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恒花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43-0131-02
“生本教育”是課程改革之后的一種新的教育思想和方式。生本教育提倡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而不是選擇適合教育的學生。下面,我就談談我的看法和做法:
一、明確前置性作業的目的,把握生本方向
眼下有許多老師對什么是“前置性作業”存有疑惑和誤解。認為“前置性作業”就等同于“預習”;有了“前置性作業”的課堂就是“生本的課堂”。其實不然,前置性作業是生本課堂的重要表現形式,但不是生本課堂的全部。“生本教育”提出的教學原則是:先學后教,以學定教。“先學后教”是指教師向學生講授新課之前,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知識水平和生活經驗所進行的嘗試性學習,學生先學的內容叫做 “前置性研究”或“前置性作業”。前置性作業是在傳統的預習的基礎上,拓展了內容,使內容更具有科學性和針對性。它是教師導學,學生自學、主動學的一種形式,它屬于備學的一部分。
二、精心設置前置性作業,夯實生本根基
讓學生有備而來的學,這也才是生命的課堂、平等的課堂。前置性學習的設計就內容層面應該是“少而精”;就學生心理層面應該是“接受并喜歡”;就教師設計層面應該是“開放并具有價值”;總而言之應側重于“學的研究”。下面,我針對低年級和高年級應該如何設置前置性作業談談我的看法:
低年級學生由于認知水平有限,側重于自主學習習慣的培養,前置性作業用不著面面具到,也不能多,只需要弄清一兩個主要的知識點,再加上少量的練習題就可以了。
高年級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自主學習能力,對他們的前置性作業可以把這課時的教學要求比較全面具體地提出來,可設計一些動手操作實踐研究的內容,讓他們能通過自學掌握知識要點,課堂上再對所掌握的內容進行反饋,交流。
【案例】六年級《圓的面積》前置性作業設計:1.請你試用生活實例說一說,什么是圓的面積。2.動手做一做:你能將圓形等分后轉化成已經學過的平面圖形嗎? 你能將圓轉化成幾種不同的平面圖形?(請將轉化的不同的圖形精心的粘貼到下面空白處)3.動腦想一想:轉化后的圖形和這個圓有怎樣的關系?你能根據自己的發現推導出圓的面積公式嗎?你發現了幾種不同的推導方法?
在這份前置性作業設計中就把教學要求比較全面具體地提出來了,知識目標:學生知道了什么是圓的面積;能力目標:通過動手操作,探究了用不同的方法推導求圓的面積的公式,培養了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讓學生對學習有了方向。
三、彰顯前置性作業的魅力,形成生本動力
傳統教學的教學預設是為了“教師好教”而預設好的。這種教學形式都是圍繞如何教而展開的。雖然教學中教師也會組織學生進行討論,但教師是學生發言直接的、絕對的評判者,學生思考的時間短,常常不是通過自己的思維去思考和分析問題,而是在猜測教師想要的答案是什么。
【案例】“平行四邊形的認識”
記得06年我執教“平行四邊形的認識”一課時:我出示了一個平行四邊形。生齊喊:“平行四邊形”。“那你想知道關于平行四邊形更多的知識嗎?這節課我們……”我還沒說完,一個學生立刻舉起了手,沒等我示意他就喊了起來:“老師,我知道平行四邊形對邊相等,對角也相等!”其實,在平時的教學中也經常發生這樣的情況:當我精心設計的新授環節、為學生精心組織的探究活動還未開展時,就被學生一語道破了天機,沒人聽課還好,有人聽課,就希望盡快避開他,好得到表面上的“一帆風順”。實際上,是剝奪了學生學習的自由和權利,挫傷了學生思維的熱情和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對比案例】“平行四邊形的認識”
那么,生本教育的教學預設是為了“學生好學”而設計的。由于家庭教育、環境影響等原因,學生對某些知識的認知不再是一張白紙。因此,可以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起點和生活知識經驗布置了前置性學習任務:1.請家長或獨立制作一個平行四邊形。2.平行四邊形的邊有什么特點,角有什么特點?你能想辦法驗證嗎?3.思考或操作:用力拉平行四邊形的對角,你發現了什么?
實踐結果可以用四個字來形容“精彩紛呈”:“我用尺子量了量,平行四邊形的對邊長度一樣”“我把平行四邊形一分為二了,對邊長度完全相等”“ 我把平行四邊形的對角減下來了,對角完全重合”“ 平行四邊形變形了,但周長沒變” ……知識的重點、難點就這樣在學生的交流互動中迎刃而解了。
任何成功的改革,需要的不僅僅是正視問題的本質與核心,更需要與現實接軌的勇氣和智慧,所以,堅信生本的理念,靜下心來做生本,不急功近利,靜待花開,生本一定取得豐碩的成果。
參考文獻:
[1]《教育走向生本》,郭思樂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6月版。
[2]《教育激揚生命》,郭思樂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9月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