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嬡圓
(上海體育學院 體育休閑與藝術學院,上海 200438)
沖突與融合
——現代體育的國際化傳播
甄嬡圓
(上海體育學院 體育休閑與藝術學院,上海 200438)
采用歷史分析法、文獻資料法和邏輯分析法,以跨文化傳播中的沖突與融合為視角,對現代體育的起源及國際化傳播的主要階段及特點進行了梳理和分析。研究認為:現代體育的國際化傳播是不同性別、種族、階級、國家等各種利益集團權利相互制衡的過程,這一過程受到了全球化發展中政治、經濟、文化等多種因素全球流動的綜合影響,從18世紀現代體育從英國誕生到現在經歷了五個主要的階段,不同階段傳統與現代、文化侵略與文化抵抗、外來文化與本土文化的沖突和融合始終貫穿,具有長期性、動態性、多維性的特點。當前,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和非西方的崛起,全球體育系統已經逐步從西方主導向西方和非西方多元共享方向發展,作為正在快速崛起的大國,當前中國應該把握這一機遇,努力提升我國民族體育文化在全球體育系統中的影響力。
現代體育;發展階段;國際傳播;英國體育;沖突;融合
伴隨著全球化的進程,現代體育已經發展成為一種超越時空限制的全球文化現象,滲透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對大眾的生活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對于今天我們所看到、聽到、感受到抑或參與其中的體育現象,在體育歷史的長河中它到底發展到哪個階段了,是怎樣發展而來的,有什么特點,未來會發展成什么樣,都是這個時代學術研究的宏大課題,需要專家學者去深入研究。本文僅從跨文化傳播中沖突與融合的視角對當前現代體育的國際化傳播的主要階段及特點進行分析,以期能夠為全面認識這些問題盡綿薄之力,并希望能為我國制定體育發展戰略提供一些參考。
現代體育的國際化傳播是現代體育伴隨著全球化的發展從西方向全球傳播與變異的過程。本文對現代體育國際化傳播的階段以不同時期不同主體對現代體育的影響力和控制權的變化為主線來劃分,以全球化發展過程為背景,主要參考了美國學者Roland Robertson關于全球化,英國學者艾利亞斯(Elias)、鄧寧(Dunning)、Joseph Maguire關于文明的進程、體育運動化(sportization) 以及全球體育運動化(global sportization)的研究。Roland Robertson是從社會學文化的視角來理解和關注全球化問題的代表性學者之一。他將全球化的基本歷程從15世紀初葉到20世紀90年代分別劃分為萌芽階段(15世紀早期到18世紀中期)、起始階段(18世紀中期到1870年代)、起飛階段(1870年代-1920年代)、爭霸階段(1920年代-1960年代)和不確定階段(1960年代以來)[1]。Joseph Maguire將全球體育運動化(即英式傳統休閑活動向現代體育的轉型以及現代體育從英國向全球范圍的傳播)的過程劃分為現代體育的萌芽階段(18 世紀)、定型階段(19世紀)、英國體育向歐洲的傳播階段(1870年代-1920年代)、美國主導下的全球傳播階段(1920年代-1960年代) 以及不確定階段(1960年代以來)[2]。本研究在參考的基礎上結合其他學者的最新研究,將現代體育國際化傳播的主要階段劃分為現代體育的誕生(18世紀中期-1970年代),英國體育向歐洲大陸的傳播(1870年代-1920年代),英國體育在美國的轉化和美國體育意識形態和實踐的全球化(1920年代-1960年代),以歐、美為中心,但非西方國家正在崛起(1960年代-20世紀末期)以及多元共享的全球體育系統的形成(21世紀以來)五個階段。
2.1 第一個階段:現代體育在英國的誕生
