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燚熇
(成都體育學院,四川 成都 610041)
十三五以來,我國已經進入休閑時代。在休閑時代,人們對體育健身的需求逐漸增多,也更加重視體育健身。全民健身的推廣,深刻地影響著全民健身活動開展的進程,使人們對體育健身也有了更新的認識,參與熱情普遍高漲,同時,政府也加快了健身設施的建設,這使得全民健身活動的開展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時期。
體育場館作為體育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在全國的健身計劃中占有重要地位,更是進行體育活動的重要硬件基礎。近年來,人們對體育鍛煉和健康生活的的內需不斷加大,現有的體育場館顯然已經無法滿足人們對健身鍛煉的需求。如何有效利用現有的體育場館資源是解決體育場館缺乏的重點。《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發展健身休閑產業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16〕77號)明確提出:加快推進企事業單位等體育設施向社會開放。推動有條件的學校體育場館設施在課后和節假日對本校學生和公眾有序開放。通過公共體育設施免費或合理收費開放等措施增加供給,滿足基本健身需求。通過管辦分離、公建民營等模式,推行市場化商業運作,滿足多層次健身消費需求。
高等院校的體育場館資源是學校進行正常的體育教學和運動訓練的保障。通過實地調查,目前我國很多高校的體育場館在完成正常的體育教學與運動訓練之外,場館在某些時間段處于空閑狀態,實在是對資源的一種浪費,有著大量的體育場館資源等待著管理人員去更好的開發與利用。因此,提高資源利用率就顯得更為重要,而解決的關鍵就是合理利用高校的場地資源。目前群眾進行體育鍛煉的場館設施相對缺乏,而高校擁有較為豐富的體育場館設施,充分開發及利用高校除上課和學生正常活動以外的場地設施是解決場館資源不足的重要途徑。
本研究以成都市的各大高校體育場館為研究對象,通過實地考察等方式了解場館利用現狀總結分析各高校體育場館資源利用的現狀,最后一方面,為高校體育場館資源更好地服務于附近群眾的體育鍛煉提供對策建議;另一方面,也為高校體育場館資源的開發利用提供理論依據。
本文以成都各個大學等為研究對象,以隨機抽樣的各個高校的師生,鍛煉的群眾和場地管理人員為調查對象。
1.2.1 文獻資料法
通過網絡、圖書、期刊等有關的國內資料的搜集、借鑒、整理,進一步了解成都部分高校體育場館的利用現狀,分析成都高校體育場館的利用現狀并收集相關資料與數據。
1.2.2 訪談法
對部分學校師生以及鍛煉人群進行訪談,得到更加豐富的資料。訪談所重點研究的六所高校的體育場館的管理人員,了解成都市高校體育場館資源利用現狀,交流管理經驗的具體內容。
1.2.3 邏輯分析法
運用比較、分析、綜合等方法對調查結果進行歸納總結。
2.1.1 場館數量
人們想要獲得良好的運動體驗,必須要有一定的體育場館數量作為支撐。本文在計算室內體育場館時,以室外獨立體育建筑為計算單位,室外獨立的體育建筑如果是綜合館,以綜合館內能進行的體育運動項目為單獨的一個體育場館;計算室內場館總數時不累計。成都高校并沒有把現有的和潛在的體育場館資源充分利用起來,許多高校的體育場館在課余時間都處于空閑狀態。因此,成都高校體育場館的資源利用率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在成都市經濟快速發展的背景下,推動高校體育場館的經營開發就具有更加重要的實際意義。
2.1.2 場館分布
因成都各高校體育場館配置情況的多種多樣,高校體育場館設施的影響因素也有很多,其中高校的辦學層次是最主要因素,學校地理位置次之。高校中辦學層次越高,體育場館設施數量相對較多,場館質量也相對較好,它們之間是成正相關關系的。
2.2.1 成都市高校體育場館利用情況
