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磊
(江蘇海事職業技術學院 江蘇南京 211112)
體育運動情境再歸因心理行為訓練中的應用研究①
劉海磊
(江蘇海事職業技術學院 江蘇南京 211112)
強健的體魄是創造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基礎,經濟的發展使得廣大人民群眾逐漸認識的參加體育運動的重要性,并積極進行體育運動的實踐,與此同時,國內的體育運動事業也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和普及,而其中對體育運動心理訓練的研究也逐漸增多,適當的心理行為訓練對體育運動參加者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該文主要探討了在體育運動的情境之中,再歸因訓練的心理和行為效應,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再歸因訓練再實際體育教學中的應用方法。
體育運動情境 再歸因 心理效應 行為效應 體育教學應用
再歸因訓練有三大理論源頭,分別為塞利格曼的習得性無助理論、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論及韋納的動機與情緒的歸因理論。再歸因訓練理論認為:人類行為、情感與認知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個體對事件或行為進行歸因推斷的結果。對此,再歸因訓練企圖將被試得不良歸因轉變為良性歸因[1]。
在我國,再歸因訓練研究起步晚、領域窄、成就少。而國外的再歸因訓練在很多領域都得到了廣泛認可與應用,大量研究和案例都表明,再歸因訓練確實能夠增強與成就相關行為任務的積極性與堅持性。因此,在我國的體育教學中引進再歸因訓練是非常先進、科學地教學實驗,具有重要意義。
在歸因訓練理論中,情緒與認識到的起因或理由是有聯系的。相關研究認為,歸因的內外源、穩定性和控制性對個體的情緒都有不同程度的影響。
2.1 內外源維度對情緒的影響
個體在對成功或失敗的結果進行歸因時,由于人格特征的不同,歸因會有內外源之分。在體育運動情境中,有些人會將自己的成功和失敗歸于內部因素,例如:個人努力的程度,這是內控型;有些人會把成功或失敗歸于外部因素,例如:運氣、裁判公正性,這是外控型。不同的歸因方式對于個體必將影響到后續的情感反應。當把成功歸于內部原因時,會更加容易產生自信自豪的情緒;歸于外部原因則會產生羞恥感或沮喪感。當把失敗歸于內部原因時,會形成反思、自責的情感態度;歸于外部原因時則很容易詫異和憤怒。
因此,在體育運動教學中可以有目的、有針對、有計劃地進行訓練,將個體的不良歸因轉化為良性歸因,使學生們盡量少一些消極情緒影響學習。例如:引導某次失敗的學生,將失敗歸因于外部因素,如:運氣不佳或者不適應環境等,可以有效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在今后的學習和考核中不至于過分消極。
2.2 穩定性維度對情緒的影響
很多時候,個體產生的復雜情緒,包括樂觀、悲觀、絕望、擔心、懼怕等,它們的源頭都是個體對未來行為結果的預期。如果個體將事件的成功歸因于個人能力等穩定性的原因時,會在對未來的此類事件中保持樂觀積極的情感態度,充滿了希望,對自己的預期是一如既往的成功;反之,如果個體將自己的成功歸因于運氣、機遇等不穩定因素時,那么他對未來的此類事件就無法抱有足夠的信心,不敢肯定下一次能否一樣成功,這種心理狀態就很容易產生擔心、憂慮、懷疑等不良情緒。如果個體將失敗歸因于個人能力等穩定性因素,那么產生的情緒就是非常消極的,他會認為自己在未來也會表現不佳而再次失敗;如果個體將失敗歸因于懷才不遇等不穩定性因素,那么對于個體來說比較容易保持樂觀的情緒[2]。
此外,個體常常會將符合自己期望的結果歸因于穩定性因素,將不符合自己期望的結果歸因于不穩定性因素,這是個體的客觀傾向。所以,教師有責任引導學生對自己的成功或失敗原因做出合理分析和適當的歸因,這對于學生的心理調適是非常重要的。
2.3 控制性維度對情緒的影響
如果學生在體育運動情境中,將失敗歸因于可以控制的因素,認為失敗本是可以避免的,那么他們所產生的愧疚、自責、后悔等情緒是非常強烈的。而如果將事件的結果歸因于不可控制的因素,那么這種愧疚、自責、后悔的情緒就會減輕很多。
對于這種現象,有一種比較合理的解釋,就是體育運動情境的競爭性是非常強烈的,因此,需要參與者的投入是巨大的,因此,控制性維度在這里對情緒的影響是非常大的。相關研究表明,再歸因訓練可以針對控制性維度進行良性調整,使學生能夠保持一種積極樂觀的情緒。