現代體育國際化傳播的第一個階段是英國傳統體育休閑活動向現代體育的轉型,主要發生在18世紀中期到19世紀70年代。這一階段,英國首先對許多傳統的戶外競技運動和游戲進行了規則化的改造,使傳統體育活動逐步擺脫了血腥性、野蠻性、軍事性和對宗教的依附,演變成為一種符合工業社會需要的規范的、理性的、獨立的大眾休閑方式和教育手段,完成了體育從傳統向現代轉型的質變,推進了世界體育現代化的進程[3]。這種轉型,“經歷了兩次浪潮,一次是在18世紀,主要是板球、獵狐、騎馬和拳擊的規范化,另一次是在19世紀,是足球、橄欖球、網球和專業運動員開始具備現代的形式”[4]。今天我們所熟悉的大多數現代體育項目如田徑、足球、網球、乒乓球、高爾夫、射箭、板球、拳擊等,各種規則、組織化運作的模式、職業賽事等基本上都是這些時期最初在英國產生的。
15~17世紀,經過文藝復興運動、啟蒙運動和宗教改革的沖擊,身心二元論的身體運動觀念逐漸被靈肉合一的觀念所取代,歐洲體育活動開始得到社會各個階層的重視,并以不同的形式開展。然而這時期的體育活動與宗教、傳統節日慶典、職業、階級等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整體上呈現出盲目性、隨意性和散亂性的特征,這種情況下,歐洲體育需要一次徹底的整合而走上規范有序的道路。隨著英國工業革命的推進,舊的社會結構被顛覆,工業化生產使固定時間和地點進行的工作過程程序化,休閑時間與工作時間成為完全分開的部分,體育成為人們在工作時間以外進行放松心情、鍛煉身體、與勞動過程完全分離的獨立休閑方式。然而這時期人們所選擇的體育休閑方式仍然是一些傳統的斗雞、斗牛、街頭足球、摔跤等活動,這些活動不僅有一定的危險性,對環境造成不良影響,甚至引發公共安全問題,如賭博之風盛行、暴力沖突時有發生。面對工業革命帶來的新的社會變革,這些血腥、野蠻、無序的活動已經不適合當時的城市發展,有著強烈的法制和規則意識的英國人首先通過法制化、組織化和規則化對傳統體育活動進行規范化改造。一方面政府通過立法禁止血腥野蠻娛樂活動、倡導健康文明的娛樂方式,血腥的斗獸運動便逐漸淡出了歷史舞臺,而街頭格斗、足球等傳統體育活動開始進入指定的場所;另一方面大量的體育俱樂部和體育協會成立,通過組織化和制度化實現體育的規范化。早在16世紀,英國就已經開始陸續成立一些俱樂部,并開始演變為職業運動協會,如市民體育發展之初成立的擊劍協會、弓箭手協會等,體育活動逐步走上組織化的道路。到了17、18世紀,大量的運動俱樂部紛紛創立,如1688年,世界上第一個板球俱樂部在英國的一個郡產生;1720年,北愛爾蘭人科爾克·哈爾布爾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帆船運動俱樂部;1725年英格蘭人古北蘭克·福雷克和諾維爾創辦了另一個帆船運動競賽俱樂部;1742年世界上第一個花樣滑冰俱樂部——愛丁堡滑冰俱樂部成立。進入19世紀,大量的體育協會成立,這些俱樂部和協會承擔起為項目制定規則、組織競賽、規范項目發展的任務。到19世紀末期,英國大部分的傳統體育如足球、橄欖球、曲棍球、劃船、游泳、拳擊、網球、田徑、高爾夫、板球、射箭、馬術等都已經有了統一的規則,并有了規律性的競賽,出現了早期的職業體育,并形成了以專門體育組織——體育俱樂部和體育協會為主的組織化管理模式,傳統體育逐漸向規范有序方向發展。規范化的體育更易在大范圍進行傳播,進而也為下一個階段向歐洲及世界的傳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2 第二個階段:英國體育向歐洲大陸的傳播
第二個階段正處于全球化的“起飛階段”,發生在1870年左右到1920年代早期,主要是英國體育向歐洲大陸的傳播,這種傳播與強烈的民族主義以及加速的全球化過程息息相關。在這個階段,出現了強烈的民族情緒,民族國家出現,傳統不斷革新,人們的生活習性成為國家身份認同和不同民族團體競爭的媒介,體育開始成為人們展示民族主義的一種方式。到19世紀中期以后,伴隨著英帝國的擴張,一方面英國的士兵、政治家、企業家和移民將他們的娛樂消遣活動帶到了國外,并試圖通過在殖民地推廣他們的體育活動來達到建立文化認同, 展示文化優越感的目的;另一方面,殖民地人民通過抵制或者推廣屬于自己國家的體育運動來表達他們強烈的民族主義情結,不同群體之間地位的競爭成為歐洲和非歐洲國家以及歐洲國家內部不同體育項目流行度存在差異的一個關鍵因素[5-6]。這個階段大量的國際體育組織成立,全球性體育賽事如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會復興,很多體育項目的世界錦標賽也開始舉辦、規范體育活動的規則被廣泛接受。到20世紀20年代,網球、足球和橄欖球已經建立了自己的國際化組織,英式足球運動迅速在歐洲許多城市的年輕人中流行開來,如漢堡、柏林、勒阿弗爾、巴黎和熱那亞,當然后面還傳到了南美州和亞洲的很多地區[7],并最終發展成為今天全世界參與人數最多傳播范圍最廣的體育項目。
