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嚴君,喬玉成
體育認知、體育情感、體育態度:當代大眾體育意識培養三部曲
牛嚴君,喬玉成
我國當前大眾體質水平日益降低,嚴重的健康危機引發人們對健康問題和體育鍛煉的種種思考:為什么體育作為一門從幼兒園階段直至大學期間均存在的課程,開設時間最長,卻普及率和及格率如此之低?2016年《“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頒布的意義為何?為了探討如何將體育活動生活化,如何養成體育意識,文章采用文獻資料法,對體育認知、體育情感、體育態度三個方面分別進行研究分析,討論體育認知、體育情感、體育態度分別對于大眾體育意識培養的作用。目前我國大眾對體育已經有了一定的認知及情感,但對于體育意識的升華——體育態度(即終身體育意識的養成),目前還比較缺乏。研究得出:當代大眾體育意識的培養應從體育認知、體育情感、體育態度三個層次依次進行。三者環環緊扣,循序漸進,缺一不可。
體育認知;體育情感;體育態度;體育意識;大眾健身;意識培養
2007年美國運動醫學會協會提出了“運動是良醫”這一理論概念,并將該理論視為一項解決全球性的健康促進行動用以解決公共衛生問題,目前已在全球許多的國家和地區得到應用和推廣。2012年6月在我國正式啟動。“運動是良醫”的目的就是以增加體力活動為手段,促進全民健身推廣、預防慢性疾病的形成。在倡導全民健康的時代背景下,體育意識如何養成已逐漸發展成為一個具有高度研究價值的領域。
體育意識是一個人對于體育有關知識以及體育活動活動的自覺認識以至于自覺自愿參與其中的思維活動,包括了“知”“情”“意”“行”四個部分,“知”的涵義就是大眾對體育的認知了解的過程;“情”代表了人們對于體育認知之后所產生的情感;所謂“意”,是人們對于體育活動參與的主觀意愿,也就是個體體育參與意識的養成;而“行”指的就是借助于意識的能動性而產生體育行為。體育意識養成問題的析出,是源于當代大眾體育意識還尚存一定的不足。在對健康與運動關系的反思中,人們認識到體育鍛煉作為一種增進健康的有效手段,能夠并且能有效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體育參與意識的強弱直接關系到人們體育活動的參與度,因此,加強體育意識培養顯得尤為重要。
在當高度發展的社會是一個媒體化的時代,在如今多媒介化的社會里,國民大眾對于事物的獲取更多的源于各種媒介終端,如手機,平板,以及各種廣播電視平臺。傳媒業已然成為了大眾獲取體育消息與社會交流的主體。國民大眾對于體育的認知,也更多的源于手機、電視或網絡等媒體的賽事轉播,體育新聞,以及各種廣告宣傳。
2.1 如何去理解體育認知
我們先了解一下有關概念。認知:“cognitive”或“cognition”,意思是“知道或具有某方面的知識”。我們現在口中所說的“認知”,原本是心理學中的一個專業術語,《美國百科全書》所解釋的是:“認知是生物個體從客體處獲得某些思想或理解認識的心理過程,也是個體從外界獲取世界知識的一個過程。”[1]
由此我們可以總結出,體育認知是人們通過認識體育、了解體育、或者是參與體育活動之后所獲取和產生心理活動的過程。人們去認識體育,了解體育,認識到體育活動對于自身的重要性,不論是心理方面,還是生理健康方面的重要性。這便是對體育的認知。
2.2 體育認知與體育意識培養的關系
國民大眾對于體育類事物的認知無非是以下兩種情況情況:
一、認識了解尚未接觸的體育活動或事物(體育認知)→在接觸該類事物后后產生情感(體育情感)→喜歡→養成參與的習慣(體育態度)。
二、認識了解尚未接觸的體育活動或事物(體育認知)→在接觸該類事物后后產生情感(體育情感)→不喜歡→未養成參與的習慣(體育態度)→嘗試其他事物。
