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 佳
全民健身視域下我國傳統武術的多元發展研究
郝 佳
全民健身的不斷發展與舉措的實施,對我國傳統武術的傳承與發展產生了多元化的導向作用。文章采用文獻資料法等研究方法,認為在當前國家大力提倡發展全民健身視域下,我國傳統武術的健身化、醫療化與娛樂化,作為武術在現代社會發展的重要路徑,被充分開發和運用,在支持和滿足群眾多樣性需求的基礎上,有效地推動了以武術為代表的我國傳統體育文化項目的發展。
全民健身;傳統武術;武術文化;多元化發展
在當前全民健身事業不斷發展的時代背景下,人們對健康、養生與娛樂有著更加多元化的追求,尤其是我國的傳統武術與現代體育項目正在被高度重視和高頻運用,全民健身的有力開展為我國傳統武術創設了更具有適應性、實用性的路徑,既推動著傳統體育項目的創新,同時也實現了我國特有的全民健身的民族特色化。
1.1 健身項目化發展形式
在當前全民健身發展進程中,傳統武術被政府、社會組織與興趣愛好者等創造性的支持和推動下,以百花齊放的趨勢實現了強力發展。[1]對于廣大群眾而言,實踐中以兩種方式健身運用,其中使用最多的方式是武術基本功訓練健身。由于武術以社會文化、影視劇影響與教育的宣傳等方式,尤其那些文學作品經典的武俠人物,既培育武俠情節,也引起了大家對武術的興趣。在難以成為理想“俠客”的情況下,向武術愛好者、各種武術門派的繼承人等,學習一些基本的技能用于鍛煉身體,是大家所喜歡且滿足個人想象的最佳方式,于是,力量型、速度型、柔韌型等武術基本功,被群眾廣為學習和日常運用,起到了良好的健身與文化交流作用。相對系統的方式是武術套路練習健身。 無論是各個學段的體育教育,還是一些民間機構的興趣教學,武術套路的學習和練習是遍地開花。例如:少林長拳、太極拳等,讓群眾在特定的程序練習中,使自己的各個肢體部位都得到了全面地訓練。相比較而言,那些經常習武的群眾身體基本素質,一般高于其他非習武者。
1.2 休閑娛樂化發展形式
隨著全民健身的大力開展,我國傳統武術以更高的文化內涵去探索新的發展高度,很多的武術項目被列為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被挖掘、整理、提煉與創新。[5]在與各種地方特色的傳統文化結合基礎上,成為了當地居民所喜聞樂見的休閑娛樂方式。結合各地傳統武術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的表現,往往在地方傳統節慶活動、地方重大文化活動,以及群眾日常的娛樂活動中發揮著特色性的節目或載體作用。例如:農村紅白喜事中的武術表演、鄉鎮或縣城商鋪開業時的表演,以及社區中居民自娛自樂的交流活動等。
2.1 專業競技化路徑
在全民健身的支持下,向著專業競技化發展是傳統武術成熟發展的主要模式之一,目前國際、國內現有的競技形式有兩種:第一種是官方現代競技模式,也就是奧運會、亞運會、全運會、省運會,以及相關項目的錦標賽的比賽項目的競技發展模式。其中,發揮作用最大的就是全國武術錦標賽、全國傳統武術比賽等。目前,中國傳統武術被選作為綜合性競技賽事項目的較少,需要加強傳統武術的發揚與教育工作,使其從傳統走向現代、從地方走向世界。第二種是民間競技模式,也就是指在民間社團或門派內部的競技實施。一般是在各種商家的贊助下,有某中立機構作為主辦或承辦方,去組織各地相關門派習武者參與。既有單項目的比賽,如散打比賽;也有綜合性的比賽,一般某個地方為主,例如:一些城市所開展的武術比賽等。
2.2 表演藝術化路徑
在體育與藝術不斷結合的發展趨勢下,傳統武術的某些項目被創造性地融入了更多藝術化元素。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服裝表演藝術化。其最大的亮點之一就是其巧妙地、有機地吸收了傳統戲曲中的服裝設計理念及其造型,然后又結合現代體育服裝的特點,以現代化的服裝面料、制作技藝去制作相關的服裝,既保留了傳統服裝藝術的特點,也實現了武術基本的運動功能。從表演藝術的層面,傳統武術的服裝以色彩選擇和搭配、圖案設計、門派標識設計與傳統文化理念的融入為突出特征,例如少林拳服裝中的“佛”圖案等。二是表現形式表演藝術化。在運動實踐或表演活動中,把原本單純地武術融入了情感,使表演者、觀眾之間有了角色的分配,運動項目和技能成為了一種內涵豐富的肢體語言,傳達著某種精神、文化與教育意義,使彼此之間以更大的信任和贊賞,去實施相互積極地影響,例如表演者運用自己的健康形象,去帶動其他人也開展此類項目的學習和日常訓練活動等。三是技能要素表演藝術化。傳統武術的現代化把其中原有的殺氣、煞氣與暴力元素剔除了,以力量美、速度美、造型美、姿態美與變化美為外在特點,無論習武者、觀賞者都會從中接受到一種藝術的精神享受,起到了修身、修心與提神的功能。例如太極拳練習者在一襲白衣、黑衣或紅衣的映襯下,既有整齊劃一的陣勢之美,也有著較高的表演觀賞價值。
2.3 非遺保護與創新路徑
