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興光
(福建長樂華僑中學 福建長樂 350200)
淺談高中體育教育“運動項目的游戲化”教學策略
游興光
(福建長樂華僑中學 福建長樂 350200)
體育教育的技能性要求較強,學生必須通過反復的訓練才能熟練掌握,而這個訓練的過程自然是枯燥的,很容易引起學生的排斥反應。高中學生同樣如此。破解的途徑之一便是將體育教學游戲化。根據游戲化特點,采取設計自主化、實施過程化、評價幽默化策略,提高體育教學的趣味性。
運動項目游戲化 特點 設計自主化 實施過程化 評價幽默化
體育教學必然要訴諸于各種各樣的運動項目,要提高體育教學的趣味性,有效的選擇途徑就是讓運動項目游戲化。所謂運動項目的游戲化,就是通過營造適宜的情境,使運動項目的教學過程體現出游戲化規則,具備一定的競技性、約束性和娛樂性,從而產生一定的趣味性,吸引學生樂此不疲地達成預設的教學目標,從而盡力避免反復枯燥的體育訓練模式帶來的消極性。
相應的教學策略必須具備以下特點。
(1)相稱性。即與高中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水平相適應,所選擇的游戲難度、規則必須為絕大多數的高中生所接受,具有普及性。過于低幼化引不起高中生的重視,過于繁瑣則容易使高中生抵觸,認為難以操作或者根本不愿意動腦思考,也就沒有了嘗試的可能性。
(2)學科性。體育與游戲的鏈接只是將二者融合起來,讓游戲為體育服務,而不是讓游戲取代體育。所以游戲本身必須包含體育運動的成分,充分體現出體育教學的價值,能夠確保學生獲取體育知識和體育技能,增強學生的身體素質,完成預設的教學目標。
(3)娛樂性。拉夫·科斯特認為,游戲就是在快樂中學會某種本領的活動。游戲最大的功能就是娛樂,使人獲得心理、生理上的愉悅感,正是因為這樣的功能,所以游戲才會具備一定的吸引力。然而,在體育教學中引入游戲,必須冠之以體育的名譽:游戲使體育具備趣味性,體育因為有了游戲而不再是純粹的體育練習或者技能學習,變得容易接受。所以,研究高中生娛樂化的內在需求傾向性、體育運動項目游戲化選擇的一致性是決定體育運動項目能否做到寓教于樂的關鍵點。
體育心理學告訴我們,高中生基于枯燥、繁重學習任務的生活狀態已經在一定程度上使他們疲于應對,如果體育課本來應該成為他們獲取體育技能、鍛煉身體素質、放松身心的理想時空,教師反而無視這一點而一味推進教學,體育課也就成為人人討厭的學科了。教師了解了他們的心理之后,根據運動項目游戲化的特點,便能順藤摸瓜,找到恰當的應對策略。
學生課堂主體地位決定著學生課堂活動的參與性,學習心理學的理論也告訴我們,教師必須重視學生自主的學習體驗對于學習效果的意義。高中學生身心健康的不斷發展也使他們具備了一定的自主學習能力。邀請學生參與運動項目的游戲化設計本身就是提高學習趣味的有效途徑。
教師的思維往往不可避免地受到成人程式思維方式和習慣的影響,和學生的實際需求存在著一定的代溝。教師必須用先進的理念打破這一代溝。比如,在田徑技術球類教學中,學生往往一開始比較感興趣,但是隨著教學內容的增加和教學訓練難度的加強,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會隨之降低。但是,如果放手讓學生參與進來,那么,局面就會大為改觀。有的學生提出籃球技術學習中,應先讓學生比賽,再分組探討其中的理論。比賽從來都具有強烈的刺激作用,能夠激發學生的潛能和爭強好勝的欲望。以前的教學中,許多老師也采取了這種形式,但是,學生卻認為,比賽要講規則,設置獎懲項目,“要有趣點”,比如讓輸者集體唱歌,這是對比賽結果運用的參與。這種做法持續了很長時間,很受學生的歡迎。可見,教學要在比賽中設計出多變的花樣,讓學生從中獲得快樂,自然也就會提高學生的練習興趣,聚焦學生的注意力,聆聽同伴的意見、建議和發現,聽從教師的講授,認真觀看教師的示范。