因此我們可以看出,人們參與體育活動的一大因素便是對體育的喜歡與否,而對于體育的喜愛與否,關鍵在于其對體育的認知。意識是人類這一生物體所擁有的特殊精神活動,其中包含了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以及情感、信仰和意志等多個方面。因而體育的認知過程也是多方面,也是具有層次性的,是由感性認識過渡上升到理性認識的一個過程。人們最初對于體育的了解,是通過視覺系統配合聽覺等感官系統,引發自身大腦的思維活動,并對與自己所中意的體育活動產生興趣。如;有的人喜歡動作飄逸美觀的花樣滑冰,有的喜歡荷爾蒙爆棚的散打與拳擊。在感性的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之后,才會慢慢深入認識體育活動,也逐漸對下一步體育情感的產生起到了良好的推動作用。對體育意識的認知層次有深淺之分,但唯有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體育認知才能更好的發揮其能動性,并通過體育行為的方式作用于參與者[2]。
2.3 如何去培養體育認知
那么如何來培養國民大眾的體育認知?我們要根據體育認知培養的需要來提供方法。國外有關認知培養的方式方法已有很多,并且針對體育認知培養和訓練的方式方法進行了大量的實驗研究。多項研究[3]表明,個體是在通過實際的練習操作中自然而然地去體會感知,豐富和獲得有關認知方面的知識的。特別是自身對于實際體驗的獲得。持這一類觀點的學者認為:認知體驗只有在具體實際的認知操作活動中才有可能獲得認知體驗,強調的是參與。而元認知體驗恰恰是認知培養的關鍵因素。因此,我們不難看出,體育認知的培養注重的是實際操作。
體育認知的途徑是多方面的,出于對體育的喜愛,多數人群會會以各種不同的方式,不同程度地進行參與體育運動,并獲得相關的體育體驗和及體育認知。在現代化技術的今天,移動終端、大眾傳媒以自身獨特的優勢和特點已經成為當前我國大學生獲得體育認知的主渠道。[4]在大數據時代的今天,各種消息推送、賽事直播隨時獲取,各項移動終端隨處可見,我們可以充分利用媒體這個絕佳的傳播媒介,去認識體育,了解體育。
情感作為人類獨有的意識特征的一部分,其與認知具有協調一致性,是一種較復雜而又穩定的生理評價和體驗。情感在形式上表現為喜、惡、同情、關愛、思念、迷戀等意識理念。在行為上有笑、哭、動等表現形態。情感作為由情緒的升華而形成的對一定事物而產生的穩定態度,對人的行為的影響是深層次的、持久的[5]。
3.1 什么是體育情感
體育情感包括情與感兩個方面:感是對有關體育事物信息的集中接受,是感悟、是理解;情是對體育的感情噴發、發泄,是在認知、理解、感悟的基礎上發生的意識共鳴。[6]。當人對于體育相關的事物有了深入的了解之后,便會愛不釋手,難以舍棄,于是便產生了體育情感。有關心理學的書籍中所提到的情感,解釋了情感作為人類所特有的心理現象之一,指的是個體同自身的社會性需要所相關的主觀體驗[7]。人類所具有的高級社會情感主要包括有: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體育情感,可以歸屬于美感之列,人們對于體育活動的參與,感知,而逐漸產生了內心情感體驗,產生了對于美感的追求。作為情感分類中美感的一的表現形式,體育情感,是由主體在客觀環境中參與體育活動產生的。
3.2 體育情感與體育意識培養的關系
體育運動心理學[8]的書籍中曾經提到,情感具有動機功能,是動機系統的一個組成部分,其能夠激勵人的活動、提高人的活動效率。就此看來,體育情感的培養,是以通過產生體育動機的途徑,從而激發大眾參與體育活動的意識。因此我們可以理解為,產生了體育情感,便會產生體育參與的動機,而體育動機,便是體育意識養成的“中心點”。
體育情感既可以成為自己參與體育活動的內驅力,也可以促使自己學習體育相關的理論知識。體育情感不僅影響著行為,同時也影響我們的身心健康。因此,我們要試著從多種途徑去培養自己的體育情感。體育情感的培養,取決于對體育的認知,當我們正確認識健康的的重要性,以及體育所能帶來的對健康的益處之后,我們自然而然的就產生了對體育的情感。 在學者伊扎德的理論中認為“情緒與情感處于人格結構的核心位置”[9],并且眾多有關現代情緒與情感的理論也揭示了情感在對個體的人格結構培養中的核心地位。因此可以表明,體育情感對于自身體育意識養成的重要性。
3.3 怎么去培養體育情感
