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報道
創建于2001年的成都市華陽中學,堅持“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和學校“育體育人”的體育理念,以“強體健心”特色發展為引領,在著力抓好體育課程與教學改革、陽光體育的同時,主動引進有競技體育潛質的學生運動員,進行“教體結合”的實踐探索,將競技體育的精神內化、升格為學校文化,有力地提升了學生的身心健康素養,從體育思想、管理機制到人才選拔、培養機制的漸進式變革中,內生、釋放了體育的教育力量。學校先后被命名為“全國學校體育工作示范學校”“國家體育傳統項目特色學校、國家高水平后備人才基地學校”“國家女子曲棍球后備人才基地學校”“國家青少年體育俱樂部”。
華陽中學“教體結合”的實踐探索可以追溯到建校初期關于體育在學校教育中的地位認識。當時,學校教師來自四面八方,許多人依然認為“升學率就是一切”,體育在學校的作用和意義普遍存在認識誤區。包括一些體育教師也認為,體育就是上上體育課,組織學生參加一些體育比賽。特別是建校不到一學期,就取得了縣高中排球比賽男子冠軍和女子第3名的佳績,在隨后的全市各類比賽中都取得了前6名以上的好成績,學校田徑隊在縣市的各類比賽中也頻頻獲獎。
在此情況下,學校在全校開展了“人本關愛”教育思想的持續討論,體育教研組也結合自己的工作實際,在深刻理解素質教育思想和辦學理念基礎上,逐漸達成共識:體育運動項目和學校教育聯系非常緊密,是開展學生體育教育工作的一個延伸和補充,也是學校經常性體育教育工作的一個內容。運動項目的開展,對于拓寬學生的知識面,鍛煉學生的毅力、體力、智力和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等方面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新課程正式實施以后,在對“一切為了學生發展”的新課程理念和“以人為本”的辦學理念的深度解讀中,我們進一步認識到,體育本質上首先是一種教育,要育體育人。重視教育的人應該重視體育,不重視體育的人就不能說懂教育,至少不能說完全懂教育。
給每名學生都提供一個良好的發展平臺,使學生在學校成人、成功、成才,讓學生全方位得到發展,通過近3年的考察,華陽中學于2003年底正式啟動了女子曲棍球項目,由于該項目屬于較為小眾的奧運項目,加上方法得當、措施得力,在2004年夏天獲得了全省冠軍和全國亞軍,很快成為了學校的品牌項目。
女子曲棍球項目雖然是奧運項目,但畢竟只是少數人才有機會參與。如何借鑒女子曲棍球項目的成功經驗,尋找新的突破,華陽中學在摸索、試探、醞釀。2006年,華陽中學與四川省運動技術學院合作創辦“奧林匹克田徑學校”,開始了真正意義上的探索全新的“教體結合”發展之路。
作為基礎教育工作者,所關注的應該是如何通過體育教育引領全體學生的健康成長,而不是將所有學生按照同一模式,引向同一方向。“奧林匹克田徑學校”將只注重運動技能的“運動員學生”變為了運動技能與文化知識并重的“學生運動員”,以前的“以體育訓練為主,文化學習為輔”變為了“以文化學習為主,突出專業訓練”,青少年競技體育基礎訓練與文化學習共同提高,一種全新的“教體結合”模式初見端倪,并開始顯現出強大的生命力。
2007年8月,華陽中學隊首次參加在海南省海口市舉辦的全國中學生田徑錦標賽,獲得了8金4銀,金牌總數雄居榜首,同時獲得了女子甲組團體冠軍,男子乙組團體第4名,團體總分第4名,居西部參賽各隊之首的好成績。
華陽中學的體育特別是“教體結合”的實踐探索,一直得到全國知名心理學家、四川省首批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學校首席專家顧問的關注與指導。在女子曲棍球和田徑項目走到一定高度后,陳安福教授尖銳地指出:單純地講強身健體,那是體育的初級階段;簡單地講“教體結合”,也是低層次的。只有將體育上升到“育心”的高度,育體育心,強體健心,才是體育的高級階段。