這個階段現代體育的傳播遇到了來自傳統觀念和一些本土體育文化的沖突。首先,英國的競技體育作為一個有爭議的話題,在不同的人群中引起了爭議,并不是每個人都相信體育傳播者的行為。醫生警告運動員過度疲勞會有損健康,教師擔心運動中粗魯的動作和正面的沖撞會導致學生的獸性,牧師反對體育因為禮拜天的比賽阻止了人們去教堂禮拜。許多運動被認為是無用的和浪費時間的,當時人們認為應該把精力放到更加能夠富有成效的一些活動中,如學習和工作[8]。其次,盡管許多男孩子和男人參與體育活動被大眾所認可,但是女孩和女人被認為是“柔弱的”,是不能參與強體力活動的。當時強調女性要以家庭為中心以及注重美麗健康的道德標準,為禁止女性參與體育運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理由。在第一次大戰以前,很少有女性能夠參與體育運動,尤其是在一些被認為“男性化”的體育游戲和鍛煉上。再次,在傳播過程中,德國體操、瑞典體操以及一些本土身體文化和古老的民間游戲也對英國現代體育進行了抵抗。如在德國,體操是主要的身體運動形式,當19世紀80年代以競技體育為主要內容的現代體育出現在德國時,在德國體操聯合會中就展開了激烈的爭論。當時德國體操聯合會主席Ferdinand Goetz就斥責現代體育過分強調競爭和輸贏,他認為現代體育對競爭和獎勵的過分追求已經毀壞了學校、教師和青少年,破壞了生活的道德及倫理,與德國的傳統格格不入[9]。德國體操的愛好者有著特殊的世界觀、鍛煉方法與原則,他們并不關心單一的運動紀錄,而是注重對年輕人的全面培養,尤其是關注男性青年的愛國目標和軍事教育。因此,他們抵制英國的這種體育形式,德國體操聯合會沒有加入歐洲體操聯盟(成立于1881年),在1936年之前,也沒有派體操運動員參加奧運會。在20世紀初,在丹麥,瑞典的體操是最重要的一種身體文化,丹麥體操聯合會到現在仍然沒有迎合現代競技體育的規則。另外,法國也是堅持維護體操的大本營,法國體操群體和德國的體操也在向其他國家傳播,并在傳播中逐漸經歷了本土化的過程。如傳到法國、比利時和意大利后,它與一些本土的運動進行了合并,并根據當地的情況和需要進行了改造,索科爾(Sokol)運動就是很好的例子。該運動在1862年布拉格被發現,后迅速傳播到其他斯拉夫國家和群體中,該運動就是以德國的體操為藍本的身體活動形式[10]。
然而,盡管這個階段的傳播并非很順利,但這種從英國起源的以男性競技性身體文化為主導的戶外競技運動最終還是在全球影響了人們的身體活動習性,并逐漸成為世界體育發展的主流。
2.3 第三個階段:英國體育在美國的轉化以及美國體育意識形態和實踐的全球化
第三個階段從1920年代到1960年代,主要是英國體育在美國的轉化以及美國體育意識形態和實踐的全球化。盡管現代體育是在英國產生向英國以外傳播,但它的全面發展卻是在北美尤其是美國。隨著第一、二次世界大戰和西方與蘇聯的冷戰的爆發,英國對全球的影響逐漸減弱,而美國逐漸在全球經濟、文化、政治等領域中占據優勢,這種優勢也體現在美國的體育方面。在這個階段,美國的體育人員、體育形式、體育意識形態等漸漸取代了英國同類的東西,英國對現代體育的影響在相應地下降,美國成為全球體育的核心,歐洲很多地區開始復制美國在體育教育、體育產業、競技體育和奧林匹克運動中獲得成功的方式[11]。從1920年代到1930年代,受到美國的影響,籃球、棒球、冰球、排球逐漸占據了歐洲、南美和亞洲環太平洋地區的中心。到這個階段,以英國/歐洲-美國為中心的西方控制了競賽領域、體育組織以及與體育有關的意識形態,大部分西方和非西方的人們都接受了西方的體育文化。