體育情感的培養,重點在于自身的參與與體驗。體育活動的參與與體育情感的養成,兩者形成了一個良性的循環。獲得的體育情感越高,自身所產生的體育參與積極性就越高;而由體育積極性產生的體育參與度越高,自身所獲得的體育情感反饋越是更好。因此我們在體育情感的培養方面,首先要培養對身邊有關體育的事物的興趣,并積極參與其中,獲得初步的體驗;其次,要簡單的學習一些有關體育的理論知識,無論是通過各種書籍,或是媒介,了解體育本身對于健康、心理以及社會適應性的益處;然后,充分將情感與行為二者相結合。已達到體育情感培養的目的。
4.1 什么是體育態度
體育態度的養成即為個體形成了終身體育的觀念,把體育生活化。體育態度是個體對體育以及參與體育活動的認可,也是個體在長期的家庭、社會等外界環境影響下,從一定的體育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中所獲得的。體育態度對體育活動有明確的指向,體育態度一旦形成,就會直接影響到個體的體育參與行為并對其產生明確效果[10]。
現今的生活節奏不斷加快,工作生活壓力也逐漸增大,養成良好的健康衛生習慣,以及有效的疾病預防習慣,已經刻不容緩。養成良好的健康健身意識顯得尤為重要,不要等生病再去看醫生,不要等到肥胖之后再去考慮減肥。
4.2 體育態度與體育意識的關系
從體育情感的養成至產生體育行為之間,體育參與動機是關鍵。動機作為個體進行活動的內部動力,能夠推動一個人參與活動[8]。而運動動機正是推動人們去參與到體育活動中的內部動力。體動機根據自身需要的特點,可分為體育參與的直接動機與間接動機。直接動機是以直接的興趣為主,自身主觀有參與活動的意愿,并參與到體育活動中去。間接動機則是指自身參與體育活動是由于一定的客觀條件或需求。體育情感的培養,即是對體育直接動機的培養。
體育運動動機的產生有兩個充分且必要的條件。其中之一是個體對體育運動的的需求,即內驅動。另外一個是行為的目標,既外驅動。體育活動參與的外驅動包含諸多,主要有建成環境、鄰里交往關系、設施客觀條件等等。研究表明;安全,美觀,低污染的社區環境,以及能夠容易進入的娛樂和公共設施有助于增強中國城市中老年人的休閑性體力活動的參與度[11]。 另一方面,內驅動是指自身對體育的認識。在有關對體育類活動的傾向進行測量中,內隱鍛煉態度效果顯著[12],顯著的提高了對大學生體育鍛煉行為的參與有準確的解釋力。當驅動力大于制動力時,鍛煉欲望便會增強提高,鍛煉的欲望增高,鍛煉持續下去,反之,欲望消退,鍛煉終止[13]。
4.3 如何培養體育態度
一項有關高中生體育態度的研究[14]表明,對體育態度的培養與轉變的措施主要包括;積極的參與各項體育有關活動;提高體育活動在日常生活中各項活動中的地位;多接觸體育有關的書籍、期刊等理論相關的內容等。尤其是在體育態度的培養過程中,一定要避免消極態度的產生,防止出現懶于活動、羞愧自卑的態度。
體育態度的轉變的過程是由同化階段向內化階段的轉變。同化階段是指自身參與體育鍛煉的態度是出于自愿;體育態度的內化階段指的是參與者自身已經將對體育的認識納入了自身的價值體系,并且成為了自己態度體系的一部分[15]。體育態度的內化階段支配下所產生的體育行為是最為自覺和穩定的,因此也是最持久的。因此在培養體育態度,由同化階段轉向內化階段的過程中,借助外界環境,增強體育活動的趣味性,娛樂性等方面,合理降低體育活動的難度,減少參與者的挫敗感,也能起到良好的效果。
體育意識的培養最終目的還是使大眾養成良好的體育意識,提高體育活動的參與度,養成終身體育的習慣。個體的體育行為始終是在體育意識的指引下通過產生體育動機而形成的。與此同時,體育意識又能夠在體育行為過程中獲得更多體驗。二者互相交融,相互促進。由此可見,體育意識的培養對于體育行為的產生以及終身體育意識的養成的作用非常明顯。遵循體育認知、體育情感、體育態度三者循序漸進的養成結構去培養國民大眾的體育意識,對于構建在健康中國背景下的的健康健身理論體系有著重要的意義。
[1] 黃華新.符號學導論[M].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16.37-38.