歸因研究最終的落腳點在于探討歸因訓練的行為效應。行為效應一般來說包括兩個方面,即行為的強度和堅持性。對活動成功的期望是影響個體行為的最重要因素。個體的活動結果會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響,個體在進行歸因時,不同的歸因情況會導致不同的情緒反應,進而影響到個體對未來的期望,行為效應也會因此而改變。由此可見,改變個體對事件結果的歸因,甚至可以改變個體成就行為的結果。
在體育運動情境中,成就情境是非常典型的。研究者在歸因研究中發現,個體對體育鍛煉是堅持還是放棄,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歸因的影響。堅持者和放棄者在對成就情境進行歸因時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堅持者能夠堅持的原因,多與自己的努力以及任務相對容易有關,放棄者中途放棄的原因,多是運氣差,與任務的難度和自身的能力、努力無關。
從相關的再歸因研究成果來看,在體育運動情境中,再歸因訓練能夠對學生的心理效應和行為效應產生影響。都知道,歸因傾向是一種后天的認知行為,也就是說,歸因傾向是可以干預甚至可以改變的。對不良的歸因傾向進行干預,使它能夠向著良性的方向發展,這是完全有可能實現的。在體育運動教學中,再歸因訓練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實施。
4.1 了解學生歸因傾向
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人格特征,他們在對事件進行歸因的時候也有不同的傾向,但同時,學生的歸因傾向又是比較固定的。對學生進行再歸因訓練必須要有針對性,那么就需要傾向首先對各個學生的歸因傾向。這里有一些常用的了解途徑可以適當綜合選用:(1)歸因測量表。(2)與學生面談。(3)平時的體育活動中注意觀察和分析。將這三種方法結合起來使用,一般來說都能夠比較客觀、準確了解到各個學生的歸因特點。
4.2 在體育教學中實施再歸因訓練
在完成了歸因傾向的了解過程之后,教師就可以運用一些科學的方法,來對學生的歸因傾向進行干預和引導,使其向著理想的狀態發展。下面介紹幾種具體的再歸因訓練方法。
(1)行為強化法。
設訓多種運動任務,讓學生在平時的訓練中,能夠充分感受到成功和失敗,每次有了結果之后引導他們對結果進行正確歸因。在選取運動任務時,要注意避免那種難度太大的,盡量保證難度接近學生的實際水平,注重練習效果。當學生完成運動任務后,教師應該對他們的完成度進行積極反饋,給予他們充分的肯定和鼓勵,提高學生的自信心,使他們對未來的活動抱有成功的期望。同時也要選取一些難度稍大的運動任務,讓學生在完成時產生挫敗感,體會失敗的感覺。失敗之后引導學生對自己的能力進行反思,檢查自己在哪些方面的努力是不夠的,再給他們進行技術上的加強指導,使學生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之后可以成功完成這項任務。讓學生感覺到這些任務其實并沒有想象中難,只要自己付出更多的努力去提高自己的能力,成功是完全沒有問題的[3]。
(2)補償矯正法。
補償矯正法需要教師在平時開展豐富多樣的活動,讓學生能夠展現出各自不同的才能和特長,多多體驗成功所帶來的積極情緒。在多樣的活動中,能夠彌補單一情境中的消極情緒。
(3)情感移入法。
有些學生的歸因傾向不太理想,而且個人能力也比較差,對成就任務和與老師接觸都采取一種回避的態度。對于這類學生,教師要從情感角度出發,引導他們發現自己的閃光點,鼓勵他們多參加活動任務。將學生的歷次成績建檔,讓學生可以回顧自己過去的成績,發現自己的進步。要讓學生知道,勝過過去的自己也是優秀的表現。教師和自我的肯定對于學生來說,都是一種積極的情感體驗,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行為堅持性和期望水平。
[1]曾永忠.體育運動情境再歸因訓練心理和行為效應研究綜述[J].體育學刊,2004(2):61-64.
[2]郜志強.歸因理論在體育院校田徑技術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河南大學,2010.
[3]厲志遠.歸因訓練在首都體育學院籃球普修課技術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首都體育學院,2010.
G806
A
2095-2813(2017)01(a)-0022-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7.01.022
江蘇海事職業技術學院(課題編號:2014A3-18),課題名稱:心理行為訓練融入我院航海體育課題的必要性探討。
劉海磊(1982—),男,漢,江蘇豐縣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航海體育與軍事體育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