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園欣
(南京體育學院民表系舞蹈表演教研室 江蘇南京 210014)
學校體育資源與社區全民健身資源的融合與共享①
呂園欣
(南京體育學院民表系舞蹈表演教研室 江蘇南京 210014)
首先分析了學校體育資源與社區全民健身資源的融合與共享的可信性,其中討論了社區全民健身資源引入學校的反哺效應以及學校資源社會化的經濟效應,然后在此基礎上總結了學校體育資源與社區全民健身資源的融合與共享的推行阻力及原因,最后提出了學校體育資源與社區全民健身資源的融合與共享的實現策略。該文研究成果對學校體育資源與社區全民健身資源的互補互利具有一定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學校 社會 體育資源 融合 可行性 阻力及原因 實現策略
在大力倡導學校素質教育和“全民健身計劃”的合力推動下,學校和社區的體育設施逐步走向完善,其資源的配置、供給和使用效率日益受到政府、社會和人民群眾的關注,然而,受年齡和心理條件影響,在現實的發展條件下,中小學體育資源空置率較高,社區體育資源空置率較低,二者資源互相共享具有很大的現實意義,該文正是基于此種現實條件,分析了學校體育資源與社區全民健身資源的融合與共享中的要點問題。
1.1 社區全民健身資源引入學校的反哺效應
向學校以各種方式提供社會資源的團體或企業以及個人等等都會獲得社會名譽聲望的擴大以及公益地位的提高,同時,學校作為國家公共基礎建設的重要一個部分,其綜合實力的提高有助于學校人才培養水平和人才素質的提高,從而進一步向社會輸送更高質量的現代化人才,推動社會更加積極健康的發展。
1.2 學校資源社會化的經濟效應
現如今學校的體育設施引進、體育活動開展、體育場館的建設等等都為社會開辟了新型的廣泛市場,對于企業的經濟業務水平提高具有極大的貢獻作用。其次,學校的體育設施還可以與社區以及社會公眾相結合,對外開放,實現互惠互利,提高學校體育設施的經濟盈利能力和經濟效應功能。
2.1 管理機制的落后
學校大多隸屬于教育行政部門,而社會體育建設與管理主要隸屬于體育行政部門,因此會給全民建設資源共享工作的體制和制度方面帶來阻礙。此外,學校致力于教學質量的提高和人才的培養,在體育設施管理和體制建設方面并沒有投入足夠的人力和物力,而這些都是學校體育資源社會共益化的阻力。
2.2 經費保障的限制
學校的總體經費有限,而將學校的體育設施向社會公眾開放無疑會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體育設施的支出費用,當設施出現損害和破壞時無法及時進行問責,或者體育設施維護和更新成本的負擔對象又無法合理分配的情況下,就會使得高校對于體育資源開放的積極性降低。
2.3 安全隱患難以控制
這一安全隱患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學校財產的安全隱患,包括體育設施、教學設施以及公共環境綠化等的安全隱患;二是人身安全隱患,主要包括社會人員鍛煉時可能發生的受傷事件,以及校內學生的安全隱患等等,一旦出現上述人身的安全問題,勢必會給學校帶來難以解決的民事糾紛,影響學校的正常教學秩序,降低學校的開放積極性。
3.1 學校體育設施與社區全民健身資源互補的運行模式構建
3.1.1 學校與社區體育資源互補運行模式的目標機制
學校與社區體育資源互補運行模式的目標機制應該從3個方面考慮:一是體育資源的公共效用最大化,即以最輕的政府財政壓力獲取最高的公眾滿意程度,體育設施是我國政府無償向社會提供的公共設施資源,對于我國這樣一種發展中國家來說,對于效益的考慮是必不可少的;二是推動社會全民健身的社會風尚的良性發展,要最大程度上保證社區群眾的健身利益;三是保證學校體育教育的和諧以及教學秩序的穩定,高校要保證基本的教學秩序受到合理的保護與發展,提高其健身資源開放的積極性。
3.1.2 學校與社區體育資源互補運行模式的執行機制
