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新娃 馬 祥
(廣西民族大學體育與健康科學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6)
打磨秋是隆林彝族的一項傳統體育活動項目,映現出彝族人民從種農作物到收成季節的主要勞動過程,是在廣西隆林一代流傳甚廣的一種古老的民間傳統體育活動,它不僅是中華民族深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底蘊的構成部分,而且也是我國獨特神氣妙趣的特色體育文化精神的重要體現。通過對隆林彝族打磨秋精神寄托和物質文化支撐進行闡述,對其現代功能和價值體系進行鉆研,為隆林彝族的打磨秋體育文化傳承發展與保護提供可參考性的對策,進一步推廣打磨秋民俗體育的發展。
1.1.1 彝族打磨秋的起源學說
彝族打磨秋在發展歷程中,歷經了時代的洗禮,有不同的淵源及作用。早起的打磨秋是在遠古時期,隆林彝族部落與其他部落發生了戰爭,彝族部落首領派士兵晝夜放哨,堅守防范。在寒冷的冬夜里,士兵們既困乏又寒噤難耐,于是又兩個士兵就創造一架磨秋供兄弟們活動取樂,解決困乏和寒冷。士兵們輪流打磨秋,磨秋磨出“兒依~兒依~”的聲音和士兵們的喝彩聲傳出很遠,晝夜不斷。其他部落聽到后,猜到彝族部落已經部署了嚴密的防御,不敢輕舉妄動,偃旗息鼓退了兵,彝族部落才免遭一劫。從此,彝族村寨每逢重大節日都舉行打磨秋活動,慶祝勝利的果實。
1.1.2 彝族打唐秋的精神寓意
打磨秋在舞族的生活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他們熱衷“磨秋節”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舞族能夠聚集在一塊中歡慶春耕的順利完成,并祈持來年能夠獲得大豐收。人們也在具有休閑、娛樂、交友、維系民族情感的打磨秋運動中展現了自我的風采。打磨秋運動潛藏著舞族人的娛神心理,從信仰的角度來看,舞族普遍信仰萬物有靈。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和靈魂,三者構成了舞人信仰的基本內容,他們以此觀點作為本民族宗教信仰的前提。由于這種娯神心理的普遍存在, 舞族人特別重視“磨秋節”,他們在“打磨秋”節日的前一天就開始舉行降重的儀式,通請德高望重的神事人員來前來主持, 還準備了豐厚的祭品供神靈享用。儀式過后, 第族還可以聚集在一起擺設宴席,進行娛樂和玩要。打磨秋的這種娛神心理, 也是我國其它少數民族地區普遍存在的心理。
1.2.1 打磨秋的活動方式
隆林彝族打磨秋是最具有民俗特色的一項體育活動,其習俗淵源流長,已有700多年的歷史,是隆林彝族人民都會盛裝打扮、出席在各種節慶節日所舉辦的一種傳統的民俗體育活動,如:火把節、彝年、如今的春節等,是在隆林彝族民俗文化遺存中,最為璀璨奪目的勇于冒險的一種高空體育運動。打磨秋是一種簡單易學、輕巧又方便的問題娛樂活動。彝族同胞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創編了形式多樣的打磨秋,世代相傳至今,深受同胞們的喜愛。在節日期間,各族群的同胞就會聚集在一起,親臨體驗打磨秋帶來的歡騰。賽場上的展演者沒有男女老少之分,精彩而且又十分新奇的表演方式深深吸引著旅客們,使得他們也紛紛加入到打磨秋這項運動行列之中,在參與活動的同時,各施其能,綻放自己獨特的魅力。
1.2.2 打磨秋的器材
