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雯麗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43-0053-02
設計思路;本課是人教版《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秦漢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鞏固中的第6課,主要介紹了漢武帝大一統王朝建立過程中的民族關系和對外交往。本節課立足于張騫通西域的歷史史實,創設了一段艱難險阻的歷程——張騫通西域、一條溝通中外的道路——絲綢之路、一個偉大民族的中國夢——“一帶一路” 一個偉大民族的中國夢——“一帶一路”四個歷史情境。情境的創設,不僅使學生達到掌握歷史知識的目的,更重要的是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層層遞升。通過對張騫出使西域的學習,培養學生不畏艱難險阻、銳意進取、勇于開拓、忠誠于祖國的精神和品質。通過古代絲綢之路和今天“一帶一路”的學習,感受從西漢到現代,中國都是以大國積極的、友好的姿態在世界外交舞臺上發揮著重大的歷史作用!
一、導入篇
1.情景創設:
(教師出示多媒體課件:寧夏西吉土特產胡麻、胡蘿卜的圖片)
師:胡麻、胡蘿卜是寧夏西吉的土特產,但原產地并不在我們內地,而是在今天的中亞、西亞地區。同學們還能例舉出以“胡”字命名的東西嗎?
生:胡椒、胡豆、胡桃、胡琴等。
師:那么這些東西為什么以“胡”字命名呢?
生:(略)
師:這是因為古代的中原人習慣把北方、西方的少數民族或外國人統稱為“胡人”,所以把從那里傳入的物產冠以“胡”字。
(教師出示課件:苜蓿、葡萄、胡桃、胡椒、汗血寶馬等圖片)
師:大家看到的這些物品都是從西亞、中亞、新疆傳入我國內地的,而它們的傳入緣起于一條聞名中外的道路,這就是“絲綢之路”。請同學們集體朗讀引言部分。
生:集體朗讀。
2.“絲綢之路”的概念及名稱由來:
師:首先,我們要明確絲綢之路的概念,絲綢之路是指歷史上橫貫歐亞大陸的陸路貿易交通線。絲綢之路為什么又以“絲綢”命名?
生:中國是絲綢的故鄉,在經由這條路線進行的貿易中,中國輸出的商品以絲綢最具代表性。因此人們便稱這條陸上中西交通要道為“絲綢之路”。
師:那就讓我們聆聽歷史悠遠的回聲,穿越時空來探尋這條古老的道路。
二、講授篇
歷史情境一:一段艱難險阻的歷程——張騫通西域
(教師出示課件:張騫雕塑像)
師:張騫,西漢著名的外交家、旅行家、探險家。
(教師出示課件:西域風景)
師:我們一起再看看張騫曾出使過的西域景象,有連綿的沙漠、廣闊的草原、茫茫的戈壁灘、巍峨的高山、奇幻的火焰山、沙漠綠洲月牙泉和樓蘭古國遺跡。
1.西域地理概念和社會特點:
師:欣賞了西域的風景后,我們要明確西域是一個古代地域名。西域指的是今天的哪兒?
生:漢代人把今天甘肅陽關、玉門關以西,也就是現在的新疆和更遠的廣大地區稱作西域。(教師出示課件:西域地圖及概念)
師:玉門關、陽關位于甘肅敦煌,即河西走廊的最西端。哪位同學能吟誦出玉門關和陽關的相關詩句?
生1: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生2: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師:我們再對照地圖來了解一下,秦漢之時西域呈現出怎樣的社會特點?在西域生活著烏孫、大宛、大月氏、大夏、安息等游牧部落國家,小國林立。同時這些部落國家受到強大匈奴的控制和奴役。比如大月氏原在水草豐美的祁連山一帶,被匈奴一步步向西驅趕至蔥嶺以西。
2.張騫出使西域(兩次出使西域的原因、時間、結果)
師:我們要知道在張騫通西域之前西漢和西域基本上處于隔絕狀態。請同學們閱讀教材62頁內容,思考這樣兩個問題,(1)造成西漢與西域相對隔絕的原因是什么?(2)漢武帝劉徹為什么要派張騫出使西域呢?
生:學生閱讀并思考。
師:造成西漢與西域相對隔絕的原因是什么?
生:西域各國受到匈奴的控制和奴役。
師:對,不僅如此,而且匈奴在趕走祁連山下的大月氏后,就占據了河西走廊,完全控制西漢通往西域的唯一通道。那么,漢武帝劉徹為什么要派張騫出使西域呢?
