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一龍 董俊杰 雷樂
(上海體育學院 上海 200438)
武術散打自1989年發展成為國家正式體育比賽項目[1],是中國武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項新興的融拳法、腿法與摔法為一體的武術搏擊運動項目[2],對抗性強,運動強度大,動作變化多端,以摔倒、擊中對方的頭部、軀干和大腿為主要得分點。散打比賽的運動負荷接近極限強度,以糖酵解供能為主,屬于無氧代謝和有氧代謝混合交替,以無氧代謝為主速度耐力型項目[3,4]。做好散打運動員免疫指標的監測及評定,能夠提高運動員訓練成績,獲得理想的訓練成果,同時有利于運動員賽后的疲勞緩解和機能恢復。
下面將從免疫細胞和免疫分子兩大塊來闡述對散打運動員的機能監測和評定。
WBC是一種含有多種免疫功能活性的細胞,能保護機體免受病原微生物的侵害,是機體實施細胞免疫的重要成分。按形態學特征分為粒細胞、淋巴細胞、單核細胞。屬于免疫系統的機能評定指標,各種WBC具有不同的防御保護作用。
WBC計數是指計數單位體積血液中WBC的數目。研究表明運動員安靜狀態下WBC比普通人少[5],運動后WBC計數明顯上升[6];一次性運動可以導致血液WBC數量增加。Horn PL等[5]研究發現優秀運動員WBC計數安靜狀態下低于正常人;Umeda T等[7]對女柔道運動員研究發現訓練后安靜狀態下,WBC計數要低于訓練前安靜狀態下的值,這是一種適應性變化。Bessa A等[8]發現19名男運動員進行高強度無氧結合有氧訓練后WBC總數在運動后明顯升高。
中性粒細胞在血液的非特異性細胞免疫系統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是預防過度訓練的指標[9],一般用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的生產能力以及吞噬活性(phagocytic activity, PA)來測定中性粒細胞功能狀況。急性大強度運動時,為了使機體免疫能力保持穩定,出現一種“適應模式”即ROS增加PA降低,但在長時間大強度運動如馬拉松等,出現“故障模式”即PA和ROS均下降[10]。
T淋巴細胞介導細胞免疫,T淋巴細胞亞群指標主要有CD3+、CD4+、CD8+、CD4+/CD8+,CD4+在免疫反應中主要起輔助和誘導作用,CD8+則主要是抑制作用。運動可以影響CD4+和CD8+的數量和比例,通常將CD4+/CD8+比值的下降視為機體免疫功能低下的標志[11]。B淋巴細胞主要產生免疫球蛋白介導體液免疫。
王家忠等[12]觀察冬訓大強度訓練的男子散打運動員,運動后CD3+,CD8+、CD4+/CD8+均下降,認為大強度訓練導致運動員免疫機能下降。洪長清等[13]認為免疫分子(Th1/Th2)類指標對訓練的敏感性高于免疫細胞類指標。
免疫分子包括免疫球蛋白、腫瘤壞死因子(TNF)、白細胞介素(IL)、補體、干擾素(IFN)等細胞因子。
免疫球蛋白指具有抗體活動的動物蛋白,是淋巴細胞經免疫母細胞階段分化為漿細胞后,由漿細胞合成和分泌的一組能與抗原發生特異性結合的球蛋白,主要包括IgG、IgA、IgM、IgD、IgE五類。孫強等[14]觀察女子散打運動員一次大強度訓練后,IgG顯著下降,機體免疫力降低。萬文君等[15]觀察14名高水平運動員進行長時間大強度訓練,發現訓練后IgA、IgG含量下降,IgM含量上升。張原等[16]觀察青少年男子短跑運動員在一次性大運動量訓練前后IgA、IgM、IgG的變化,發現訓練后運動員的免疫球蛋白即刻有不同程度下降,訓練強度調整后免疫指標恢復。長時間訓練對運動員免疫球蛋白機能的影響主要表現為免疫抑制效應[15]。趙光圣等對中國國家武術散打隊冬訓進行監控,發現免疫球蛋白IgG、IgA、IgM未出現顯著差異,表明總體上運動員在機能水平有所提高的同時,并沒有出現訓練過度及免疫抑制的情況。
補體(complement,C)是存在于正常人和動物血清與組織液中的一組經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質,主要有C3、C4,大強度訓練后C3 呈降低趨勢,C4呈上升趨勢[15]。
關于用免疫分子相關指標監測散打運動員的機能狀態,國內外研究較少,也沒有系統地進行各個指標之間的比較,變化規律尚不明確,有待進一步研究支持。
散打以其濃烈的東方民族的傳統色彩及豐富的文化內涵,越來越受到國人乃至全世界人們的青睞[17]。在運用免疫指標監控運動員身體機能狀態時,多數學者主要是從各測試指標變化規律的角度來實施的。但由于各監測指標在個體間的差異較大,某些指標的變化規律還未達到共識,處于探究總結階段。建議在監控時,應注意多個結合多種指標配合使用,全面評定運動員的機能狀態,加強監控密度,關注個體指標縱向比較,建立優秀散打運動員機能情況變化規律模型,以充分發揮免疫理論對散打訓練的指導作用,提高散打科學化訓練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