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振慶
【摘要】通過對混凝土工程施工的課程特點進行分析,指出現在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結合應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養目標進行教學改革探索,對教學內容、方法、評價方式等內容進行了闡述,以期進一步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關鍵詞】混凝土工程施工 教學 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43-0252-02
1.引言
混凝土工程施工是土木工程專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程,主要包含柱混凝土澆筑施工、墻混凝土澆筑施工、梁板樓梯混凝土澆筑施工、預應力混凝土施工、混凝土的季節性施工五個方面。主要培養學生混凝土施工方面的技術管理和質量控制能力,其綜合性、應用性均較強,并為后續的專業課學習及畢業設計奠定專業基礎。當今的社會發展對建筑人才的培養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高要求,傳統的教學體系改革已勢在必行。
2.課程教學現狀分析
由于混凝土工程施工的教學內容基本來源于規范,其記憶性知識較多,課堂教學一般以條文解釋講解為主的灌輸式教學方法為主,枯燥的內容不利于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主要問題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1 教學內容與建筑業發展趨勢脫節
隨著建筑業四新技術的廣泛推動,建筑市場涌現了大批使用新技術的實例?;炷恋闹苽?、運輸、泵送和預制裝配均有了較大的進步,但目前教材普遍存在滯后現象,如混凝土的制備沒有涉及高強混凝土的配合,泵送方面未涉及超高泵送技術,預制裝配式混凝土構件未提及等。學生僅僅學習傳統的施工知識,未接觸學科發展前沿與方向。
2.2 教學方法單一,不利于應用型能力培養
雖然多媒體教學方式已在課堂中得以普及,但教師主體地位的滿堂灌模式并沒有得到改變。學生由于缺乏工程現場經驗,對規范的理解能力弱,對所學知識做不到靈活運用,往往導致實踐中無從下手的現象,制約了應用型能力的培養。
2.3 評價考核范圍狹窄
混凝土工程施工作為當今土木工程施工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學習意義在于為實際工程的運用奠定基礎?,F今主流的考核方式強調的不是應用能力而是學生的記憶水平。試卷多數以填空、簡答、名詞解釋組成,應用型試題數量少。
3.課程改革探索
3.1 教學內容新鮮化、全面化
將現有教材內容進行擴充,充分與四新技術及市場新趨勢相結合,適應建筑業迅速發展的趨勢。通過對如高強混凝土、超輕混凝土,再生混凝土等新型建筑材料;預制裝配式、建筑信息化等新技術的介紹,使學生把握建筑行業發展趨勢,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另外,對于書中介紹不夠詳盡的節點部位如梁板柱節點等處以施工大樣圖、三維模型的形式進行深化補充,詳細指明構造組成及施工注意事項、質控措施,內容的擴充豐富了教學環節,使學生真正學會弄清,進一步提高學習興趣。
3.2 教學方法實踐化
同其他土木工程施工類課程類似,混凝土工程施工的理論知識也應與施工現場無縫對接。由于受施工現場面積局限、危險因素頗多、混凝土相關施工配套試驗耗時較長等因素的制約,大面積長時間的展開實踐教學并不樂觀。為了彌補這一缺陷,通過前期走訪校外工地,以實地調研的方式收集課程相關的圖片、視頻及專項施工方案,并在教學設計中與課堂內容進行對接,如在柱混凝土澆筑施工講授中按教學進度引入鋼筋下料、綁扎、模板配板安裝等施工現場資料,使學生在課堂中便可感受到工地的氛圍,同時與短期實踐相配合,進一步鞏固對所學理論知識的理解程度,鍛煉應用技能。
3.3 考核方式項目化
考試既是對所學課程的成果評定,也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學生的學習方向。傳統的考試鍛煉的是學生的機械記憶能力,也讓學生走進了考前突擊背誦記憶的誤區。只有根本改變考核方式,才能使學生產生為應用型技能而學習的思想。通過在試卷中大面積引入案例分析題,以實際案例交代背景,以實際施工做法引出問題,以問題引出處理改進方法,綜合考核學生的知識靈活運用水平;同時弱化選擇、填空等客觀題的比重并對所出試題進行精化優化,以整個教學過程考查并側重考查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既能真實客觀的反應學生的理論掌握水平,又可助推應用能力的培養。
4.結語
在當前形勢下混凝土工程的教學過程中,結合四新技術與施工現場對混凝土工程課程教學改革是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必由之路,只有從內容、教學方法、考核方式上作出改變,才能打破傳統教學模式短板,適應時代發展需要。
參考文獻:
[1]以項目為核心 任務為驅動 提高學生職業能力——以混凝土結構工程施工課程改革為例[J].遼寧高職學報,2017(05):53-55.
[2]以工程實踐為導向的鋼筋混凝土結構課程教學方法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6(02):73-77.
[3]混凝土結構課程的教學改革[J]. 科技視界,2016(10):76-7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