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力
(池州學院體育學院,安徽 池州 247000)
中國傳統文化問題是目前我國比較熱門的話題,尤其是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是我國各界人士爭論和研究的重要課題之一。不同學者與專家經過反復研究,不斷反思傳統文化內涵的精髓,提出自己的寶貴的意見和看法,也為傳統文化的進一步傳承與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征。
中國傳統文化經歷了時間的考驗和延續,是幾千年積累的文化財富。傳統文化有其鮮明、顯著的特點:歷史悠久、博大精深、世代相傳、民族特色等。重要的文化思想體現如儒家文化、道教文化、佛家文化,其中主要以儒家文化為核心。中國傳統文化思想體系豐富,首先具有強大的凝聚功能,將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社會與自然有機的聯系在一起,從而形成特定的文化關系;儒家文化思想的精髓與核心“經世致用” 以究天人之際為出發點,落腳點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大思想,在社會中凸顯真實的價值。這也是中華傳統文化又一鮮明的特點。
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內涵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思想:剛健有為、和與中、崇德利用、天人協調;注重人的內在修養及重家族、重血緣的家庭倫理本位的價值觀。總之,中國傳統文化在歷史發展的進程中,在華夏這片遼闊富饒的土地上,是以各個民族主體創造的、人人世代傳承的、至今影響深遠的文化;是人們生活的一部分,是人們言語、行動、思維中文化的體現。在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中,要善于繼承傳統中的精華,而不是盲目的繼承,同時還要注意繼承中的創新。
文化是一個彼此聯系的歷史社會現象。尤其對于中華民族這樣一個世界上罕見數千年歷史文化傳統相延不絕的民族而言,這一點更顯突出。所以,對武術歷史源頭的追尋,必然會追溯到中國遠古時代。
目前,社會上的武術學者和專家們對武術文化起源進行了深入的探討,也各自持有自己意見和建議,學說和觀點多樣。有認為武術文化起源于人類的生產生活,因而出現了“生產勞動說”,也有人認為武術文化是在人類綿延不斷戰爭中產生和不斷的發展,還有多種學說存在,如本能說、游戲說等等。各種學說的出現對武術文化起源作了很好的詮釋。武術文化的起源深遠、深厚的歷史背景推動了武術的不斷進步與發展。我國遠古祖先在生產勞動,逐漸積累了劈、砍、刺的技能及對抗外來侵襲的基本技能,人類早期的生活足跡,為武術文化形成作了鋪墊,原始社會低下的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當時制作的簡單工具,這正是武術技能形成的雛形,為其打下了一定的基礎。武術文化獨有的特性,使其呈現出獨特社會文化現象,是屬于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在濃郁的傳統文化熏陶下,有了民族特色,它的產生與中華民族文明是同步的。
武術是我國特有的具有民族特色的體育運動項目,在當今的體育運動項目中,武術的文化內涵深遠,不僅具有中國傳統文化的共性,又具有武術本身獨特的個性內涵[3],具有深刻的哲理性;在當今社會中,隨著武術運動的普及和日益發展,一方面武術運動不僅具有健身作用,還具有技擊性能;另一方面其內容豐富、形式活潑;武術運動不僅在國內得到很好的發展,也正在走向世界,被世界各國人民所喜愛。
2.2.1 崇尚武術的精神
