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景臺 (浙江省溫州市教育教學研究院,325000)
“學習方式”顧名思義是學習形式與方法的合稱,它的主體是學生,體育教學中有主動學習方式和被動學習方式之分。主動學習方式主要有體驗式、選擇式、自主式、合作式和探究式等,是當前比較流行新穎的學習方式,教學效果也比較好,可稱之為學法;被動學習方式主要有記憶式、練習式、模仿式等,是目前常態體育課中較常用的學習方式,可稱之為教法。《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的能力,促進學生掌握體育與健康學習的方法,并學會體育與健康學習”。但是在現實教學中,大部分教師對學習方式還缺乏認識,學生學習的時效性往往達不到預期的目標。因此,合理選用體育學習方式,促進學生的有效學習,是提高體育課堂教學質量的關鍵。
前不久,在浙江省四地體育名師教學聯盟活動暨溫州市體育與健康學科“促進有效學習”研討活動中,兩種方式在課堂中均有不同程度的體現,另外還有一種綜合體現的學習方式,便是溫州市課堂變革項目中體育與健康學科提出的“以賽促學”學習方式,“比賽”本來是一種傳統的教法,以“比賽”促進學生學習,“比賽”便演變成了一種學法。無獨有偶,在這次活動中,溫州籍名師工作室的三名學員執教的三節展示課中均使用了“以賽促學”的學習方式,就如何運行“以賽促學”的學習方式談談本人的幾點想法:
《浙江省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指導綱要》對一堂體育課有“七條”基本要求,其中有一條是“教材三個一”的要求,即要求“有單一的身體練習和以此為核心的組合練習、游戲等”,這里的“單一的身體練習”就是“以賽促學”的“點”,至此,我們在設計“比賽”時,一定要抓住這個“點”。如:鐘小蝶老師的教學內容是“多種形式投準的練習方法”,其單一的身體練習是“投準”,她在課中便是抓住這個“點”來進行“投準比賽”。張雪丹老師的教學內容是“原地雙手頭上前投擲實心球的練習方法”,其單一的身體練習是“頭上前投擲實心球”,她在課中是抓住“頭上前投擲實心球”這個點來進行“投遠比賽”。潘麗亮老師選擇的教學內容是“排球:多種形式的移動+墊球技術練習方法”,同樣,他也是抓住“移動+墊球”單一的身體練習來進行“墊準比賽”。只有抓住了“比賽”的“點”,才能突出教學重點,才能有效促進學生的“學”。
“賽”什么是“以賽促學”的關鍵之處,不能為比賽而比賽,也不是為活躍課堂氣氛而比賽,關鍵是要基于課的技能目標,圍繞“技術動作的練習方法”這條線來設計組織教學比賽,如果偏離了這條“線”,就失去了“比賽”的本真。如:張雪丹老師,她基于“通過坐、跪、站三種前投擲實心球練習,體會發力部位,找到擲遠的方法,能做到蹬地快、收腹快、甩臂快”的技能目標,圍繞“原地雙手頭上前投擲實心球的練習方法”這條線,設計“誰是神投手”教學比賽,她是在學生初步或基本掌握原地雙手頭上前投擲實心球的練習方法的基礎上,系住這條線,以“賽”來進一步鞏固和改進“原地雙手頭上前投擲實心球的練習方法”。再如:潘麗亮老師,他是基于“在一拋一墊的練習中能做出左右移動+墊球的組合動作,表現出良好的準備姿勢以及墊球動作的連續性與穩定性”這一技能目標,圍繞“移動+墊球”這一“技術方法線”,以比賽來檢閱學習效果及發展學生體能,達到改進與鞏固提高動作方法的熟練程度。
既然是“比賽”,就必須要選擇“賽型”,把握“賽機”,制定“賽規”,確定“賽法”,形成一個“比賽面”。比賽的類型有多種,一般有技評賽、挑戰賽、達標賽、對手賽、游戲賽、展示賽等,不管采用何種類型的比賽,都要根據教學內容及教學任務來確定。如鐘小蝶老師采用的便是游戲賽,以“游戲”競賽的形式,看哪合作小組投得準;張雪丹老師采用的“挑戰賽”,給學生一個目標,讓學生來進行挑戰;潘麗亮老師采用的是“達標賽”,要求學生“在移動中能將球準確墊向目標達到一定的數量標準”。除此之外,還要注意比賽的時機,“賽”的時機要有利于本課所學練習方法的掌握、技能的形成及學生合作行為與意識等意志品質的培育。“賽”的運用時機主要有先學后“賽”、先“賽”后練、邊“賽”邊練三種形式,大部分教師都是采用先學后“賽”這種形式,讓學生初步掌握練習方法之后,讓學生“用方法”來比賽,鐘、張、潘三位教師用的都是這種形式。另外,我們還要注意制定明確的“賽規”及“賽法”,體育教學技術動作方法的學習主要是讓學生能夠把所學的方法能夠很好的應用于教學生活實踐并能科學合理地運用,實現“學以致用”的目的,這也是《浙江省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指導綱要》提出的“技術、體能、運用”三維度構建單元的教學思想的具體要求。在“運用”這個維度上,把所學的動作方法與“比賽”有機結合,展現“賽”的魅力,彰顯體育教學效果,至此,在教學中,要確定好比賽的規則與方法,充分發揮比賽規則的導向功能,引導學生對技術動作方法的更高追求。
比賽不僅要凸顯“練習方法”的運用,同時還要以“賽”來發展“體能”,以“賽”來培育學生優良的體育品質的形成,是一個全方位、立體式“既育體又育心”的學習方式。縱觀鐘、張、潘三位執教老師的三節展示課,雖然教學內容不同、教學對象不同、所采用的比賽形式與方法不同,但他們設計“比賽”的宗旨都是指向學生的學習,指向學生的發展。學生的發展不是單一的身體素質或某一項技能的發展,而是一個“全面發展”的“體”,既有顯性的,也有隱形的,顯性的包括動作方法的理解、練習方法的掌握及其動作技術方法的作用價值的知曉程度,隱形的包括意志品質的形成、安全與安全防范意識及團隊合作學習行為與意識的養成等。
“比賽”是一種教學方法,同時也是一種學法手段,雖然能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促進運動技術動作的形成與提高,但如果一味地追求比賽的形式與趣味,反而會影響練習方法的掌握和提高,甚至會導致動作錯誤或變形。因此,體育教學中要抓住有利時機,根據學生對技術動作的練習方法掌握程度等各方面全盤考慮,以比賽促進學習,而不是用比賽取代體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