通過與場館管理人員進行交流,了解到高校體育場館最基本的功能是在校生身體鍛煉、體育教學、豐富學生的課外活動以及課外體育競賽等。但我認為高校體育場館資源除了為高校大學生提供鍛煉身體的基礎設置之外,還要盡可能的滿足人民群眾的鍛煉需求,讓更多的人有更好的運動體驗,也可以對人民群眾進行有償開放,促進全民健身進程,同時也可以為場館修建與改造積累一定的資金,讓更多的人民群眾享受到更好的運動設施。
本研究從在校生和現場鍛煉人員從事體育鍛煉時間、運動項目的選擇等情況進行分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高校體育場館利用現狀和存在的問題。
(1)高校大學生與外來人員進行體育鍛煉的時間選擇情況
高校體育場館設施資源的開放、利用的情況可以從高校大學生與外來人員進行體育鍛煉的時間選擇上反映出來。
大學生早上參與體育鍛煉的人數相對較少,大部分學生選擇節假日來參與體育活動。有19%的居民選擇早上在高校體育場館進行體育活動,這一類人主要集中在老年人和教職工,他們一般從事簡單的走路,慢跑,太極拳等強度較低的項目,大部分的居民會選擇在下午和節假日進行身體鍛煉,這類人群主要是利用室內場館,且大部分為有償消費。
通過調查我們知道附近居民和外來人員在高校內進行體育活動的時間一般是在下午,也就是在在校大學生的課外活動的高峰期,在校大學生有44%的人會選擇在這個時間段進行身體鍛煉,這給體育場館帶來了一定的壓力,特別是相對稀缺的場館,然而體育場館在早上就會發生閑置現象。因此,針對體育場館的開放時間,高校體育場館應該采取一定的措施,并兼顧好在校大學生和參與體育鍛煉的附近居民的利益,將體育場館的價值發揮到最大。
(2)高校大學生與外來人員進行體育鍛煉的項目選擇情況
高校大學生與外來人員在進行體育鍛煉的運動項目的選擇上一定程度映了高校體育場館的建設和利用情況。
籃球與羽毛球兩個項目最受鍛煉者的歡迎,在網球、乒乓球的選擇人數上基本持平。對于運動量較大的足球、排球的選擇上人數較少。在武術這個項目的選擇上,附近居民的參與人數要遠遠高于在校學生,這主要跟學生的運動興趣有關,學生一般都喜歡活動量較大的項目。
總體來講,高校大學生與外來人員關于體育鍛煉的項目選擇也是不容忽視的問題,雖然總體上是比較樂觀的,但也存在著一定的問題,運動項目的選擇空間較單一,選擇跑步的人比較多,學校在這方面,應該擴大宣傳,引導大家去參加一些室內體育場館的活動,充分發揮體育場館的綜合效益,促進大眾體育的發展。
2.2.2 成都市高校體育場館開放情況
根據調查和訪談得知成都市各高校體育場館的開放形式可分為三種:(1)有償開放:是在滿足學校正常教學訓練的基礎上,為緩解社會體育場館短缺的矛盾,滿足廣大群眾需求,彌補體育經費不足而采取的一種開放體育場館的收費行為。一般學校的室內游泳館都會采取這種開放模式。(2)控制式開放:主要是控制那些全封閉或半封閉的場館場地,這部分場館主要用于競賽訓練教學。它的特點是建設和維護需要較多的資金投入,規格也較高,但使用率不高。這部分專業的體育場館一般只有在規格層次較高的院校才有。(3)無償開放:為方便學生參與體育活動鍛煉身體,滿足周圍群眾的鍛煉需求,以及建設和維護經費較低等原因,讓學生和附近鍛煉群眾自主使用一些大面積、設施簡單的場地場館。如學校的室外籃球場。
2.3.1 成都市高校體育場館的管理制度
科學而又規范的管理制度是高校體育場館創造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的必要條件。通過調查發現,成都市高校的體育場館有非常明確管理制度的有75%。另外,我們發現,成都市高校的體育場館在制定很多制度的同時,片區內各高校缺乏相互交流,服務對象基本是學校的師生和周圍的居民,導致場館的利用率低下。所以在我看來,成都市各高校體育場館的管理人員之間應該經常進行交流,在了解各高校體育場館使用情況下,制定體育場館的使用管理辦法。
在我所調查的高校中,每個高校為了更好的管理體育場館,基本上都制定了一系列的規章制度。這些制度大致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第一是體育場地工作人員崗位職責,包括體育場地管理人員職責、門衛崗位職責、保潔員崗位職責等;第二是室內場館管理規定,包括籃球館、羽毛球館、乒乓球館、游泳館等;第三是體育場館管理條例,包括場地日常管理、場地經營管理、體育場館安全等;第四是器材室管理規定,包括器材室保管員管理規定、借用器材管理規定等。
