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院方
(武漢城市職業學院,湖北 武漢 430060)
我國處于一個工業化、城市化、信息化、國際化及市場化等“五化”融合的特殊歷史時期。“五化”同步并舉,實現跨越式發展,是我國目前所面臨的前所未有的格局。俗話說,千里不同風,百里不通俗。工業化、快速城市化和全球化導致城市的趨同化,許多城市規劃相似,千城一面,文化斷脈,失去記憶,產生雷同,無序競爭[1]。顯然,中國城市品牌建設意識開始覺醒并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同時也反映出急功近利的心態與焦躁的情緒,致使許多城市失去其應有的特色。荷蘭學者馮·皮爾遜1992年就指出,“21世紀的發展無非是文化的發展”,文化軟實力已成為全球認同的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發展的重要指標,文化戰略就是人類的生存戰略[2]。
體育文化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武漢市作為中部地區最大都市和區域中心城市,其地理位置獨特,如何通過品牌體育賽事推進體育文化產業的發展,創造武漢地區經濟新的增長極,對武漢市振興及中西部地區發展意義尤為重大。
首先,產業結構不甚合理。武漢市作為中部地區中心城市,是重要的工業基地,科教基地和交通樞紐。2016年,繼北、上、廣、深一線城市之后,武漢市以其發展優勢晉升全國十五個為“新一線城市”之列,但是,北上廣三座城市已形成了“三二一”產業發展結構,實現了由制造經濟向服務經濟的成功轉型。而武漢的二三產業經濟總量基本持平,其第二產業多是資源能耗型企業,資源環境壓力較大。2014年,上海和廣州在體育產業結構調整方面已走在前列,其體育服務占體育產業增加值比重已達50%左右,而武漢市不僅體育產業總產值和增加值,而且體育服務業占比均不足30%。可見,武漢市體育產業結構轉型任務還很艱巨。
其次,居民文化素質不高。武漢市高校數量僅次于北京和上海,在全國排第三位,但是培養的高層次人才往往留不住。武漢市科教興市的優勢未能得到充分發揮,教育的城鄉差別明顯。武漢市民的受教育程度和文化素質水平還遠遠達不到建設現代化國際化城市的要求。再次,同質競爭明顯。武漢市與周邊9個城市之間存在同質競爭,武漢市對周邊城市的輻射性不強。同時,武漢市名企不多,知名品牌較少;下崗職工比較多,職工工資和人均收入比較低。
最后,文化赤字現象。胡星(2011)認為,近年來,盡管出口數量與質量不斷增強,但總限于鋼材等重工業或紡織品等制造業上,文化產品與服務的進出口存在著巨大的“文化赤字”現象,對外貿易與文化發展影響非常有限。
近年來,我國各級政府尤其重視體育產業的發展。2002年7月22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時期體育工作的意見》(中發[2002]8號)要求從我國國情出發,堅持體育事業與經濟、社會協同發展;積極發展體育事業,促進經濟、社會、文化、全民健身事業的進一步發展。2016年7月13日,國家體育總局正式發布《體育產業發展“十三五”規劃》,緊接著,2016年7月24日,根據《國務院關于加快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國發[2014]46號)和《湖北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消費的實施意見》(鄂發[2015]50號),湖北省發改委、省體育局發布《湖北省體育產業發展“十三五”規劃》,指出湖北省體育發展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做好重大賽事、參賽及籌辦工作,同時鼓勵市、縣積極申報國內和國際賽事,提升城市影響力及綜合競爭力。2017年2月17日,《武漢市體育事業“十三五”規劃》(征求意見稿)強調要發展體育事業,促進社會經濟、社會文化事業的發展,并重點發展賽事經濟,是體育產業在全市GDP的比重明顯提高,使體育產業成為武漢市社會發展的強大助推器。由此可見,我國各級政府對發展我國體育產業的決心與意志。這一系列舉措,為武漢市體育產業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政策環境,營造了良好的氛圍。