每到節日期間,各村寨就會在寨中的平地豎立一根直徑為15厘米、高為3米左右的木樁,圓滑的木樁頂部再削小2-3厘米,再在上橫鑲上一個直徑為10厘米、長為12米的堅硬圓木,中間處打個3厘米圓孔用于固定,讓其可在空中做圓周運動。開始之前,旋木的對立面各站一人,腹部緊貼旋木、雙手以相反方向用力扶住,聽到預備的聲音后,雙腳用力向后蹬,兩人就可以在旋木上做圓周運動,當一人運動到最低點時,接連用腳蹬地,直至有一人感覺頭暈或自動放棄為止。1980年代初,彝族人民把打磨秋這項體育項目挖潛出來進行普及和提高,那時的兩人在空中做圓周運動過程中,不僅可以相互拋香包、撿地上的花朵,而且在旋轉的最高點時,各自在旋桿上以腹部為支附力點,進行“飛燕式”的360°和兩腿叉坐旋桿,手扶旋桿,憑借著旋木進行360°“風車式”豎旋,女子還有前弓后箭的“鳳凰展翅式”,動作多樣。真情的散發出隆林彝族同胞強悍、驍勇、不可畏懼的民族精神,不斷傳承著民族傳統文化。
當前激烈的社會競爭、過大的壓力導致人們身心疲意,往往處于亞健康狀態。因此人們對健身的需求也顯得更加主動和強烈,而具有獨特健身功能的民俗體育能夠滿足人們健身的強烈要求。人們通過一定形式的身體活動,達到身心健康發展的目的。從生理層面上看,民俗體育能夠提高人的體能,促進人的身體健康。彝族打磨秋經過不斷的演變,現在已經成為舞臺表演、競技比賽的民俗體育項目,它在演變的過程中人們不斷創新,對人的腿部力量、強踝關節的力量有較大的提高,加強腰腹部力量,促進膝關節的靈活程度,彝族打磨秋能夠使人的身體得到鍛煉。在雙人配合是兩個打磨秋必須同時擊打才能發出清脆悅耳的聲音,所以這要求表演者要提高反應能力、節奏感、力量、耐力、協調和靈敏性。人們通過達到合適的身體負荷來實現較為有益的有氧鍛煉的效果,不但可以做到增強體質和促進體能的目的,因此彝族打磨秋運動使具有很強的強體健身的效果。
民俗體育項目與娛樂功能是唇齒相依的,娛樂功能的內在現代化是在近代時期,依附創新的機制下一步一步開發和發展起來并加以完善,顯現出標新立異的迷人的吸引力。民俗體育項目能夠長期存活,歸根結底于它擁有宗教祭祀和敬天祈福的寓意,正是娛神功能的體現。但是隨著現代快節奏的生活,醫療條件也不斷的得到改善,使得民俗體育的功能由娛神向娛人進行演變。近代以來,民俗體育的發展與經濟相結合,在開放思想的滲透下,民俗體育賦予了宣泄情緒的一種工具,民俗體育的娛樂現代功能越是顯著。在隆林彝族打磨秋這項民俗體育活動都帶有濃厚的娛樂特性,人們不僅創設了民俗體育活動,而且還將它享為己有,一幕幕映入眼簾的盛宴,帶給大家無數的震撼和心靈的撫慰,揭示人們對民俗體育的觀賞價值給予了極大認可,也為當地旅游發展注射新的生命力。
民俗體育的現代維系功能在時代的需求下又締造出新的性質。建國以來,民俗體育項目活動能夠被推廣和發展正是因為它能作為維系族群內部的安定生活、推行禮樂、教化族人、保持民族凝聚力的有效工具,彰顯了維系功能的政治教育風采。隨著經濟全球化侵入,國際的密切交往,民俗體育的維系功能也愈發受到高度的器重和推崇。在邊遠的山區隆林彝族也毫不例外,在舉辦各節日之際,村落的畢摩結合當地的風俗習慣,組織村民參與民俗體育文化活動的展演,此舉不僅可以整治族人之間的社會關系,而且還可以傳承彝族民俗體育習俗,繼而更深層次的起到教化的作用,以此來顯示民族的團結、其樂融融的氛圍。其實,任何一種民俗體育文化都會受到各民族外部環境、內部個人和內部團體的影響,此時需要進行不同程度的調整,隆林彝族這項打磨秋民俗體育活動的維系功能就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民俗體育是民風習俗的一份子,是活態歷史、流長文化的關鍵性要素成份。民俗體育是緣于民眾的需求,代表的是大眾形象,也可以反照出一個民族的生活態度和生存環境,隱形的透露出社會文化的影子。為此,可以從民俗體育活動身上映照出迥然不同的民俗價值和歷史價值。千百年來,民俗體育能夠一如既往向前發展的根源在于,其本身蘊含著特定的民族的文化因子和物質與實質的特質。隆林彝族火把節民俗體育的打磨秋活動中,宗教性、地域性特征尤其顯著,昭示著宗教信仰的認同給予民俗體育的核心地位,在維系族群與族群之間發揮著關鍵性作用,造就了民俗體育的符號象征。透過隆林彝族火把節的打磨秋活動,讓新世紀的人們能夠更加真實、更加全面、更加接近彝族傳統的歷史和文化古物。因此,這正是彝族民俗體育的民俗價值和歷史價值的體現。