2.3.2 成都市高校體育場館的經營管理模式
成都高校體育場館大多是屬于國家直接撥款建成的公共體育設施,因此肩負著一定的社會公益性質的任務。體育場館的管理模式與體育場館的建設目的有著直接的聯系。體育場館的管理模式將直接影響到體育場館經營開發的好壞。經過翻閱有關書籍得知,我國高校體育場館的管理模式目前存在著自主經營、租賃承包模式等,其中自主經營占有很大的比例。因此高校在對外開放上就會存在著教學與大眾健身的矛盾。
通過訪談大部分人同意體育場館對外開放,可是在實地調研走訪過程中發現許多場館都處于閑置狀態,對市民也不開放,實在是對體育場館資源的一種浪費。成都高校體育場館缺乏有效的經營管理措施,運用數字媒體宣傳的手段較少,管理模式的運行也受到這些因素的影響。
滿意程度是指學校體育場館從數量、場館位置、安全措施、設施、規章制度、使用情況等諸多方面進行綜合評價。總體來看,對于高校學生,他們對于學校體育場館滿意度較低,如使用時間以及場館破舊等問題。而對于使用高校體育場館的周邊社區居民來說,由于他們的主要目的為消遣娛樂,使用時間少,對于體育場館的期望也較低。
2.5.1 體育場館功能單一
通過對六所高校體育教研室、場地管理人員對體育場館資源能否滿足本校需要的調查:目前沒有1所高校的體育場館能滿足本校學生教學和訓練,僅有2所高校的體育場館能基本滿足本校師生從事各項體育活動的需要,還是存在很多院校不能滿足學校師生和附近居民鍛煉身體的需要。
2.5.2 缺乏科學規范管理
成都市高校體育場館的管理者大多由學校體育教師和行政管理人員兼任。對于體育場館經營管理的只是較為欠缺,沒有專業的管理人才,必定會對體育場館的管理造成影響。在調查中發現,大多數學校都已經選擇對外開放部分場館,對于重點場館實行分時、分區的進行開放。
通過對成都市高校體育場館資源利用現狀的研究,并進行了大量分析,找出了部分的制約因素,并提出相對合理的建議,制定出較為完善的解決方案,為四川省高校體育場館資源科學合理的利用提供理論依據。
3.1.1 成都市高校體育場館的利用主體以學生和周圍的居民為主
成都市高校體育場館的利用主體仍以學生和學校周圍的居民為主,場館利用多集中于室外體育場地,供學生日常上課使用,學生與外來人員參與體育活動的時間和項目存在一定的沖突,一般以學生上課需要為主,在課余時間才考慮外來人員的需求。
3.1.2 學校之間體育場館資源共享程度不高
成都市高校的體育場館大多數能承辦高水平的比賽,但缺乏高水平的賽事開發。學校之間的體育場館資源基本上都是封閉使用的,不能夠相互利用從而實現資源共享,不能實現服務于更多鍛煉人群的目標,限制了場館的綜合利用率。
3.1.3 高校體育場館缺乏專業的管理人才
高校體育場館缺乏專業的管理人才和專業的管理隊伍,成為制約體育場館資源利用率的重要因素。因此各大高校的體育院校和地方體育高校,應開設體育管理的課程,培養專門的體育管理人才。
3.1.4 成都市高校體育場館的影響力較低
高校周圍的居民很多都不了解高校的體育場館設置情況,從而不能夠充分利用到高校優質的體育資源。這主要是因為學校的宣傳力度不夠,與外界接觸較少,外界不了解學校的體育場館的開放情況,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體育場館的有效利用,也不有利于群眾體育的發展。在對外宣傳上,要積極利用自媒體的平臺,例如開通微信公眾號、微博等,將學校體育場館開放信息方法的平臺上。
3.1.5 高校體育場館資源對外開放的時間段不合理
高校體育場館資源對外開放的時間段不合理。學生和外來人員多集中于下午和晚上進行身體鍛煉。對于這一問題,應積極引導社會積極建設開放體育場館,尤其是俱樂部形式。
3.2.1 建立以高校為核心的全民健身網絡
由于高等院校擁有著體育專業人才、場館、設施設備等方面的優勢,因此可以建立以高校為核心的全民健身網絡。在不影響學校師生正常教學、訓練的基礎上,可以考慮將高校體育場館設施全方位的向社會群體開放,以吸進體育鍛煉愛好者,進入高校進行有償健身與體育培訓活動,帶動體育消費,提高場館經營效益。