中華民族是一個具有強悍、好勇性格特性的民族。早期因“古者禽獸多而人少”的生活背景下,出于保護自己的意識,人們不得不依靠自己的武力來對抗外來襲擊。古代多戰爭,戰事屢見不鮮,在激烈的對抗中,逐漸形成了善戰好勇的性格。在古代很長的時間里,習武習俗在民間廣為流傳,尚武的風氣逐漸形成。發展到近現代特別是馬良倡導“新武術”,號召國人“振興武術,強種強國”。孫中山更指出:“中古拳勇技擊,與西洋飛機大炮,有同等作用”,因此,由于此種思想的盛行,當時各種國術館及武術團體遍及全國各地。中華民族的典型特性之一便是“尚武”。“尚武精神”,不僅能夠激發國人的精神,還具有強大的凝聚力、號召力,感染力,這里也從側面反映出武術的深層次的文化內涵及其價值的體現。
2.2.2 推崇道德至上的文化特征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倫理道德是其重要的內涵和特征。道德在人類發展的各個角落都有深刻的體現,是歷來中華民族所推崇的精神榜樣,“禮儀之邦”特性就是其最好展現;在社會發展與前進中,道德自始至終是對人的重要評價內容之一,也是體現在武術文化中的典型特點。
武德[2]:就是從事武術活動的人在社會活動中所應遵循的道德規范和所應具備的道德品質,也是武術人追崇的高尚境界。傳統武術由于其特殊的傳授方式和武德要求,使得武術在其文化發展中注重個人的品質、道德修養的歷練及人生價值觀的追求,成為武術文化內涵的重要體現。
2.2.3 追求“天人合一”思想境界
“天人合一”是中國古代圣賢思想的高尚境界,也是習武者一直追求的最高境界。社會的發展要遵循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在武術運動中,習武者追求心平氣和、和諧統一、內外平衡,也要求武術運動順應社會,順應自然的變化規律。傳統武術最初的形成受到東方農耕文明的影響,又因其在歷史文化發展的漫長過程中,中國傳統的哲學思想的不斷的影響,“天人合一”思想顯著的文化特征,在這種背景下形成。
2.2.4 體現“兼容并包”的深刻思想
“兼容并包”是傳統武術的特征之一,在武術的套路中存在多種形式,有拳術類、器械類等,器械類又有刀棍劍槍等幾百種類別,這些套路顯然有自己的特點,但相互之間又存在多種差異。傳統武術能夠歷久彌新、派別林立、多種技法流派并存,其奧秘就在于武術文化所孕育的“兼容并包”的文化發展環境。武術文化能夠在國內得到好的普及直至走向世界,概因武術有著多種深厚的文化底蘊及武術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與各團體、各宗教及不同派別之間相互包融,它們互相融合,共同進步,并最終形成“兼容并包” 的發展結果。
武術器械最初的起源也是來源于人類社會早期生產、生活使用的工具。武術器械的雛形,包括原始社會人類使用的石頭、樹枝等簡單的工具。一個時期的生產力水平決定了這個時期人們使用工具的水平,每個時期都有特定的與之相對應的生產關系,隨著社會進步發展,使用工具也在逐漸改變,技術也在不斷革新,到后期隨著銅器、鐵器的出現,無疑為武術器械的出現和發展奠定了基礎。古代戰爭的頻繁,在綿延不斷的戰爭中,發展出現了精良抗敵制勝的兵器。古兵器的大發展,直接影響了武術器械的變化,為順應時代的發展潮流,武術器械也在不斷革新、發展。戰爭推動了人類社會發展與進步,克敵制勝的工具制造,使得各種新的兵器在戰爭中頻繁出現。
武術文化經歷歲月的考驗、沉淀,使得文化內涵深邃。武術器械作為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其歷史文化綿延不絕。早在冷兵器時代,不論是武術器械還是其它生產工具的發展都要看這個時代的生產力,生產力與當時的社會發展聯系緊密,是決定武術器械發展的先決條件。我國社會經歷了多種社會形態,從原始社會到封建社會,武術器械也相應的經歷了由石器時代到銅器時代及到鐵器時代的變革和發展,當然每一次的技術發展革新,都對武術器械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不論是外形、質地還是用途上都發生了相應的改變。武術器械的原形是古代人類生產、生活和抵御侵襲的用具,也是直接用于戰爭的武器。
武術器械的發展也是和社會的發展一樣,在幾千年的歷史發展中,經歷了多個時代的發展。石器時代,武術器械比較簡單,其材質就是最常見的石質材料,將其制成石刀、石斧等就形成最簡易的武術器械。到了銅器時代,武術器械材質主要是青銅材料制成的銅劍、銅匕首等;在鐵器時代,冶煉技術的進步與發展,使武術器械有了顯著改變,種類豐富多樣,器械的外形精致、美觀,如“十八般兵器”。到了鐵器時代,武術器械更是發展到了全新的階段。由此可見,每個時期的文化,生產力水平不同,武術器械打造水平也不相同,但是作為戰爭的主要器械之一,武術器械在每個時代都受到當時統治者的高度重視。