生:匈奴經常向中原發動進攻,使漢王朝十分被動。漢武帝認識到西域的重要性,決定招募使者出使西域,聯絡大月氏夾擊匈奴。
(教師出示課件:漢武帝招募令)
師:匈奴是秦漢時期生活在北方邊界的強大的游牧民族,經常侵擾秦漢北方邊界。公元前138年,當劉徹聽說生活在祁連山腳下的大月氏被匈奴趕到更遠的西域,匈奴單于還野蠻的砍掉月氏王的頭顱作飲器,新的月氏王發誓要向匈奴報仇的消息后,覺得只有走結盟的道路,才可以打敗強大的匈奴。遂招募使者,聯合大月氏,共擊匈奴。這才有張騫勇敢的應募。
(教師出示課件:小組合作探究問題)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閱讀、思考、交流)
師:什么是“持漢節不失”和“鑿空”?
生:(略)
(教師出示課件:“持漢節不失”和“鑿空”的含義,及張騫持漢節的相關圖片)
師:漢節,漢代使臣所持的節。持漢節不失,即保持漢節不丟失。同學們可以看到圖片中張騫手持的漢節,漢節由皇帝授予,是國家的象征,保護它也體現出張騫對國家忠貞的感情。
鑿空:鑿,開鑿;空,孔道,引申為道路,即開通道路。古代稱對未知領域的探索,為“鑿空”。那么,假如你是張騫,在出使西域的過程中會遇到哪些困難?
生1:張騫需要面對戈壁、荒漠、雪山、猛獸出沒等惡劣的自然環境。
生2:由于通往西域的河西走廊由匈奴控制著,他還面臨被抓被殺的危險,而且兩次被抓,被抓的11年間一定飽受了匈奴人太多的欺凌和折磨。endprint
師:那么,通過張騫出使西域的經歷,可以看出張騫是怎樣的一個人?我們應該學習他怎樣的精神和品質?
生:(各抒己見)
師:張騫出使西域出發時帶著一百多隨從,歷經十三年的磨難,回來時只有他和堂邑父。西域之路途九死而一生,說明他是一個勇敢而無畏的人,我們應該學習他銳意進取,敢于冒險的精神品質。更重要的是張騫“持漢節不失”,十三年始終不忘漢武帝交給他的使命,說明他是一個不忘初心、有堅定信念的人,我們要學習他永遠忠誠于祖國的精神品質!公元前126年,張騫回到闊別了13年之久的長安城,他完成了漢武帝交給他的使命了嗎?為什么?
生:沒有,西遷已久的大月氏,安居樂業,大月氏王眷戀安逸的生活,無心向匈奴復仇。
師:那么,張騫此次出使西域有收獲嗎?取得了怎樣的收獲?
生:有,張騫把在西域各國的見聞,以及各國想與漢朝往來的愿望,向漢武帝做了報告,使漢朝了解了西域的具體情況。
師:很正確,漢武帝劉徹從張騫提供的信息得知,西域各國苦于匈奴的奴役,匈奴人掠奪他們的糧食和馬匹,匈奴正是因為有著西域的物資保障,經常發動侵漢戰爭。漢武帝認為要斬斷西域與匈奴的聯系,必須從匈奴人手中奪取河西走廊。公元前121年,漢武帝派少年將軍,20歲的霍去病帶領一萬精銳騎兵,以極小的代價清除了盤踞在河西走廊一帶的匈奴部落。進而打通了通往西域的道路。這就有了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時間是那一年?
生:公元前119年。
師:張騫帶三百人的使團和萬頭牛羊,以及金幣、絲綢等財物第二次出使西域,這次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什么?
生:走訪烏孫等西域國家。
師:此次出使取得了怎樣的成果?
生:西域各國也認識到漢朝的富足和強大,紛紛派使節來到長安,促進了漢朝與西域之間的相互了解與往來。
師: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不僅促進了西漢與西域的友好往來,更重要的是開辟了一條溝通中外的絲綢之路。
歷史情境二:一條溝通中外的道路——絲綢之路
1.絲綢之路的路線:
師:同學們閱讀64頁內容,依據課本內容及《絲綢之路路線圖》,在圖中標注出絲綢之路的路線。
生:閱讀、看圖、動手標注。
師:依據《絲綢之路線路圖》指出絲綢之路主要經過哪些地區?