這個階段,正處于全球化的“爭霸階段”,世界霸權斗爭不斷,這種斗爭在西方、非西方以及西方內部的體育領域中都有所體現。首先,在歐洲的許多國家工人體育運動興起,這些運動希望以一種更加民主化的方式管理體育活動,這也是對資產階級控制體育的挑戰[12]。其次,隨著女權運動的興起,女性逐漸參與到一些集體性和對抗性項目中, 如籃球、壘球、劃船、田徑等運動,也開始舉辦她們自己的國際型體育競賽,如在1922 年法國舉行了以田徑賽為主的第1 屆“婦女奧運會”。也出現了國際女性體育組織,如1921 年成立的國際婦女運動聯合會,該組織向廣大女性敞開大門, 多次組織國際婦女體育比賽, 為女性獲得平等參與體育運動的權利提供了平臺, 奠定了基礎[13]。國際奧委會在1924年也開始同意女子參加奧運會。越來越多的女性開始參與到體育運動中來,這是對現代體育中傳統的男性霸權地位的挑戰。另外,雖然整體來看,這個階段是美國體育的全球化傳播,美國體育文化居于主流,但很多非西方國家和西方國家的人民仍然抵制和重構了美國的一些體育項目,并開始維持和促進他們本土體育活動向世界范圍傳播。如盡管美國人試過不同的方式,但美國的足球和棒球并沒有受到歐洲人的喜歡,在歐洲最終也沒能使其代替英式足球,而且棒球也未被列入奧林匹克運動會中。又如特羅布里恩板球(Trobriand cricket)[14]、日本棒球[15]、巴布亞新幾內亞(Papua New Guinea)體育的傳播[16]和20世紀早期芬蘭棒球(Finnish baseball)的發展[17],都突出了不同體育文化的相互交融。同時,西方國家也接受和重塑來自于其他國家的文化流動并進一步在西方國家傳播,這樣的例子有北歐體育、北美傳播然后又傳播到其他西方國家,起源于印度次大陸的馬球經由英國傳播到英聯邦國家等[18]。
盡管不同階級、性別、民族國家之間的沖突仍然存在,但這個階段美國對現代體育的影響力不斷增大,從長期來看這對現代體育文化沖突的減少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到了1960年代末期,以英國/歐洲-美國為中心的西方基本上控制了競賽領域、體育組織以及與體育有關的意識形態。
2.4 第四個階段:以歐、美為中心,但非西方國家正在崛起
到了第四個階段(1960年代到20世紀末期),雖然總體上來看,仍然是西方文化占據主流,然而隨著殖民體系的瓦解和第三世界的崛起,西方對全球體育的控制正在受到一系列的挑戰。在這個階段,西方霸權已經不能完全控制體育的全球流動,不同的傳統文化不僅抵制歐化和美化,也在尋找表達和發展他們自己的本土傳統文化的機會,西方和非西方開始出現體育文化相互融合現象。
首先,隨著全球化的發展,全球市場戰略加速了差異性,文化產業不斷尋找新的民族化的產品以吸引不同群體,體育的推廣者和體育企業家們也開始為了市場的需要嘗試著通過適應當地文化以擴大客戶量,這為一些本土體育項目和民間游戲的發展創造了環境。在這個階段,發展中國家和非西方國家不僅根據自己國家的文化對西方體育進行了改造,而且也開始向工業化國家輸出自己的本土體育。如日本相撲傳播到英國,中國向全世界輸出自己的武術,在歐洲也發現了巴西的卡潑衛勒舞,龍舟賽也開始出現在亞洲以外的地方。西方人也開始對非西方的一些傳統文化產生興趣,西方和非西方的傳統民間游戲又開始出現了緩慢的復蘇跡象,這些民間游戲作為民族或者國家身份識別的重要標志,仍然是歐洲人民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19]。如在后現代的瑞士,瑞士摔跤和waffenlauf(一種攜帶著武器和生存所需的折磨人的越野跑)如今已經成為瑞士重申特殊的傳統、風俗習慣和身份識別的重要部分。其次,這個階段包含一定程度的體育文化的交融,出現了體育文化多元化發展的趨勢。不僅出現了一些新的體育項目,如為滿足追求巔峰體驗愛好者的極限運動沖浪、滑翔翼、單板滑雪等,而且非西方國家和西方國家在各自發明的體育項目上的主導優勢正在被打破,如非洲、亞洲和南美洲正在一系列體育項目如羽毛球、板球、足球、乒乓球和田徑上打敗它們的早期殖民國家,尤其是英國,而非美籍球員也在美國的棒球和籃球的職業聯盟中占據優勢[20]。當然,也出現了一些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被非本民族的運動員獲得優勢的情況,如夏威夷人、蒙古人和東歐人在日本的相撲項目上的優異表現。