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惠芳
(蘭州城市學院體育學院 甘肅蘭州 730070)
《大學體育》課程是高等院校學校體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高校各專業學生的公共必修課,其任務是鍛煉身體、增強體質,促進大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2014年6月11日,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體育工作基本標準》,要求學生掌握科學鍛煉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有效方法,學會至少兩項終身受益的體育鍛煉項目。2016年05月06日,《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強化學校體育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意見》(國辦發〔2016〕27號)指出:強化學校體育是實施素質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對于促進教育現代化、建設健康中國和人力資源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重要意義。要求:高等學校要為學生開好體育必修課或選修課??茖W安排課程內容,在學生掌握基本運動技能的基礎上,根據學校自身情況,開展運動項目教學,提高學生專項運動能力。大力推動足球、籃球、排球等集體項目,積極推進田徑、游泳、體操等基礎項目及冰雪運動等特色項目,廣泛開展乒乓球、羽毛球、武術等優勢項目,進一步挖掘整理民族民間體育,充實和豐富體育課程內容。
近年來,高等學校體育在課程建設、學生參加體育鍛煉、提升科研水平、改善相關條件等方面取得了明顯進展,但從總體上看,大學生體質健康水平下降趨勢還沒有從根本上得到扭轉。
(1)基礎體育必修課授課時間較長,專項體育授課時間較短,學生的興趣愛好無法得到滿足與提高。
(2)大學體育課程改革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有了突破,但很多學校還是沒有擺脫傳統體育教學模式的影響,教學內容陳舊,設置項目不全面,場地設施不足、擁擠,無法滿足教學需求。
(3)在教學中仍以教師的傳授為主,學生對于學習的主動性不強,無法實現大學體育教學中的個性化塑造。
(4)由于每個選課模塊涉及學院較少(2個或3個學院組合固定時間段進行選課),導致部分選課模塊項目單一,多個項目無法同時開設,學生無法按照自身意愿選課,專長愛好無法得到發展及提高。
(5)部分教師業務知識陳舊,觀念落后,在教學內容、手段方法、課程設置等方面難以滿足教學需求,存在一定的滯后性,學校在體育教師外出業務培訓、進修方面支持力度不夠。
隨著學校體育改革的不斷深化,體育教學的目標、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及教學手段等諸多方面發生了新的變化。在新常態下,為更好地迎接新一輪的體育教學改革,為更好地完成教學目標、任務、內容等要求,根據《高等學校體育工作條例》《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指導剛要》《高等學校體育工作基本標準》有關規定,進一步推進學校新一輪重點(扶持)專業建設工作,順應各類專業人才培養的要求,改革公共課教學觀念、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通過教師的探討交流及對部分高校大學體育課程的考察研究,特對大學體育課程設置提出如下調整方案。
(1)構建1+1+2課程體系。為了培養學生的專項學習興趣與提高專項運動能力,將基礎體育課由原來的大學體育I、II改為大學體育I授課,專項選項課由原來大學體育III、IV改為大學體育II、III、IV授課。將大學體育II改為專項基礎課,以便幫助學生對選項有基本了解,為大學體育III、IV專項提高課做鋪墊。學生上課由先前大學體育I男女分班授課、大學體育II、III、IV每學期選課改為大學體育I男女分班授課、大學體育II、III、IV按照專項基礎班(大學體育II)、專項提高班(大學體育III、IV)分2次選課。
(2)擴大選課時間段。考慮到學生的興趣及場地設施的因素,大學體育II、III、IV由原來的1個或2個學院固定一個時間段選課改為3個或4個學院固定兩個時間段選課,這兩個時間段包含所有的選項項目,使更多的學生選到自己感興趣的體育項目。
(3)在選項課中增加體質測試內容。在大學體育I中將基礎授課內容與體質測試項目相結合;在選項課教學中,有意識地將《標準》中的測試內容與選項課技術教學內容進行有機的接合,合理安排,設置身體素質訓練的具體內容和時間比例,目的在于使學生的身體素質訓練成為每次課的必修部分,進而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和健康水平。
(4)更改體育保健教學內容。對身患殘疾、傷病持有醫生證明等特殊學生,經個人申請,本人所在學院簽注意見,體育學院批準,教務處備案后,我們堅持以人為本,因材施教,聘請體育學院理論教學部相關教師對此部分學生開設針灸、推拿、按摩等保健康復課程,使他們學有所得,學有所長。
(5)開設體育選修課。針對三四年級學生,為了滿足運動健身需求,在全校范圍內開設體育選修課,成績計入學生學分。
(6)增設體育專項訓練課。對有體育特長的學生和學校體育代表隊的學生開設專項訓練課。每周兩次課,四學時,成績計入學生學分。
(7)成立及整合體育社團。將全校的各類體育社團進行整合,良好運行,帶動整個學校體育活動的開展。
(1)發展學生體能與專項運動之間的矛盾。
(2)學生選不到喜歡的項目,涉及項目范圍不廣的問題。
(3)學生對專項體育理論及實踐技戰術學習不全面、不系統問題。
(4)保健體育課流于形式的問題。
(5)場地器材緊缺的問題。
(6)教師專項體育知識、技能再認知及更新的問題。
(1)體育課程綜合化。大學體育課程不僅教會學生鍛煉身體的方法,增強學生體質,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體育鍛煉的意識。
(2)體育課程生活化。大學體育課程不僅是教師與學生在課堂的活動,還應擴展到學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時間上不局限于每周兩課時,在空間上不局限于操場、體育場館,組織形式也不局限于課堂班級。
(3)體育課程多樣化。開拓思維,改變教學模式、教學內容、評價體系,容納各種不同形式的教育理念,加強教師的培訓交流,提高教師教學水平,根據學校實際,開發出有特色的體育課程,實現多樣化發展。
(4)體育課程科研化。通過課程改革方案的論證與實施,力爭將成果轉化為科研,在相關刊物發表論文。在教材建設方面,廣泛吸收國內外先進教學理論和方法,充分考慮學生社會化的需要,編寫完成《大學體育與健康教程》教材。
(5)體育課程校園化。通過體育課程改革,更新場地器材,興建體育場館,完善學校體育設施,改善校園環境,整合體育社團、協會、體育俱樂部,創建更好的運動條件來吸引學生主動進行體育鍛煉,促進體育課程校園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