20世紀50年代,“極化理論”由法國經濟學家弗朗索瓦·佩魯(Fperroux)提出,20世紀60-70年代,法國和比利時研究者們在佩魯思想基礎上進一步發展為增長極理論,認為經濟增長既可以在一個部門,也可在一個區域。這種增長不會同時發生在任何地方,而是發生在“增長點”或“增長極”上,即某個經濟空間區位,它具有規模大、創新性、主導性和動態性等特征。“極”存在擴散效應,可以推動相鄰區域的發展。
體育賽事是以運動競賽為核心,受運動項目、競賽規則及社會經濟等多種因素的制約,對經濟、社會和自然等方面產生一定影響的社會活動。品牌體育賽事區別于一般賽事的特點,在于它享有較高的知名度、美譽度和忠誠度,公眾參與度廣,輻射帶動性強,持久舉辦影響力大,市場運作能力良好。地方品牌體育賽事是指以運動競賽為核心,與某一特定地點相連,對地方社會、經濟、文化、環境等方面產生沖擊影響,并連續多年舉辦,且已成為舉辦地重要標志的社會活動。
近年來,武漢成功舉辦亞洲男子籃球錦標賽、“大美東湖”國際名校賽艇挑戰賽、武漢國際渡江節、武漢國際賽馬節、環中國國際自行車賽等大型體育賽事及活動,既豐富了市民文化生活,也帶來了武漢體育產業市場的繁榮局面[4]。
目前,對于武漢市頗具影響力的品牌體育賽事莫過于具有歷史淵源的賽馬和新興的網球賽事。20世紀初,武漢就有賽馬的歷史,留存現今的地理名稱閱馬場、馬場角等就是賽馬歷史的明證。1902年,西商跑馬場建成投入使用,標志著武漢現代賽馬運動的開始。此后,西商、華商、萬國三大跑馬場使武漢的賽馬運動領先全國,促進了經濟的發展,也培育出了濃厚的馬文化氛圍[5]。2014年10月19日武漢網球公開賽是繼北京中網、上海大師賽之后,國內級別最高的網球賽事,這對促進武漢市體育產業發展、提高武漢市國際影響力具有作用。
3.3.1 “三圈三帶”——區域之“極”
2015年12月12日,《體育藍皮書·中國體育產業發展報告(2015)》(以下簡稱《報告》)發布。該《報告》稱體育競賽+互聯網、體育場館+互聯網、體育用品+互聯網、體育健身業+互聯網、體育傳媒+互聯網成為五大風向標,體育產業成為文化產業的“重工業”。通過對武漢市品牌體育賽事產業的擴散效應,對周邊地區形成積極的推動作用,構建出“武漢-孝感-鄂州”鄂中地區體育賽事休閑產業集聚圈、“天門-潛江-仙桃”鄂南地區體育用品制造產業集聚圈和“咸寧-黃石-黃岡”鄂東地區體育拓展旅游產業集聚圈;主要沿滬成鐵路發展的“武漢-天門”體育用品物流帶、主要沿京廣鐵路發展的“武漢-咸寧”體育旅游觀光帶和主要沿武漢城際鐵路發展的“孝感-武漢-鄂州-黃石”體育賽事休閑帶的“三圈三帶”的武漢城市圈體育產業空間戰略布局[6]。通過“三圈三帶”品牌體育賽事對周邊集群城市的輻射,不斷擴大武漢城市圈的國內國際影響力,促進武漢市國際化城市的建設,形成空間之極。
3.3.2 持續發展——時間之“極”
按照聯合國人均GDP(美元)劃分標準,把全球所有國家經濟水平劃分為四個等級,即高收入國家(≥12540美元)、上中等收入國家(4055-12540美元)、下中等收入國家(1025-4055美元)及低收入國家(≤1025美元)。2013年我國人均GDP為6800美元,因此,按照以上標準,我國屬于上中等收入國家。根據收入水平判斷國家所處發展階段,人均GDP在1025美元以下的國家處于“要素驅動階段”,即資本、勞動、土地、技術等生產要素驅動階段。只要投入“要素”,經濟就能獲得增長。但是到了效率驅動階段(人均GDP收入為4000-8000美元),僅僅依靠要素投資或要素驅動不一定能盈利,必須對要素資源精打細算,厲行節約,同時進行嚴格管理,大幅提高效率,才能實現一定的盈利。而對于人均GDP≥8000美元的發達的歐美國家,僅僅依靠要素或管理都不行,其消費已趨飽和,只有創新才能刺激他們的消費,必須依靠創新驅動。我國目前處于典型的效率驅動階段,需要依靠很強的管理驅動。從制造向創造的經濟轉軌,從一二三產業向“三二一”結構轉型,置此特殊的歷史階段,不僅要提高管理效率,而且更要進行創新。
