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小學生運動能力發展卓越教師工作室
運動負荷安排是否科學合理,是影響體育課教學質量的關鍵因素之一。由北京教育學院體育與藝術學院副院長韓兵副教授領銜負責的“小學生運動能力發展卓越教師工作室”參與了本期討論話題的研討,工作室成員重點討論了“影響體育課教學質量的運動負荷科學性問題”。認為:科學的負荷安排要遵循規律,科學的負荷評定要具體可測,科學的負荷內容要考慮全面,才能兼顧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和運動技能學習的需要,切實提升體育課教學質量。
影響體育課教學質量的運動負荷科學性問題
文/ 小學生運動能力發展卓越教師工作室
體育教學質量; 運動負荷;科學性;研討
(北京市延慶區第二小學 趙起云)
具體來說,安排一節課的運動負荷要遵循由弱到強再由強到弱的運動曲線進行控制調節。
安排運動負荷,需要處理好密度與強度的關系。強度大的運動負荷只能保持很短的時間;強度適中的條件下,運動量可以比較大。教師要根據學生身體狀況、心理狀態和掌握技術的需要來安排和調節密度和強度,例如在運動技能的初學階段,密度和強度均可小些;在掌握階段,密度可大些,強化練習,強度應適中;在提高階段,強度應大些,密度可以適當放寬要求。
(北京市順義區楊鎮中心小學 賈利軍)
體育課中的負荷,除了生理負荷之外,還要考慮學生承受的心理負荷。所謂心理負荷,是指人做練習時所承受的心理負擔量,包括認識、情緒、意志三方面的負荷。
生理負荷和心理負荷安排不好,容易導致兩個極端:一是過于追求學生的運動負荷,導致教學成人化、競訓化,學生疲憊、倦怠,厭煩體育課;其二是過于注重學生的快樂體驗、心情愉悅,而忽略了運動負荷的適宜安排,導致教學花樣有余、運動不足,學生體能發展停滯。
就自己的教學體會而言,我認為如果說體育課中的生理負荷是主菜,那么心理負荷就是必不可少的調料,在主菜不變的情況下,借助心理負荷的調整,能夠烹飪出多種不同口味的佳肴。例如,快速跑教學中學生體能付出較大,借助“追尾巴”“讓距跑”等趣味活動,促使學生樂學、愛練,即使練習很辛苦,學生也會身心愉悅地參與活動。所以,興趣和心情等心理負荷是調整學生運動負荷的關鍵。再比如足球腳內側傳球的單元教學,新授課要求學生掌握腳內側踢球的方法,但是學生初學、初練,容易出現緊張、急躁的心理狀態,這時心理負荷往往要大于生理負荷,要注意學生心理的調整和學生興趣的調動,適當減壓;而學生掌握較好以后,心情舒暢了、質量提升了,這時心理壓力、情緒因素這些心理負荷就相對減弱了,可以適當增大運動負荷,促進學生技、體并重的雙向發展。
(北京市房山區河北中心校 殷劍明)
我個人比較支持加大運動負荷的提法,這是因為在我眼中,還沒有看到一味追求過大運動量的體育課,大部分都是追求運動技術,運動負荷偏小,所以從“矯枉必須過正”的角度出發,應該督促老師在各個環節加大運動負荷。
簡單地說,在準備部分要讓孩子微微出汗,保證身體確實發熱了;在基本部分要讓孩子不停地運動,或者休息的間歇要小,保持心率不太下降,要多安排活動,要讓孩子保持運動的興奮度(我覺得保持運動的興奮度,心率必然能夠保持),當然這些活動必須要和所教授的運動技能相結合,有關聯,有幫助。在輔助教材環節,教師課應該根據前邊的授課情況酌情處理,前邊的運動負荷偏小了,后面要加大一點;前邊的運動負荷大了,后邊稍微小一點,減少組數或距離或強度等,但也要讓學生有心跳加速的感覺。
(北京大學附屬小學 馬立軍)
合理安排運動負荷是增強體育活動也包括體育課科學性的基本保證。既然如此,我覺得運動負荷的安排也應該“有標可依”。我能夠找到的“標準”,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行業標準——中小學生體育鍛煉運動負荷衛生標準(WS/T101-1998)》。盡管這項標準是在1998年5月25日批準,同年10月1日實施的,已經過去近20年,但它是迄今為止關于體育課和體育活動負荷安排的唯一一項國家行業標準,里面所提出的“健康中小學生體育課和課外活動的基本部分的靶心率不應低于120次/分,也不應高于200次/分”的要求雖然簡單,如果能夠落實到每一節課上,也是非常了不起的。
(清華大學附屬小學CBD實驗學校 趙衛新)
盡管可以通過觀察、詢問等多種方式了解學生對于負荷安排的反應,但是脈搏測量法是當前條件下能夠比較科學地監測運動負荷安排的最佳手段。關于脈搏測量,我想提醒同行們三點:第一,學生的脈搏存在個體差異,監測和記錄脈搏,不應該只進行橫向比較,更要關注同一個體的縱向變化。第二,不僅要關注學生運動后的即刻變化,還要注意記錄學生體育課后,比如經過課間休息下節課上課之前的心率情況,這時候的數據可以反應學生的恢復情況,對于了解學生的心血管機能可能更加重要。第三,要教會中低年級的孩子測量脈搏的正確方法,要告訴高年級的孩子使用測量脈搏控制運動負荷尤其是強度的道理。
