平衡[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5(4):18-1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