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
(吉林體育學院 吉林長春 130000)
我國農村中小學體育教學的改革優(yōu)化
王秀
(吉林體育學院 吉林長春 130000)
我國農村中小學體育事業(yè)的發(fā)展是我國體育事業(yè)日漸優(yōu)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全民健身運動如火如荼地大力開展,中小學特別是農村的中小學體育課程正逐漸被重視,通過分析農村中小學進行體育運動的缺陷,完善體育機制過程中凸顯出的問題,對農村中小學生體育教學的內容以及方式等進行改革優(yōu)化,使其逐漸跟上城市學生的步伐節(jié)奏,縮小城鎮(zhèn)農村的懸殊,統(tǒng)籌城鄉(xiāng)一體化繁榮發(fā)展。
農村中小學 體育教學 改革
教育是一個國家發(fā)展一切事業(yè)的基礎,健康是凌駕于教育之上的核心要素。城鎮(zhèn)教育固然可以為國家的發(fā)展提供力量,但農村教育也是一個國家的重要支柱。據調查:各大名牌高校中農村出身的學生占據份額相當可觀,很多國內企業(yè)的頂尖人士也出生于農村,并且在農村接受教育。因此,對農村教育應給予足夠大的重視,農村的體育教育事業(yè)更要作為教育事業(yè)的重中之重去實施。本文就近年來農村中小學生體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以及現狀進行分析總結,以找出適合農村中小學生發(fā)展的路線,對農村中小學生的體育教學做出一定的改革優(yōu)化。
體育的發(fā)展早在古代便引起許多思想家的重視。老子時期,“道”家的“自然養(yǎng)生體育”“天人合一”的觀念便凌駕于古人的思想之上,為人們追求健康的身體奠定了思想基礎。
我國在1950年頒布了《中小學體育暫行標準》(草案),其中把學校體育劃分成了3個重要方向:培養(yǎng)學生的健美體格、養(yǎng)成運動的習慣和團結友愛的品質。
1961年,國家教育部頒布并實施了建國以來的第二個《中小學體育教學大綱》,自此,“增強學生的體質”便成了舉國上下各學校開展體育教學的目標,引起了各學校的高度重視。
19世紀80年代,素質教育的出現成為了學校體育體制改革的核心,自此,農村的學校體育課程也得到了一定的發(fā)展,在知識化、信息化、產業(yè)化、健康化高速發(fā)展的新時代,在我國各高校中,農村學生所占據的數量不容小覷,但學生的總體體質狀況卻日漸下滑,許多優(yōu)秀學生在體育運動中猝死的事件也頻頻發(fā)生,如此令人發(fā)顫的狀況不由地引起人們的深思。據調查,我國中小學生的體質也尚不比從前,與日本中小學生的身高、體質相比我國中小學生的體質已由先前的超勝日本中小學生體質逐漸變?yōu)槁鋽∮谒麄儭?/p>
中小學生體育教師的思想觀念落后,不能全面了解上體育課的目的,很多體育老師誤認為上體育課就是給孩子們的放松課,只要學生安全,運動與不運動全憑學生的愛好,學生想運動就自由活動,學生不想運動就坐在一旁休息聊天。很少考慮要教授給學生適當的體育知識以及運動的重要性,不能做到讓學生養(yǎng)成終身進行體育運動的習慣。
農村中小學生的體育課程沒有一定的完整性,不能系統(tǒng)地教授學生完整的體育運動方法,導致學生不能正視體育課程,自然而然地將體育課作為一節(jié)單純的娛樂課程。無法將其作為一門正式學科去學習新穎的知識。
農村經濟發(fā)展相對于城鎮(zhèn)經濟落后,得到國家的幫助也有限,其體育設備不完善,很多經濟落后的地區(qū)沒有室內體育場館,遇到惡劣天氣時限制了學生的運動,室外運動場地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沒有塑膠跑道的地區(qū)很大一部分打消了學生的積極性,使得學生對運動產生抵觸情緒,不喜歡跑步,撒謊逃課的情況時有發(fā)生。更有很多中小學沒有專業(yè)的體育教師,體育教學過程經常由其他任課老師代課,教授給學生的知識自然不全面完整,甚至有教授錯誤動作的出現,導致學生學習錯誤動作。
農村中小學的學生家長總體文化水平相對較低,接受的教育相對較少,工作時間較多,進行運動的時間相對過少,大部分農村家長自身也很少去運動,對于中小學生來說,他們的判斷力和意志力還未完全成熟,所學習的知識很多是來源于對家長的模仿,家長不重視運動,孩子自然也意識不到運動的重要性和興趣。另外,很多家長對體育課程的認識不全面,家長往往希望自己的孩子多留時間去學習,減少體育課程甚至是課外活動的時間,將精力用在學習上,這種偏見使學生不能做到全面發(fā)展,在很大程度上也限制了農村中小學體育教學的進程。
