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鳳云 彭林 張結見
(1.江西應用技術職業學院;2.贛南師范大學科技學院 江西贛州 341000)
職業教育與社會經濟發展動態聯系最為緊密,更為直接,有利于促進人才與社會市場的無縫對接。“定向式”人才培養,對于高職院校社會體育教育來說,就是立足于市場需要培養出定向的、應用型和技能型體育人才,關乎傳統教學體系的變革。因此,這也導致高職院校社會體育專業“定向式”人才培養過程中存在一些問題,受到思想認識、教學配置、教學方法等因素的制約,高職院校社會體育專業辦學理念、運行機制還不健全,缺乏相應的辦學資金和實訓實習基地等。高職院校社會體育專業“定向式”人才培養總體上發展平衡,暫時還停留在實踐探索階段,針對性和適用性還有待提高。如何結合社會經濟發展需要,準確把握社會體育專業人才培養方向,實現人才培養和市場需求之間的契合,還需進一步探索,在深化認識、創新理念中不斷實踐和體會。
(1)準確把握問題。要從高等職業院校層次結構出發,深入研究和分析高職院校辦學時間、教學模式、教學方法與教學資源等方面的問題,采取措施著力解決人才培養目標針對性不強、人才培養方法不科學、人才培養機制不健全的問題。要積極開展實地調查,結合學生和高職院校教師的意見,推進“訂單式”人才、“定向式”人才、“應用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培養。要把握好學校基礎條件,加強高職院校與社會的合作,科學確定社會體育專業人才培養方向,積極舉辦“特步營銷班”等方式提高高職院校社會體育專業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2)深化教學認識。要摸清楚高職院校在社會體育專業人才培養方面的任務和責任,擺正社會體育專業人才教育的定位,堅持以高等教育發展為導向,明確社會體育教學目的、功能和使命的同時,以服務現代化建設和響應“全民健身”活動為主線,全面提高高職院校對于社會體育專業教學的重要性認識。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個性發展需要,結合社會服務需要打通社會體育技術領域,提高高職院校專業的職業導向性,優化社會體育專業課程安排,提高其教學過程的導向性。要充分借鑒國內外其他學校在社會體育專業教學方面的成功經驗,深化體育職業教育領域認識,以明確就業方向、提高就業能力培養更多的應用型的社會體育專業人才。
(1)創新辦學理念。要摸清楚高等院校“社會體育”專業人才培養后的就業方向,堅持在社會體育領域中找準定位,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群眾性體育活動,學生親自組織管理,切實培養高職院校社會體育專業學生的咨詢指導能力、新體育項目的經營開發能力以及教學科研能力。要結合社會體育專業本質,引導學生掌握社會體育學科基本理論知識的基礎上,進一步掌握大眾體育、健身體育、休閑體育與娛樂體育相關的運動技術,并基于國家體育政策方針充分掌握社會體育專業發展動態,堅持以“定向式、訂單式”為方式,以“服務地方”為方向,結合市場需求“以市場就業為導向”,著力提高高職院校社會體育辦學理念,提高社會體育專業教學、訓練與科研的針對性。要拓寬學生社會體育專業的知識面,強化社會體育專業與其他專業的融合,潛移默化進行理論知識教學的基礎上,積極開展社會體育活動,提高社會體育專業在激烈市場競爭中的競爭能力和輻射能力,著力提高社會體育專業的靈活性。
(2)強化專業設置。要提高高職院校領導以及各位教師的認識,廣泛開展社會體育教學。要促進各個院校將社會體育專業形成重點專業,以社會體育專業為龍頭強化體育支撐,形成體育相關的專業課程群。要采取措施細化社會體育專業設置,以專業目標為方向提高學生的“全面能力”。與社會、企業和相關健身房合作,開設健身指導、體育產業經營管理等新型的專業,促進社會體育專業人才培養專業化、細化和精準話。再者,要引導社會體育專業相關課程安排特色鮮明,充分遵從高職院校辦學水平和就業率等因素,在重點體育項目、重點領域上有所突破,差異化、精準化發展社會體育專業課程,優先支持工學結合、市場導向明確等優勢凸顯的體育專業。要著力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促進體育專業教學過程與社會就業結合,協調學生、教師和社會的作用,進一步強化人力、財力與專業的投入,推進社會體育專業課程體系項目化,并加強各個高職院校之間的聯系,整合資源提高社會體育課程資源的信息化程度。要進一步打通社會體育專業技術領域,堅持以職業崗位為導向,推進社會體育職業資格標準化,促進社會體育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優化改革,開設一些優質資源的專業。
(1)優化教師隊伍。要采取措施,配齊、配強、配優社會體育專業教師隊伍,著力提高體育專業教師的指導能力、教學能力和科研能力。要優化師資隊伍結構,積極引進一批年輕有為的、有思想的、有創新精神的體育教師,打破教師年齡結構的限制,實現有經驗的體育教師和年輕教師的融合,更好地帶動社會體育專業教學;推進高職體育院校教師培訓與實踐,積極提供機會提高他們的理論知識、實踐技能和教學水平;提高學習交流平臺,引導社會體育專業教師積極分享教學經驗和心得。要配強配優教師隊伍,加強高職院校與社會的合作,引進一批高水平、高素質的競技運動員進入到高職院校中,形成和打造一起優秀教練員,強化專項技術指導,充分把握體育教學先天優勢的基礎上,進一步創新教學方法。要打破高職院校體育教學原有的框架,強化教師職業培訓和社會實踐,引導教師向專業化、信息化發展。
(2)強化基礎設施建設。要多渠道、全方位,多舉措籌集資金,加快社會體育專業基礎設施建設,改善體育教學條件。要準確把握社會體育專業特點,構建現代體育健身校園,為體育運動、體育教學和體育科研創造優質物質環境,并著眼于社會體育專業的長遠發展。強化體育教學資源的配置和利用,營造良好的、濃厚的體育人文環境。要強化校內實踐基地建設,挖掘校內場館資源,強化健身健美實訓基地等建設,校企合作,夯實社會體育專業人才培養的基礎。
要增強社會體育專業教育與社會經濟發展動態的聯系,通過“定向式”的社會體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有利于立足于市場需要培養出定向的、應用型和技能型體育人才,對促進高職院校傳統教學體系的變革具有積極的作用。因此,要擺在思想認識、優化教學配置、創新教學方法等,在深化認識、創新理念和中不斷實踐體會,堅持問題導向、在深化高職院校社會體育專業認識上下功夫,堅持創新、在高職院校社會體育專業設置上重點突破,強化保障、推進高職院校社會體育專業設施配置,從而促進人才與社會市場的無縫對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