[2] 張靖,司虎克.全國高校大學生體育意識與行為的研究--以上海高校學生為例[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9,32(5).
[3] 韋洪濤.學習心理學[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11.184.
[4] 李軍松.”負面體育報道”對大學生體育態度的影響--以天津市大學生群體為例[J].體育研究與教育,2016,34(4).
[5] 王芬著.心路歷程;與大學生朋友分享[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5.97.
[6] 顧坤明.生命與意識的起源[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4.101.
[7] 彭聃齡.普通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8] 毛志熊.體育運動心理學簡編[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11.18-19.
[9] 王有智.心理學基礎原理與應用第5版[M].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15.198.
[10] 殷恒嬋.體育心理學[M].北京:開明出版社,2012.71.
[11] Cerin E,Lee K Y,Barnett A,et al. Objectively-measured neighborhood environments and leisure-time physical activity in Chinese urban elders[J].Preventive Medicine, 2013,56(1):86-9.
[12] 王玉秀.大學生內隱體育態度對鍛煉行為的影響--基于TBP的研究.2015第十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二)[C].中國會議,2015.2061.
[13] 李強.中老年人群堅持體育鍛煉的動力機制研究--基于推拉理論的實證分析[J].體育研究與教育,2015,30(6).
[14] 武泉華.太原市高中生體育態度現狀的研究.山西師大教育碩士論文專刊[C].2004.(6).231-233.
[15] 劉一民,孫慶祝,孫月霞,等.我國大學生體育態度和體育行為的調查研究[J].中國體育科技,2001,37(1).
SportsCognition,SportsEmotionandSportsAttitude:TrilogyofContemporaryMassSportsConsciousnessCultivation
Niu Yanjun,Qiao Yucheng
In China, the current mass physical fitness levels is decreasing, and severe health crisis arise consideration on health issues and sport exercise: why as a course that covers fromfrom kindergarten up to university, sport coverage and passing rates are so low? Why promulgate 2016 "Healthy China 2030 Plan"? In order to explore how to make sport a life style and cultivate sport awareness, this paper uses literature method to study and analyze from the 3 aspects-- sports cognition, sports emotion and sports attitude, discusses their role in sport awareness cultivation. Currently sports in our country has already been emotionally recognized, but for sports consciousness of sublimation-attitude (that is, the habit of lifelong sports consciousness), is still scarce. Results show thatthe cultivation of sport awareness should start from the 3 steps successively, which are tightly related, progressive and indispensable.
sports cognition; sports emotion; sports attitude; sports awareness; public fitness; awareness cultivation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資助項目(項目編號:16BTY003)
牛嚴君(1990-),男,山東菏澤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大眾健身理論與實踐。
第二作者簡介:喬玉成(1960-),男,山西臨汾人,教授,碩士,研究方向:大眾健身理論與實踐。
山西師范大學體育學院,山西 臨汾 041000 Sport School of Shanxi Normal University, Linfen 041000 Shanxi, China.
G80-05
:A
:1005-0256(2017)09-008-3
10.19379/j.cnki.issn.1005-0256.2017.09.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