生:從長安出發,穿過河西走廊,經西域運往中亞、西亞,再轉運到更遠的歐洲。
(教師出示課件地圖,再予以強調指引)
2.絲綢之路的歷史意義:
(教師出示課件:《二十五史詳解》選摘及問題思考)
生:閱讀,思考,討論。
師:中國沿絲綢之路輸出的物品有哪些?
生:絲綢、瓷器、茶葉、造紙術、冶鐵業等。
師:沿絲綢之路輸入中國的物品有哪些?
生:苜蓿、蠶豆、石榴、黃瓜、佛經、樂器、雜技藝術等。
師:這些物品可以分為幾類?它們對輸入地區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生:(略)
師:這些物品可以分為物質的、文化藝術的、宗教的三大類別。他們的輸入不僅促進了東西方經濟文化的交流,更重要的是改變了東西方人們的世界觀。在絲綢之路開通之前,東西方之間基本上處于隔絕狀態,自張騫出使西域,絲綢之路開通后,中國人才知道西方有白皮膚、藍眼睛、高鼻梁、黃頭發的大秦人;西方人才知道在遙遠的東方有一個富裕而強大的漢帝國。絲綢之路的開辟大大拓展了人們的視野,改變了東西方人們看世界的眼光!
3.海上絲綢之路:
(教師展示課件:海上絲綢之路路線圖)
師:漢武帝劉徹不僅打通了通往西域的道路,還以遠超常人的睿智,將眼光投向了廣闊的海洋,大力開辟海上交通航線。這條航線從東南沿海港口出發,經中南半島南下,繞過馬來半島,穿過馬六甲海峽,通往孟加拉灣沿岸,最遠抵達印度半島南端和斯里蘭卡。中國絲綢等物品經過這條航線再轉運到歐洲地區,這條航線被稱為“海上絲綢之路”。
歷史情境三:一個偉奇帝國疆域的拓展——對西域的管理
師:繼張騫出使西域后,西漢帝國打通河西走廊,加強了對西域的管理,使國家的版圖得到了進一步的拓展,接下來我們來看一個偉奇帝國疆域的拓展。
(教師展示課件:秦朝疆域和西漢疆域圖)
師:相比秦朝的疆域,西漢的疆域多了什么地方呢?
生:西域。
師:它是怎么納入到漢朝的版圖之中的呢?
生:張騫通西域后,西漢王朝加強了對西域的經營,公元前60年,在西域設置西域都護。
師:西域都護的設置意味著什么?
生:標志著西域開始正式歸屬中央政權。
師:西域都護設置后,西漢的疆域由此擴展到今新疆及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廣大地區。近年來新疆“東突”勢力,制造各種暴力恐怖事件,欲分裂我國新疆地區。面對“東突”分裂勢力,我國政府予以堅決的打擊。因為新疆自西漢以來就納入到祖國的版圖,祖國領土神圣不可分割!
歷史情境四:一個偉大民族的中國夢——“一帶一路”
(課件展示:“一帶一路”的概念及相關地圖)
師:通過前面的學習,我們知道了古代絲綢之路在中外經濟文化交流史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是溝通中外文明的橋梁。今天,習近平總書記,借古代絲綢之路的歷史符號,提出“一帶一路”的偉大戰略構想。“一帶一路”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是對古代絲綢之路的傳承與發展,旨在高舉和平發展的旗幟,積極主動地發展與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伙伴關系,促進同這些國家的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進而展現一個銳意進取,蓬勃向上的偉大國家,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三、總結篇
師:本節課我們歷經了一段艱難險阻的歷程——張騫通西域,張騫歷經艱難險阻,兩次出使西域,使西漢了解了西域,溝通了西域,為陸上絲綢之路的開辟奠定了基礎;我們探尋了一條溝通中外的道路——絲綢之路,絲綢之路的開通,是中外文明的的橋梁,拓展了人們的視野,改變了東西方人看世界的眼光;我們知曉了一個偉奇帝國疆域的拓展——對西域的管理,西域都護的設置標志著新疆納入到祖國的版圖,祖國領土圣神不可分割;我們還感悟了一個偉大民族的中國夢——“一帶一路”,現代中國正以積極主動、兼容并包、和平友誼的姿態活躍在世界外交舞臺上,展現著一個正在崛起的大國的風采!
四、情感升華篇
(課件展示:情感升華)
師生集體朗讀: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當年的絲綢之路見證了中國歷史上的輝煌,聲聲駝鈴已經變成了火車的汽笛。隨著絲綢之路的再次繁榮,沉寂了數百年的絲綢古路,如今正在重新煥發青春。這條路也必將再次見證一個大國新的崛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