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玉喜
(寧夏體育運動學校 寧夏銀川 750001)
對跳遠運動員膝關節損傷的自我認識
馬玉喜
(寧夏體育運動學校 寧夏銀川 750001)
膝關節是由股骨踝、脛骨踝、髕骨、腓骨組成關節面,內有半月板,外有多個韌帶及軟組織并組成關節囊,它上下骨杠桿長而周圍肌肉少,是運動中最易受傷的關節,在跳遠運動中的損傷占50%以上,從事跳遠項目的運動員均有過不同程度的急性或慢性傷病史。該文就筆者從事8年跳遠的訓練經歷,以及筆者對膝關節病變、勞損等傷病的切身體會,還有在訓練和康復過程中眾多指導教練、醫師、師長給予的指導和醫治,加上自我剖析,對病因病理做了一些研究和論證,同時學習國內體育界專家權威學者專注于跳遠運動損傷的理論和實證,撰寫該文,與關注跳遠運動的學者和運動員有良好互動,互相學習、互相探討,尋找正確的解決辦法。
膝關節 損傷 跳遠
該研究試圖從運動訓練學、生物力學、運動生理學、運動心理學等科學角度對運動員膝關節損傷進行分析研究,通過對部分從事跳遠專項訓練的運動員膝關節損傷的現狀、特點、類型及致傷原因進行調查,以及與診治運動損傷多年的著名醫師進行訪談的結果,總結分析,提出康復的措施。
1.1 研究對象
(1)中國殘疾人奧林匹克管理中心的跳遠運動員。(2)上海市殘疾人體育運動訓練中心的在訓運動員。
1.2 研究方法
該文運用了文獻資料法,調查訪問法等綜合研究方法。
1.2.1 文獻資料法
該文通過大量查閱國內跳遠運動的資料,收集運動醫學、運動訓練學、運動創傷學、運動解剖學、運動心理學、運動生理學、運動力學、運動損傷、體能訓練等方面的文獻,在廣泛吸收和利用前者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通過文獻資料法整理、歸納、分析、加工、概括。
在有關跳遠運動膝關節損傷的文獻中,國內外方面的資料主要有以下幾個類別:在對跳遠損傷的總體研究中涉及膝關節損傷方面的問題;某一項目的膝關節損傷研究;關于膝關節損傷時人體關節和機頭力學方面的調查研究;對膝關節某一損傷類型的研究。
從具有代表性的資料可以看出,跳遠項目運動員膝關節損傷的研究日益受到關注和重視。
1.2.2 訪談法
為了了解跳遠項目膝關節損傷方面的知識,有針對性地與長期從事跳遠項目的教練、運動員、運動創傷醫學專家進行面談,獲取有關信息和資料。
(1)訪談中國殘疾人體育運動管理中心從事跳遠項目的歐陽靜玲、劉苗苗、徐然、陳鴻杰4名運動員。
(2)訪談上海市殘疾人體育運動訓練中心從事跳遠項目訓練的凌小華、孫永波兩位運動員。
(3)訪談從事跳遠項目的廣東籍指導教練曾華偉、上海籍教練林旭。
(4)訪談中國殘疾人體育運動管理中心的諸多隊醫。
(5)訪談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運動創傷科的主任馬精忠醫生。
(6)訪談上海市華山醫院運動創傷科的主任陳世一醫生。
(7)訪談原上海市體工隊運動創傷醫生先駐上海市殘疾人體訓中心醫生趙醫生。
我國跳遠運動員膝關節損傷的發生率高達98.1%,其中輕度損傷占60.29%,中度損傷占37.05%,重度損傷占2.66%,損傷性質多為急性,其次是慢性損傷和急性慢性損傷,在損傷類型中,髕骨勞損占25.37%,半月板損傷占20.9%,內復測韌帶損傷占19.4%,膝關節滑囊炎占17.16%,十字韌帶損傷占14.18%,外側副韌帶損傷占2.99%。
運動中膝關節損傷的部位為不規則軟骨損傷,軟骨下骨硬化,囊性變,邊緣骨贅形成不同程度的滑膜炎癥,這是由于關節內組織受到壓縮應力、拉伸應力、切應力和流體靜壓力,另外還有機械應力失衡或負載過度引起軟骨磨損等原因。