近年來,重大體育賽事支出費用動輒過億,日本東京因無法支付高昂的辦賽費用而退出網球公開賽。為將武漢網球公開賽打造成國際品牌,武漢市政府做出十年內只投入不產出的賽事營銷策略,是否屬理性行為暫且不論,但決非長久之計。一則辦賽經驗不足,二則尚未建立高效的管理體系。在此方面,國外有很多成功的經驗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比如美國NBA百余年的管理經驗,它如何度過嚴重的財政虧損,最后形成多方共贏的局面?再如美國納斯卡(NASCAR)賽車的商業體育賽事品牌的成功運營,與其良好的品牌營銷策略、賽車與合作伙伴雙贏體系、科學的收益機制不無關系,對我們有啟發作用。只有在管理效率與創新的基礎上,才能使武漢市體育產業走上良性循環的軌道,呈現持續可增長局面,出現發展的時間之“極”。3.3.3 全民健身——人數之“極”
針對城市居民綜合素質不高的特點,普及全民健身理念,著力提高其體育文化素養。根據國發[2014]46號文件精神,把增強人民體質、提高健康水平作為根本目標,促進群眾體育與競技體育全面發展,加快體育強國建設,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體育需求。首先,全民體育運動從低齡開始,通過體育教育與培訓,培植大量的少年體育參與者與愛好者,使體育成為他們未來生活中的必需品,成為一種生活習慣。其次,依托高校開展大、中、小型品牌體育賽事活動,提高大學生體育素養,擴大武漢市在全國乃至國際知名度。最后,鼓勵日常健身活動。政府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學校等都應實行工間、課間健身制度等,倡導每天健身一小時。提高農民體育健身工程設施使用率。將職業賽事與業余賽事結合起來。努力打造人數之“極”。
3.3.4 均衡發展——“去極化”
根據增長極理論,在經濟開始起飛的初期階段,形成武漢城市中心,其與周邊及中西部的發展形成一定的差異性;但當經濟進入成熟階段,隨著武漢城市圈對周圍的輻射與帶動作用,隨著全國統一市場的形成,武漢市與周邊地區之間的區域差異趨于縮小,最后形成 “去極化”的均衡狀態。在以上體育賽事產業“三圈三帶”的地域空間之極、管理高效與創新基礎上可持續發展的時間之極以及實現全民健身、體育文化素養全面提高基礎之上的人數之極的各新增長極的基礎上,實現武漢城市圈與周邊、與至中西部地區乃至與國際地區,形成“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和諧局面。
[1] 黃興國. 城市特色的理論與應用研究[M].北京:研究出版社,2004:13-15.
[2] 馮·皮爾遜著.劉利圭、蔣國田、李維.善譯文化戰略[M].北京:中國科學出版社.
[3] 方春妮.基于本土資源的城市體育賽事產業集群發展研究[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1.5:43-48.
[4] 宋忠良,石申.武漢網球公開賽舉辦的優劣分析[J].科技資訊,2014(2):224.
[5] 余剛,尹恒,夏云建. 以賽馬運動引領武漢城市文化品牌建設[J].科技視界,39-40.
[6] 王學實,王騫. 基于GIS的武漢城市圈體育產業空間戰略布局[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3(10):3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