由于經費問題,很多中小學的場地設施不健全,達不到基本的運動條件,許多中小學沒有室內體育館,導致惡劣天氣時無法進行體育活動,受天氣影響極大,學校沒有塑膠跑道的情況也屢見不鮮,以至于學生對沙土操場產生抵觸情緒,課間集體跑操時塵土飛揚,嚴重影響學生的身體健康。基本的體育運動的器材,像籃球架、足球場、網球場、排球、網球拍、乒乓球拍等運動器械沒有足夠的數量,學生即使有一定的積極性也因場地器材的限制無法進行學習,嚴重打擊學生的積極性。導致農村中小學生比城市中小學生失去更多學習的機會,學生的天賦愛好無法被挖掘,限制中小學生發(fā)展的可能性。
禁錮的思想往往是阻礙人發(fā)展的一塊絆腳石,改變農村中小學生的教學模式,首先應該破除體育教師以往陳舊的觀念,將體育課程認真對待,按照一定的教學任務教學內容,對學生進行系統(tǒng)的教授,并且注意區(qū)分體育課與其他文化課的授課形式,多采用娛樂、游戲的形式,讓學生在游戲中學習體育知識,并發(fā)掘學生自身的潛力,發(fā)現自身的愛好,從而養(yǎng)成終身體育的習慣。
針對農村中小學的實際情況,為其編制一套完整的授課方案,使其系統(tǒng)地學習體育學科的知識,轉變學生對傳統(tǒng)體育課即休息課的觀念,正確理解體育課的教學理念,使學生從小學習各項體育運動,廣泛接觸,廣泛練習,從而在不斷提高自身身體素質的同時發(fā)掘自身的特長與愛好,突破自身的局限。
國家應注意調整城鄉(xiāng)之間的差距,適度加強對農村中小學校的投資,關鍵時刻給予一定的物質支撐,建設符合學生們運動的體育場館,為方便學生們在惡劣天氣進行體育運動提供一定的物質保障。同時應注意,學校應該有目標有計劃地定期安排農村中小學的教師進行師資力量的培訓,保證其受到優(yōu)化的教育,提高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
政府應多方面出臺各種政治政策,下發(fā)有關方面的文件,引起地方學校的重視,定期開展體育活動,保證活動的多樣性與靈活性,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帶動學生走出教室,走向操場,參與到體育活動中,養(yǎng)成良好的自我約束的體育運動習慣。
加強學校與家長之間的溝通交流,形成學校與家庭共同培養(yǎng)的模式,首先使家長意識到體育運動對中小學生健康成長的重要性,引起家長的重視,使學生在學校有老師的指導教育,回到家愿意同父母出門運動,學校與家庭結合,形成學校教育與家長引領相結合的教育模式,從而引導學生養(yǎng)成獨立學習的習慣。既能引導學生養(yǎng)成終身體育的習慣,又能增進孩子與家長、學生與老師之間的感情交流,提高幸福指數。
體育教學是我國教育體系的一大重點,農村學生雖落后于城鎮(zhèn),但實現國家全面發(fā)展,縮小城鄉(xiāng)差距,農村學校更應該受到政府的重視,提供思想上的教育指引,農村中小學生體育教學的發(fā)展迫切需要國家給予一定的資金、師資力量的支持。加強農村體育教學,是縮小城鄉(xiāng)體育差距的重中之重。使農村中小學體育教學從根本上優(yōu)化,歸根結底還要求國家、學校、家庭三者的協(xié)同配合,共同協(xié)調農村學校的體育,引起國家對農村學校的重視,對農村學生進行深度教育,讓農村學生城鎮(zhèn)化,從而達到共同富裕,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幸福。
[1]楊樺,霍紅,王廣虎,等.新時期體育院校改革的重新定位[J].體育科學,2003(3):11-17.
[2]王則珊.學校體育課程改革的一個新思路[J].體育與科學,2003(5):17-21.
[3]夏峰.堅持面向全體學生正確方向重點抓好農村學校體育工作[J].中國學校體育,1996(6):3.
[4]王登峰.強健體魄健全人格:學校體育改革總體思路與路徑[J].中國德育,2014(4):17-22.
[5]潘凌云,王健,樊蓮香.現階段我國學校體育政策執(zhí)行研究的思考:問題與對策[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15,30(1):18-22.
G807.02
A
2095-2813(2017)08(c)-0114-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7.24.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