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勝達
(甘肅政法學院體育教學部 甘肅蘭州 730070)
中華武術見證了我國幾千年來的華夏史程,承載著優良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傳統。以強身健體為目的、以技擊為核心是其主要外在形式,以道德至上的行為理念作為其經久不衰的內在動因。隨著歷史的轉變、時間的推移,中華武術早已形成了自身獨特的文化傳統,并成為后人教育后代的圖騰。
該作用一般體現在其作用的對象上。中華武術文化對于人的作用繁多,主要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以及物質文化等。通過對大量中華武術理念進行分析和研究,發現將中華武術列入到精神領域范疇的研究學者甚多。而實際上,中華武術對于人的影響絕不僅僅局限在精神方面,還包括制度和物質層面。武術也可以說是體育文化中的一部分,主要的作用對象是人,而人又具有自然性和社會性,可見其基本特征之一就體現在人活動客體和主體的統一性上。
中華武術區別其他的傳統文化形式,主要是因為其具有一定的修身養性特征。在開展武術活動的過程中,可提升人們的身體素質、靈敏度、耐力、力量等等,促進身體的全面健康發展。另外,對于心血管系統、神經系統、消化系統以及人體呼吸系統等均能起到積極的效果。武術文化是在和諧的理念下孕育而生,故其本身就包含了人與人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以及人與自然的和諧思想等,其核心價值在于提升武者身體內外的和諧度,從而達到內外兼修的目的[1]。
在東西方文化碰撞的過程中,中華武術開始走向世界舞臺。面對西方體育文化的強烈沖擊,中華武術依然具有強大的生存和競爭能力,這與其自身的開放性密不可分。這種開放性不僅為中西方文化交流奠定了根基,更是武術文化取得大發展的重要保障。
中華武術具有強大的仿生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自然現象,包羅萬象的自然社會中,很多事物和現象都會讓人產生仰慕之情,在中華武術中各種各樣的技法、招式命名就充分體現了這一點。第二,動物仿生,我國早在公元前三千年,就已經開始有人模仿各種各樣的動物,例如五禽戲、虎拳等等,各種各樣的模仿活動在民間各村落之間展開,現已成為中華武術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
關于中華武術的相關理論中,古典哲學屬于一個基礎性、核心性的內容,很多武術理論都是在該理念的基礎上形成并發揚光大,在此過程中,也對原有不夠完善的理論體系加以完善。武術在不同的發展階段,也會對人的意識形態產生不同的影響,且對于社會發展也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例如,武術理論中有“形神兼備、內外合一”之說,主要是指通過武術訓練,可將中華民族的內在意向和形體運動展現出來,并在武術運動中實現統一。關于我國當前的武術拳種,以古典哲學為基礎的相對較多,且均體現著其與中華武術之間存在緊密關系。
中華武術的前身是“軍旅武術”,與軍事兵法聯系密切,且來源相同。關于中華武術的應敵原則,其主要還是依賴于軍事兵法,是因為兩者均具有“攻防格斗”的性質。在遙遠的石器時代,人們開始學會創造尖銳工具便預示著中華武術萌芽的出現,一直發展到氏族公社時期,各部落之間的沖突斗爭將武術推上了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并與軍事之間的關系更加密切。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兵器在戰爭中的使用效率越來越低,在此情況下,武術逐漸發展成防身以及強身健體的一種形式和手段,但這并不代表其與軍事的關系漸行漸遠,而是在相互滲透中不斷發展,并在戰略戰術方面得到了更多體現,該理念也是中華武術得以長久發展的關鍵所在。
“武德”即指人在練習武術的過程中,所具備或遵守的基本道德規范,該點在中華武術中屬于精華內容,主要是通過演練這種外在的表現方式,來展示出其內在的精髓。通過教師的教學以及傳授,讓心理訓練和身體訓練達到一種統一和融合,并在此基礎上體現修身養性的理念,從而使習武之人也同樣具備較高的道德水平。另外,武術學習者還應具有強烈的正義感,可在危難情況下表現出一種英雄主義,同時將武術基本理念充分的體現出來,使武術精神得以發揚光大。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武術發展以及訓練等方面更加注重對于我國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弘揚,培養習武之人的民族自豪感,并以此為基礎構建正確的社會主義道德觀念,逐漸形成一個以國家基本利益為核心的武德思想[2]。
從中華武術自身來看,其與我國傳統的養生文化同樣具有較為密切的聯系。例如,武術理念中包含“內練一口氣,外練筋骨皮”的內容,就與養生學之間就具有著某種聯系。中華武術所包含的內容十分廣泛,主要包括套路運動和功法運動。其中,套路運動又包括集體表演、對練、器械以及權屬等四個方面的內容。除了上述提到的兩個大方面的內容之外,中華武術的內容還包括搏斗。對于不同群體以及不同年齡的武術學習者而言,中華武術均能與之相適應,使每個人都能找到適合自身的鍛煉內容,這里提到的“中華武術”的訓練目的為強身健體,簡單來說就是通過相應的練習活動,使自己擁有健康的體魄,從而避免疾病對自身的危害,并消除疲勞感,另外,其還具有緩解情緒的作用和效果。
在當今快節奏的社會發展中,積極繼承和發揚中華傳統武術文化至關重要,不管是對個人還是對社會發展而言,均具有一定的積極促進作用,這也是武術和諧價值的重要體現。
“自強不息”是中華民族幾千年延續發展下來的思想基礎,是民族精神的重要體現,它時刻督促著人們要努力向上、積極主動、發奮圖強、永不懈怠。中國傳統文化之所以生生不息,繼承發展,主要是與自強不息具有著密切關系。縱使人世間道路坎坷頗多,但只要擁有自強不息理念作支持,便會走出崎嶇,走向光明。
中華武術與自強不息理念之間存在一定關聯。遠古時期的武術主要都是為了防御天敵;兵器時代則成為了軍事的得力助手。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現代的軍事打擊能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武術逐漸退出軍事舞臺,開始被人們用于強身健體,成為一種提升人綜合素質的重要手段[3]。
世人眼中的武術門派眾多、糾紛不斷,特別是受到武林小說和影視劇的影響,加深了人們對于武術的誤解。但從武術的發展進程看,自從其脫離了軍事以來,其功能和性質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并逐漸開始崇尚和諧、修身養性。
武術中人與自然的和諧隨處可見,例如,武當拳、嵩山少林寺、峨眉拳等等。以地點命名拳法,也體現了其與自然的和諧之美。
綜上所述,當今社會快速發展,繼承和發揚中國傳統文化至關重要,而中華武術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應積極促進中華武術的發展。本文主要對中華武術的核心理念進行了研究和分析,并總結了其不同發展階段的不同內涵,以期為中華武術的發揚光大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