從運動生理學角度看,膝關節多次反復超負荷刺激后,因細微的結構疲勞與損傷的大量積累,使神經元興奮性降低,營養血液供給障礙,關節內維系結構代謝紊亂,各組織細胞疲勞,引起整個膝關節能量代謝與物質代謝異常,維持膝關節運動的能力得不到及時補充,產生相應的功能性變,如關節腔積液,附著韌帶鈣化,增厚等,典型的病例是在膝蓋肌腱連接膝蓋骨的地方有明顯的壓痛,也有些患者是在股四頭肌連接膝蓋骨處有壓痛感,偶爾伴有局部腫脹的現象。
從生物力學角度來講,運動員經過40~60m甚至更長距離的加速助跑,起跳腳踏板到膝關節屈曲為制動階段,當運動員完成起跳動作時,起跳腿承受了巨大的壓力,根據研究表明,運動員在踏跳時地面給人體的垂直作用力占總用力值36.7%,達到自身體重的12~20倍,起跳過程中優秀的運動員,科學合理的起跳扇面角是28°~43°,因此踏跳時膝關節要承受短時間、突然的超負荷沖擊,制動時處于半蹲位,膝關節兩側副韌帶、十字韌帶處于松弛狀態,關節穩定性相對下降,引起關節中心瞬間改變,影響關節面變量,造成剪切力,造成膝關節負擔過重,長年訓練機體過度疲勞,膝關節使用頻繁且得不到有效性恢復等是造成膝關節損傷的最主要原因。
在專項訓練方面,運動員在起跳踏板時,起跳腿做克制性工作,身體重心移動到身體的垂直點,支撐反作用力方向變為向前上方,只有合理的起跳角度才能有高質量的起跳技術,起跳的緩沖過程是膝關節最大彎曲環節,降低了運動慣性力對身體的壓力,緩沖了水平速度的制動和起跳的沖擊力,完成了能量的合理轉化,形成良好的空間身體體位。當助跑速度提高時,起跳落地角增加,膝關節緩沖角度減少,起跳時間減少,身體不能過度后仰,積極攻板,起跳腳在踏板時垂直方向的力最小,作為緩沖和蹬伸的界線,在整個動作完成的過程中,擺動腿的利用率是最高最有效的,起跳的時機應在起跳腳剛接觸地面的一瞬間,通過擺動腿的擺動,可以對起跳腿的下壓起積極作用,從而可以加大對地面的壓力和起跳力量,促進身體重心的前移,避免重心落在后面的錯誤動作,能使起跳力量更好地通過身體重心。
3.1 結論
(1)長期大運動量或高強度訓練引起的膝關節勞損。(2)錯誤的技術動作引起的膝關節損傷。
3.2 建議
(1)在高興奮點、高專注度的良好狀態下進行專項訓練。
(2)在起跳腿無重大傷病時進行專項訓練。
(3)運動隊具備完善的醫療康復設備和身體放松設備,及時消除疲勞。
(4)運動員應該正確對待傷病,不隱瞞傷情,配合醫生治療,理性修養。
(5)正確認識透明質酸鈉的作用,合理使用。
(6)摒棄靜力蹲的訓練手段,摒棄固定軌跡訓練器材,采用橡皮筋360°非正常運動角度訓練方式加強膝關節的關節力量。
(7)提高快速起跳能力。
(8)提高水平速度的利用率。
[1]李玉剛.跳遠踏跳階段的生物力學分析[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 1994(2):52-54.
[2]劉生杰.我國優秀男子跳遠運動員起跳過程中擺動腿技術的運動學研究[D].山西大學,2005.
[3]石宏.關于中等水平男子跳遠運動員踏跳階段速度損失問題的初步研究[D].北京體育大學,1986.
[4]李良標,呂秋平,譚訂,等.運動生物力學[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1992:365.
G823.3
A
2095-2813(2017)01(a)-0018-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7.0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