我國兵器出現的歷史較早,早在夏代時期社會隨著社會的發展與進步就出現了煉銅和鑄銅技術。尤其是鑄銅技術的出現,在兵器的制造方面發生很大的改變,也為銅兵器出現發展奠定基礎。以往的石制兵器被逐漸淘汰,制造出了殺傷更加強大的銅戈、銅矛、銅、銅鏃、等兵器。
商周時則以車兵和步兵為主,戰國時期制鐵技術出現并得一定的發展,因此,在當時古代的戰場就開始使用用鋼鐵打造的兵器;發展到漢朝,鋼鐵技術在這一時期技術有明顯的提升,得到很好的推廣,在鐵兵器的使用上比例越來越大;唐朝是我國歷史上發展的頂峰時期,無論各行各業發展都甚好,突出的政治、經濟、軍事等各方面,在兵器制造業上也有很好體現,因此,中國冷兵器在這時期的發展達到一個頂峰時期。我國四大發明中的火藥就在北宋時期出現了,并已經運用到戰場上,火藥的出現標志著中國冷兵器與火器進入并用階段。明朝刀術,尤其是以戚家刀,成就了刀術歷史上輝煌的一頁。清朝時期,組建軍隊,大練官兵,特別是到鴉片戰爭以后,開始使用西方的軍事器械,如西方的槍、炮被引進中國,投入到戰場上,這也標志著火器時代的到來,中國的冷兵器時代退出戰場,宣告結束,作為冷兵器時代的古代武器,逐漸 走向了今天的體育舞臺,成為武術器械的一種。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為中華民族世世代代所繼承發展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歷史悠久、內涵博大精深、傳統優良的文化。武術文化的發展是汲取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在其文化的背景熏染下不斷傳承與發展著,武術器械文化作為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在深厚的歷史文化背景熏陶的作用下,吸取精華,去其糟粕,光芒閃耀。
武術器械歷史文化較早,與中國傳統文化一樣,從遠古時代發展至今,經歷時代變遷和考驗,與中國文化的精神是一脈相承,也始終將文化的精髓向后人傳繼著。
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歷史深邃悠久,被中華民族及其祖先所創造并被世代傳承與發展著,是一部特有的文化史詩。其內涵深厚,與世界上其它民族不同,包羅萬象,博大精深。中華傳統文化聚集了文化的精髓,主要受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的影響,其主體文化包含了以儒家文化這個核心內容外,還包含有其他道家、佛教文化化形態等多元文化融合的實體系中華傳統文化。華夏文明五千的歷史,是中國優秀文化的統領,而流傳年代久遠,分布廣闊。
中國武術器械文化在其傳承與發展中,受中國古代儒家、道家、佛教、民間宗教等思想以及各種民俗、民間文化的不斷滲透和影響著,汲取精華中國文化精髓,在歷史文化的足跡里,也有其特有成分和要素,幾乎涵蓋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各種成分和要素,中國武術器械與中國傳統文化有相似之處,中國武術器械文化是中國文化史上的一顆璀璨的明珠。
如在中國古代青銅劍的打造及劍的表面的工藝處理鑲嵌、鎏金銀、化學藥劑處理等高超的技藝,制作出的劍外表色澤艷麗,紋飾清晰漂亮;這不僅僅是一種技術的體現,更重要是一個時期文化的展現,反映了一個時代的生產力水平和社會發展的狀況。另外古人喜佩劍,依據古人的劍可以判斷其身份地位。劍在古代經常被作為身份和地位的重要標志,特別是在唐朝時期的劍依據官品的不同,佩帶也不一樣,這與中國傳統文化倫理、道德相符合,是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是文化的象征。
武術文化經歷長時間的沉淀,深受中國傳統哲學、政治倫理、宗教禮儀、軍事思想、文學藝術、醫學理論等社會形態的深刻影響,形成獨具特色的文化體系。武術器械屬于中華武術的一部分,深受中華傳統文化影響,并汲取了其精華。