(北京市東城區和平里一小 宋占軍)
運動技能的學習和掌握是以單元為單位來進行安排,單元內每個課次所安排的教學內容在體現目標差異性的基礎上有所區別。同理,一個單元內運動負荷的安排也應該隨著學生技能學習的需要,進行相應地調整和組合。以籃球傳球教學的單元學習為例,前兩個課次以學習和掌握基本傳球技術為主,教師往往通過講解、示范、糾正錯誤動作等基本教法展開教學,負荷安排難免受到影響;后面的課次以鞏固和運用技術為主,教師多安排傳球練習、教學比賽等內容,這時的運動負荷自然會加大一些。總之,根據單元教學進度,整體調控運動負荷,運動負荷的安排接近或適當突破學生技能或者體能的最近發展區,就是比較合理和科學的。
(北京通州區運河小學 韓月倉)
“察言觀色”是從常態體育課的角度出發,通過觀察學生的言行舉止來判斷本課的運動負荷是否適宜的簡單而有效的一組方法。具體可以包括“看其色”“辨其聲”和“觀其行”等。
首先,看其色(臉)是指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通過觀察學生的臉色,來判斷運動量的大小。要領是“額頭微汗,臉微紅,負荷較小需調整;面色緋紅,汗下滴,運動負荷較適中;面色蒼白,汗不斷,較大負荷已顯現。”
其次,辨其聲是指學生練習完畢通過他們發出的不同聲音也可以判斷出運動負荷是否適宜。要領是:“嬉笑歡鬧,負荷較小;偶爾說笑,負荷正好;不再說話,負荷較大。”
再次,觀其行是指在體育課中我們經常看到練習后學生有的坐地不起、有的腳步踉蹌、有的唉聲嘆氣……要領如下:“連蹦帶跳,互相追鬧,負荷較小;偶有嬉鬧,還能追跑,符合適宜;步履蹣跚,疲憊不堪,負荷較大。”
提醒大家注意的是,教師在觀察的時候還要能夠準確判斷:學生是否在逞強,是否過于興奮,是否故意示弱等種種情況,避免做出誤判。因此,這就需要教師不斷積累經驗,不斷思考總結。(本人觀點詳見本刊署名文章)
(北京教育學院體育系 韓金明)
如何通過課程實施平衡處理運動負荷與技能學練這對矛盾體,我認為主導因素在正確把握體育“課程”。不同的課程實施內容、方式決定運動負荷的大小。一是體育項目自身屬性,開放性項目(籃球、足球)關注更多的外界因素,相對比閉合性項目(武術、體操)的課堂安排的活動更多,因而一般運動負荷會稍大。二是學生活動內容的合理安排,以運動能力為發展目標,在活動設計中把體能、技能、戰術、心理、智能融為一體,不以單純的、簡單的教法應用形式,既可以為體育技能形成助力,又能促進學生全面體能增強。三是課程實施采用的方法,在練習時間相同的前提下,重復練習會比間歇練習運動負荷強度大,間歇練習會比持續練習運動負荷強度大,不同的練習方法決定運動負荷大小的實際原因。四是在課程實施中,組織活動的安排要有所側重,盡可能以集體、小組合作方式進行學練組織,保證運動密度,避免調隊過多、大場地鋪張器材。特別是游戲組織,一定保證大部分學生在動,少數學生充當游戲中的人物。五是由于一堂體育課容納的量有限,在課程設計中安排大、小課,大課為兩節課疊加、小課為30分鐘微課,保證30分鐘有效鍛煉時間,才是脂肪動員的開始。當然,精講多練是體育教學負荷保證的關鍵要素。
(北京教育學院體育與藝術學院 韓兵)
由于學生的身體素質條件存在客觀差異,同一個體在不同時刻身體狀況也不是一成不變,所謂合理的運動負荷,應該是適應不同個體身體狀況的運動強度和密度的科學安排。因此,尊重差異、分層設計是保證體育課負荷安排科學性應該遵循的基本準則。準確地了解和把握學生的身體情況,“全程化學情分析”必不可少。
首先,課前的學情分析不能“對付”。作為教學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學情分析不僅包括學生群體的年齡特點與身心特征、技能儲備與體能基礎,還要針對整體和個體分析學生的身體素質狀況,負荷安排前做到心中有數。其次,課中的學情分析不能“馬虎”。要隨時通過觀察,了解學生對于運動負荷安排的生理和心理反應,必要時還要進行主動詢問和測量(脈搏);在加強全角度“掃描”的同時,關注課前確定的“重點對象”,及時發現“異常”,調整負荷安排,保證運動安全。第三,課后的學情分析不能“迷糊”。教師在體育課后要結合教學目標的達成度開展教學反思,要從學生實際獲得的角度分析負荷安排是否合理,并在此基礎上總結不同項目、不同學習階段的技能教學中負荷安排的規律。除此之外,還可以結合定期的體質測試等工作,了解教學對象的身體狀況和階段發展趨勢,作為制訂下一課時計劃、單元計劃以及學期、學年計劃的重要依據,防止負荷過大或者過小,從長遠出發為學生健康發展和技能掌握提供堅實保障。
G633.96
A
1005-2410(2017)11-0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