執行機制主要包括組織統籌機制、資源管理機制以及監督評價機制三個主要的二級機制。組織統籌機制的核心是政府,以政府為核心從上至下的將工作層級分配到高校、社區、街道等運行部門。資源管理機制主要負責高校與社區雙方的資源開放程度規劃、運行成本分配以及體育設施管理服務等工作。監督評價機制主要負責認證、監督、評價整個資源共享過程,并確保高校以及社區雙方的合法利益能夠在開放互補的過程中不受損害。
3.1.3 學校與社區體育資源互補運行模式的保障機制
首先,建立適當的保障機制要先建立立法保障,只有從國家強制力方面得到保證才能使該機制更快更深入的制度化、規范化。其次要建立科學的安全保障機制,若是安全隱患問題不能夠得到很好地解決就意味著學校體育設施與社區共建失去了基本的實施可行性。此外,還應當建立相應的預警機制,使危險因素被扼殺在萌芽狀態,使突發事件一旦發生之后能夠有條不紊地快速得到控制,防止危害與損失進一步擴散。
3.2 學校體育設施與社區全民健身資源互補的政策建議
3.2.1 制定法律法規以確保政策落實
我國目前相關的體育立法還比較薄弱,尤其在高校與社區體育資源互補方面更是乏善可陳。在進行體育資源互補立法時,首先要明確高校的體育資源開放范圍、管理模式、開放對象、安全保障措施、收費標準以及安全隱患問責機制等等;二是要明確高校體育資源開放的法律責任以及拒絕開放的相關處罰管理辦法;三是要對體育資源共益化進行可持續發展的道路規劃與制定。
3.2.2 拓寬融資渠道以加強經費保障
高校必須大力拓展融資渠道,不斷積極探索多元化的體育資源管理模式來解決其經濟困境。在體育設施與社區健身資源互補工程發展的初期階段主要是由政府進行政策、經濟等方面的引導,然而到發展后期,高校必須脫離“坐吃山空”的管理現狀,積極發展民間、企業等多種合理融資渠道,充分利用社會資源進行經濟開源,緩解高校的體育資源更新、維護等的成本壓力,減輕高校體育支出的財政負擔。
3.2.3 完善各項措施以實現規范管理
從日常管理的角度來看,高校與社區必須在政府的監督下簽訂相關的協調制度與責任分配制度,防止日后產生糾紛時沒有相關的規章制度可以進行依據。其次,從安全管理的角度來看,政府與社區必須配合學校建立一整套完善的安全管理與問責機制,確保運動人員與校內師生的人身安全。最后,從績效管理的角度來看,政府必須運用一部分專項財政資金設立高校補貼,同時以財政補貼的激勵制度與強制性的法律法規制度相結合,推動我國的高校體育設施資源與全民健身資源互補的運行機制的建立與推進。
[1]鄒巍.學校體育設施與社區全民健身資源互補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4.
[2]胡曉曉,馮景蘭.論全民健身視角下學校體育與社區體育資源的融合[J].才智,2014(12):4-9.
[3]辛寧.武漢地區高校體育資源與社區共享的研究——以武漢理工大學周邊社區為例[D].武漢:武漢理工大學,2014.
[4]黎小田,王凱珍.城市社區與學校體育設施資源共享研究的回顧與展望[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11(16):56-59.
[5]李金才.高校體育與社區體育資源共享的研究[J].哈爾濱體育學院學報,2011(40):32-36.
[6]朱小平.學校體育與社區體育資源的共享與拓展[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11(12):16-20.
[7]馬尚奎.全民健身視角下學校體育資源與社會共享研究[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2012(3):15-18.
[8]姜廣義.轉型時期學校體育與社區體育和諧發展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1.
G807
A
2095-2813(2017)01(a)-0163-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7.01.163
呂園欣(1979,4—),女,漢,江蘇南京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體育藝術、體育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