武術器械文化在人類生活的足跡下,在社會前進的步伐中,不斷進步發展,經歷了社會形態變更和技術革新,是一部綜合的發展史,與中國傳統文化歷史聯系緊密。中國傳統文化在武術器械發展的歷程中影響和滲透著,人們在欣賞武術動作的同時,在刀光劍影中去品味濃厚的民族傳統文化來進一步領略武術運動深層次的意義。
武術器械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二者緊密聯系,不可分割,其發展依賴于中國傳統文化,更是離不開傳統文化。中國傳統文化五千年的悠久文化史,孕育了華夏民族的智慧,呈現出一個民族特有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伴隨著中華文化走過幾千年風雨歷程的中華武術,有其特有的文化屬性,深受著中國傳統文化的浸染。武術走向世界、武術走向世界是歷史的發展的潮流,是趨勢,勢在必行,武術國際傳播的文化自信、自尊,積極應對西方體育文化的影響。武術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受中國傳統文化熏染,技術層面上追求出神入化的技術境界,在文化上,更注重武術蘊含的內涵及折射出來的能夠反映傳統文化精髓的底蘊,武術這一運動項目己經成為中國人健身、娛樂、修身、養性的一種重要的生活方式。2008年武術作為表演項目進入舞臺,其作為一種正式比賽項目進入奧運會也將指日可待——這是中國武術重要的轉折點。在武術器械文化的傳播過程中,使其更快更好的走向世界,讓世界人了解中國武術文化,進一步了解中國,這也是武術文化貢獻于中華文化在新的歷史時期里得以發揚廣大[1]。
武術文化源于中國,屬于世界文化,其深厚的中國傳統文化底蘊使其經久不衰,跟隨世界發展的大潮流,不斷發展傳承著,武術器械文化作為其中重要組成部分,凝結了傳統文化的精髓,在其歷史的長河中沉浸著、滲透著,形成特有的文化形態(武德)。在邁向世界的步伐中,閃耀著文化的底蘊,綻放溢彩。武術走向世界,武術器械文化在傳播世界的過程中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科學的繼承和發揚武術文化,也是對中國華夏傳統文化傳播世界最好的詮釋。
[1] 郭玉成.武術傳播的文化自覺:從走出傳統到發現傳統[J].中國體育科技,2007(1).
[2] 宿繼光.武術器械的改良對武術發展的影響[J].河北體育學院學報,2008,22(3) .
[3] 潘曉波,黃 強.“標準化”視覺下武術器械的邏輯起點與現實抉擇動的傳播[J].中華武術·研究,2012,1(3):62.
[4] 劉文武,金龍,朱娜娜.“武術文化”的剖析與評價[J].體育科學 ,2015,35(6):83-89.
[5]]趙玉華.中國傳統文化基本內涵探析[J].東岳論叢,2003,24(5).
[6] 司馬云杰.文化價值論[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2.
[7] 華博.中國世界武術[M],時事出版社,2007:20-23.
[8]于志鈞.中國傳統武術史[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2006.
[9]邱坯相.中國武術文化散論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2.
[10王崗.中國武術技術要義[M].太原: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230.
[11]曾凡鑫.儒家思想對武術文化的影響[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07(5).14-16
[12]宋海輝.從多元化視角審視中國傳統武術文化的發展[D].湖南;湖南師范大學,2009,5.
[13]祝凱.論中華武術國際傳播中的武術文化傳承[D].北京:北京體育大學,2010.5.
[14]http://baike.baidu.com/view/648449.htm.
[15]http://baike.baidu.com/item/中國傳統文化/6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