按照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標準,遵照國際、國內與省級的基本要求,在對各種武術項目科學整理的基礎上,使其具有自己特有的知識和技能系統,去實施規范、持續與完備的保護措施,為其民間傳承、學校教育系統傳承與協會傳承等方式,創設政策支持環境、系統化教育環境與和諧的社會活動環境。一方面,挖掘傳統武術的文化內涵。其工作注重其起源、原創民族的風俗和文化、原創地域特征、不同歷史時期的發展表現,尤其注重其功能性、教育性、美德性文化內涵的挖掘,使其具有積淀傳承性的珍貴意義。其中,對傳統武術技能的文字表述、繪圖與傳承人技能示范的視頻制作等,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另一方面,提升傳統武術的文化服務功能。以地方特色文化、民俗文化、體育文化、傳統美德與傳統藝術的結晶形式,為教育、引導與熏陶群眾做出底蘊性的文化貢獻,使傳統武術作為地方群眾的基本素養之一,在言傳身教、耳濡目染中習得與踐行。
在全民健身的大力支持下,我國傳統武術的多元發展,不是對立的命題。前者為后者的發展提供了指導思想,后者為前者的確立與發展做出了實踐探索。尤其在現代體育、現代表演藝術的啟發下,傳統武術有著更多的發展可能性,使其以文化性為主導線索,以武術運動為基本載體,繼續探索與發揚著我國傳統的優良的民族精神與武學傳統。
[1] 陸小黑,王崗,張長念.中國武術:塑造當代中國“國家形象”的文化選擇[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13,32(1):129-132.
[2] 於世海,陸小黑.從文化哲學的視角反思當代中國武術的發展問題[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1,37(11):41-44.
[3] 郭興雨,馬多玲.以養生視域論傳統武術的傳承與發展[J].搏擊(武術科學),2015,12(1):21-24.
[4] 趙富斌.傳統武術保護的困境及路徑研究[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16,24(4):104-105.
Research on Multi - developmen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Wushu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ional Fitness
Hao Jia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fitness and implementation of initiatives has been a guiding role on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artial arts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diversification. In the view of literature review, it is pointed out that the traditional martial arts of our country have been fully developed and applied as the important path of martial arts development in the modern society, under the current state's vigorous promo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fitness. On the basic of supporting and meeting the diverse needs of the masses,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sports culture represented by Wushu effectively.
fitness; traditional martial arts; martial arts culture; diversification
郝佳(1983-),男,江蘇沛縣人,講師,本科,研究方向:體育教學與跆拳道。
江蘇商貿職業學院,江蘇 南通 226011 Jiangsu Vocational College of Business,Nantong 226011, Jiangsu, China.
G852
A
1005-0256(2017)01-0115-2
10.19379/j.cnki.issn.1005-0256.2017.01.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