民俗體育的社會價值主要體現在社會服務性和規范教育性。社會服務性即是民俗體育在宗教祭祀信仰和維系功能的機理下,為人民百姓賦予了精神的寄托。規范教育性則是規范功能的體現,具有教導和培育價值的存在。隆林彝族民俗體育活動的歷史、科學、藝術信息豐富而且引人注目,以往都是借助民俗體育活動的智慧結晶世代相繼傳承下去,而如今,開展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也得依靠隆林彝族火把節民俗體育活動的知識傳授給大眾。進而涉及到各類知識的教育和傳遞,恰是對民俗體育活動合理性的肯定,換而言之,若是一項民俗體育活動除了能夠讓人愉悅身心,還能祛除病痛,從而達到健身的效果,并且還能受到廣大群眾的流傳和激發更多的學者去研究民俗體育這種文化現象,更加有效的推動民俗體育文化的發展和傳承,那么這項民俗體育活動正是呈現出科學研究的特性,體現出相關的價值性。綜合得知,隆林彝族打磨秋在展現歷史價值的同時,也有涌現出科學價值之處。
民俗體育項目之所以流傳至今是因為得到了當地的重視和傳承,彝族人民為了將打磨秋這項極具民族特色的傳統體育項目更好的傳承下來,在每年民族盛會中都會舉行。在廣西隆林的火把節上,對彝族同胞來說, “打磨秋” 是一項不可缺少的民俗體育活動。每逢農歷初一至十五,彝族同胞們都舉行打磨秋活動,盡情地享受打磨秋這項民俗活動帶給他們的愉悅。在民間,彝族的孩子從小不僅就開始練習打磨秋,不斷的學習打磨秋技術,而且打磨秋也是彝族年輕男女尋找對象擇偶的方式,男女雙方各在一頭,在活動中尋找自己中意的對象。也是因為如此,打磨秋深受彝族人的熱愛,以此方式來了解和保護本民族的傳統特色,將打磨秋這項民俗體育文化傳承下去。
政府及其教育等相關部門對隆林彝族打磨秋這項民俗體育活動加以重視,提倡各大學校開展類似的課程。學校通過多種途徑和渠道控掘鄉土文化教育資源,彝族 “打磨秋” 走進體育課堂,體育教師通過深入了解彝族“打磨秋”的文化和制作器材等。通過講解打磨秋的文化起源、讓學生體驗磨秋的樂趣,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民俗體育文化活動的積極性,讓學生擺脫單一的體育課堂,走進了別具一格的民族特色體育課堂。“打磨秋”不僅可以豐富學校的體育課教學,而且增添了民族生活氣息,還宣傳和保護了當地民族文化,為打磨秋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從民俗文化研究的角度出發,研究隆林彝族的民俗體育打磨秋在發展的歷程中蘊含著身心健康發展功能、娛樂、維系功能與等組合體的現代功能;在民俗與歷史、社會與科學中展現出彝族民俗體育的現代社會價值體系,為了進一步推廣打磨秋這項民俗體育的發展,民間和學校傳承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
[1] 廣西社會科學院.2009年廣西藍皮書:廣西民族發展報告[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09.
[2] 隆林彝族編撰委員會.隆林彝族[M].廣西:廣西民族出版社,2013.
[3] 羅黎明.彝風異俗[M].廣西民族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