亞里士多德曾經這樣說:“給我一個支點和足夠長的杠桿,我就會讓地球翹起來。”給學生訓練的主題,提出訓練的目標、要求,學生就能嘗試著設計出適合他們的、有趣的訓練方案,再加上教師穿針引線地引領學生,那么,整個體育運動項目的教學就會充滿魔力,為學生習得體育技能和放松愉悅身心提供絕妙的時機。
所謂實施過程化策略指在運動項目教學的整個過程中,都堅持一種游戲化的思想,從而營造有趣的教學氛圍,深度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體育教學的過程包括運動項目實施前的準備活動、項目的實施、項目的評價等。游戲化的體育課堂必然貫穿整個教學過程,體育準備環節往往被教師忽略。為了讓學生切實活動肢體,盡快適應即將展開的運動項目的學習,教師可以采取有針對性的游戲活動,掀起運動前的一個興趣小高潮,制造一個興奮點,以一種比較有趣的方式熱身。
比如,排球教學中,實施接發球比賽、二傳比賽、自由人比賽、攔網比賽等單項比賽,通過分解排球的各種技術,實施適當的訓練,為綜合性排球技術訓練提供有益的準備。也可以通過下蹲、跑步、傳球等形式活動。下蹲活動,以次數計算、舞蹈、音樂等形式展開準備。跑步活動,以喊口號的方式展開前后跑、左右跑、疾跑、遁地跑、起跳跑等活動,運動中觀察學生的動作快慢、方向正誤、力度大小等,評出名次,給出一定的有趣的懲罰,如將唱歌、即興表演和蛙跳、蹲馬步等體育性質的項目結合起來。這樣,一方面提高了趣味性,一方面也與即將展開的體育運動項目教學緊密相關,符合科學性、趣味性的原則。
教學實施中,最適合分組,以小組的形式對抗。按照心理學的理解,性別存在著差異,而差異能夠形成一定興奮點,所以男女混搭反而能夠發展為游戲更大的趣味點。
教學過程中的游戲化還應該體現為整個過程游戲化規則的具體實現。比如排球配合訓練,必須提供一定的評價規則,計算配合成功率,選出最佳配合球員、最佳配合小組、最佳配合搭檔等,并當場實施一定形式的獎懲。教學中,游戲的元素始終存在,讓學生在正面緊張、愉悅有趣的狀態中完成運動項目技能的習得訓練。
操作中,教師不必事無巨細地全部執行,可以讓學生實際地參與其中,諸如游戲規則的制定,游戲結果的裁定,游戲結果的使用等,這樣既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又可以讓學生始終參與其中。因為參與其中,不缺位,所以,課堂就擁有了凝聚力。當然,教師的主導和引領作用不容置疑,必須確保在教學目標的統一控制下展開整個過程的學習,使體育運動項目的教學不至于淪為學生自娛自樂的放縱天地。
教學評價是教學過程必不可少的環節,但是反對那種呆板、枯燥、毫無生氣的評價內容和評價方式。所謂評價幽默化指采用新鮮有趣、富有時代感和感染力的語言,以幽默詼諧、生動靈活的表達方式,評價學生在運動技能習得過程中的種種表現。它必須吻合體育學科的教學內容,也必須吻合游戲化的實際需要,使體育教學的課堂充滿生機。
游戲本身的娛樂性特點決定了體育學科運動項目游戲化教學效果的評價呈現形式。這當然考驗著教師的教育智慧和教學語言等基本素養。請看下面的案例。
籃球三人配合技能教學。
評價方式:小組對抗賽中由預定的解說員(學生或者教師客串)給予實時解說、評價,對抗結束后按照標準給出分數和等級。解說員為了調動現場氣氛,將運動員與國內外職業籃壇知名球員的風格聯系起來,或者使用一些激勵性語言、調侃性的表達,為現場營造和諧、輕松而又不乏緊張對抗的氛圍。
學情后測:學生都獲得了不同程度的愉悅感,認可這種教學組織方式。
可見,評價幽默化策略能夠助力游戲化的教學效果。當然,實際操作過程中可以鼓勵學生相機而動,靈活應對。
總之,游戲化教學策略能夠營造愉快的教學氛圍,從而提高體育教學的有效性。
[1]王翔.淺析高中體育教學“運動項目游戲化”[J].體育時空,2013 (22).
[2]徐海忠.高中體育課中球類運動游戲化教學探討[J].華夏教師, 2014(8):62.
G807
A
2095-2813(2017)01(a)-0007-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7.0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