3.2.2 明確場館服務方向
明確場館服務方向。在現階段,成都市高校體育場館設施還處于基礎設施建設階段,體育場館的服務方向還是應該放在在校師生和周邊的居民上面,并完善服務質量。
3.2.3 引進專業的體育場館管理人才
引進專業的體育場館管理人才。通過招聘一些體育場館的專業管理人才,對體育場館進行科學管理,可以有效提高體育場館的資源利用率,實現全民健身。
3.2.4 積極舉辦各種體育戴氏
利用學校的體育場館設施,舉辦各類體育賽事,盤活體育場館資源,進行市場化運作。
3.2.5 對高校體育場館對外開放的時間段進行調整
對高校體育場館對外開放的時間段進行調整,根據各高校自身的實際情況,制定出合理的對外開放的時間段,達到緩解本校學生與外來人員在使用體育場館方面的矛盾,從而把高校的體育場館充分利用起來。
[1] 萬來紅.體育場館資源利用與經營管理[M].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0.
[2] 肖紅兵.對廣西高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可行性的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0.
[3] 李志實,梁林.學校體育設施[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10.
[4] 楊鐵黎.關于我國高校辦體育產業現狀及發展方向的研究[J].體育科學,2010.
[5] 劉永峰.大型體育場館經營研究[M].中國原子能出版傳媒有限公司,2011.
[6] 呂利.成都市高校體育場館對外開放現狀及發展對策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
[7] 劉勇.北京高校體育場館經營管理現狀的研究[D].北京體育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
[8] 胡效芳.成都市高校體育場館對外開放現狀及發展對策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
[9] 彭蘇建.江西省高校體育場館對外開放現狀調查與對策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10] 孫霞.安徽省高校體育場館對外開放的現狀調查研究[D].安徽工程大學,2011.
[11] 黃文杰.瀘州市體育場館資源利用現狀與對策研究[J].瀘州職業技術學院基礎部,2011,8.
[12] 趙云宏.我國體育場館經營管理現狀研究[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1,16(4):21—23.
[13] 國家體委政策法規司.外國體育法規選集[G].2011,(263).
[14] 蘇連勇等.日本社會體育場地設施概述[J].天津體育學院,2011,9(3):88-89.
[15] 秦椿林.中國群眾的體育資源[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12,12.
[16] 王健,陳元欣.大型體育場館經營:理論與實務[M].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12.
[17] 劉青.體育場館的經營與管理[M].人民社會出版社,2012.
[18] 李水強.杭州市下沙高教園區體育資源利用策略[J].浙江體育科學,2012,34(6):75-79.
[19] 胡銘.我國高校體育場館經營管理研究[D].武漢體育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12.
[20] 殷亮.黑龍江省高校體育場館經營管理模式的研究[D].哈爾濱體育學院,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