在陳安福教授和眾多體育專家的指導下,學校的競技體育不斷加強心理訓練。在女子曲棍球和田徑等競技體育訓練中,遵循運動員心理方面的差異,注重運動員的心理活動,注重心理交流。針對運動員的心理過程和個性心理特征,采用特定的方法和手段,促使學生運動員學會調節和控制自己的心理狀態,進而調節和控制自己的運動行為,在訓練和比賽中促進其心理過程的不斷完善,獲得較高水平的心理能量儲備,形成最佳競技狀態和創造優異成績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礎。
由于體制造成的歷史原因,教育部門對競技運動員的特殊性認識不夠,而體育部門對運動員的文化學習很少問及或無能為力,雙方都從本系統的利益出發,難以將文化教育和體育訓練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導致大多數的“教體結合”流于形式,急功近利現象較為嚴重。
華陽中學與四川省田徑學校反復討論,決定充分利用田徑學校的優質訓練資源和華陽中學的優質教育資源,試圖走一條全新的“教體結合”的發展之路:變“運動員學生”為“學生運動員”,變“以體育訓練為主,文化學習為輔”為“學訓并生,突出體訓”,探索青少年競技體育基礎訓練與文化學習共同提高的有效途徑。
教育人與體育人達成了“教體結合”的共識,孕育了“資源共享、責任共擔、人才共育、特色共建”的華陽中學奧林匹克田徑學校(以下簡稱“奧校”),全力打造四川省體能綜合素質訓練基地,為國家輸送更多的優秀田徑體育后備人才,實現華陽中學、四川省田徑學校和學生運動員三方共贏的最終目標,讓學生運動員快樂地學習、嚴格地訓練和健康地成長,為他們進入專業運動隊或升入高一級學校提供更堅實更寬厚的平臺,使學生在“教體結合”中成為他們自己的贏家。
“奧校”由華陽中學和省田徑學校共同組成奧校管理機構。華陽中學校長擔任執行校長,同時派出一名干部擔任分管教學的副校長,田校校長擔任分管訓練的副校長。由華陽中學教務處、德育處、年級主任、體育教師、班主任和田校教練共同參與學生運動員的訓練、學習、思想、心理等過程管理工作,基本實現了雙方管理層面上的無縫對接。
對“奧校”學生實行初高中“三三學制”,在華陽中學完成初中和高中的學習。周一至周五上午第1~4節、下午第1~2節和晚自習第1~2節為文化課學習時間,學習內容與所在班同步并接受班主任的管理。同時要求參加所在班級的各類文化課考試或測試,成績計入所在班級統一考核。
而訓練與日常生活管理:奧校訓練時間為周一至周五第1節課前和下午第1~2節后。訓練由田校專職教練進行指導和管理。學校設立專門的“奧校”學生食堂和公寓,對奧林匹克田徑學校學生運動員實行住宿、生活的統一管理。有專門的運動員公寓樓,由省田徑學校負責領導、教練員為主,華陽中學德育處、總務處、年級組、班委會、班主任、科任教師協助,按照華陽中學的生活管理要求,對學生進行管理。省田校還有專門的食堂,有專職食堂工作人員,食品統一配送,確保學生體能需要和飲食安全。
專職教練長駐華陽中學,按照田校和奧校各項規章制度,負責學生的訓練和生活管理,從所指導的學生運動員的文化成績和運動水平兩個方面綜合考核,改變了以往單純追求運動水平提高的片面做法,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運動員的文化成績和綜合素質。
強化學生運動員的管理與教育。通過2所學校的領導、教練和教師對學生運動員的“跟蹤”管理,全面掌握運動員的信息,及時了解學生們的思想表現,發現問題,及時教育;每名學生發放1本《學生管理手冊》,每周交到班主任處,記錄學生每周的學習、紀律表現等情況,次周交給教練員查看后簽字,始終對學生運動員實行“動態管理”;高中部每周將省田校學生《上課考勤表》的記錄情況,交給省田校,教練員會對曠課學生及時進行處置;省田校教練員曾經應初中部年級主任的要求,到初中部辦公室輪流值班,協助管理運動員的紀律情況;讓學生運動員進行主體參與式管理,實現訓練、學習、生活的自律和他律,促進自主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