隨著體育文化的交融,英國/歐洲和美國對全球體育的控制正在減弱,國際體育組織和奧林匹克運動已經開始緩慢脫離西方的控制。其次,雖然在第四個階段女性已經開始在國際體育舞臺上嶄露頭角,但女性參與體育并未得到法律的保障。到了這個階段,一系列立法開始保障婦女平等參與體育的權利,這極大地提高了女性參與國際體育的人數。如1972 年美國國會通過聯邦第9教育修正法案(Title IX)規定“禁止接受聯邦經費的教育機構歧視婦女”,此后,美國女性獲得了同男性一樣參與體育活動的權利,美國女性參與體育的人數有了大幅度增長。另外,在體育決策管理層方面,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為女性創造平等的機會,如法國的“馬佐法案”明確規定,各單項體育協會婦女會員在10 %以下的,在該協會的管理階層至少應有婦女的一個席位,女會員每增加10%, 管理層的婦女席位就應增加一個;丹麥于1983 年成立特別工作小組,致力于提高婦女在體育各方面的參與程度和影響力,在丹麥體操與青年協會中男女已經平分秋色。挪威體育總會在1987 年的決議案規定, 在選舉和任命執委會、理事會、專家總會和地區體育協會的代表時, 必須男女兼顧[21];非西方國家也在積極為女性爭取平等的體育權利。隨著1994年《布萊頓婦女與體育宣言》的公布,世界婦女體育已進入一個嶄新的時期[22]。
當然,仍然不能否認西方很強大的事實,也不能忽視由民族主義所導致的文化沖突的現象存在,但總體來看,這個階段,多元文化相互融合的現象逐漸增多。在這個階段末期,一個由不同利益群體權利相互制衡的全球體育系統正在成形。
2.5 第五個階段:多元共享的全球體育系統形成
到20世紀晚期,一個由多種因素相互依賴,不同利益集團權利相互制衡所組成的復雜的全球體育系統形成。在這個系統中,不同國家和地區可以根據政治、經濟和文化的差異以及在個人或者集體項目上的表現分為中心、次外圍、外圍集團。在中心集團,是西方的歐洲、北美(墨西哥除外)和早期的英聯邦國家,如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在次外圍是早期的社會主義國家和一些新興國家如韓國,外圍是許多伊斯蘭國家,大部分非洲國家和亞洲國家[23]。在這個全球體育系統中每一個國家(或利益集團)在國際體育上的成功都依賴于多種因素的綜合影響,這些因素包括可提供和可利用的人力資源、指導和訓練的方法、體育組織的效率、運動醫學和運動科學知識的掌握程度、在具體體育項目上的國際排名等[24]。另外,除了這些因素,還與一個國家的實力水平以及人力、科技、資本、媒體形象和意識形態的全球流動有關。
當前全球體育出現了幾個明顯的特征。首先是運動員、教練、體育經紀人、體育科學家等在不同地區、國家及大陸之間的流動越來越普遍,體育勞動移民已經成為全球體育系統中的一個重要特征。尤其是在北美、歐洲、南美和亞洲的足球、棒球、籃球、橄欖球、板球、乒乓球、田徑之間的勞動移民現象已經非常普遍,這種現象導致了人們身份認同問題的復雜性[25]。其次,跨國體育產業形成。這個產業由一系列負責設計、生產、銷售體育物質產品、精神產品以及提供體育服務的跨國公司組成,已經形成了一個全球商業鏈。不僅包括像生產體育服飾、裝備的跨國公司,如Nike、Rebook 和Slazenger,更重要的是隨著消費文化的來臨,體育尤其是競技體育本身成為供全球觀眾消費的一種大眾文化商品。再次,體育尤其是競技體育已經成為全球媒體事件。媒體網絡和通信的發達加速了體育的全球化傳播以及各中心、次外圍、外圍集團之間的相互影響。在這個系統中,雖然目前西方仍然掌握著大部分的體育資源,也在主流體育意識形態方面占據優勢,然而隨著非西方的崛起,西方在全球體育中的主導地位正受到非西方的挑戰。首先,一些非西方國家在一些體育項目如羽毛球、中長跑運動上取得的優異成績,逐漸吸引了很多體育管理者、教練、體育產品生產商和媒體的關注。再次,越來越多的非西方國家正在通過舉辦一系列國際性體育賽事和用高價吸引世界級優秀的運動員到他們國家,來鞏固國家間的身份認同、提高國際知名度以及爭取在賽事的舉辦地、規則的制定、賽事的安排方面的決定權。像巴西和阿根廷這些國家將體育視為支持政府的工具,其他國家如韓國、墨西哥和中國,將體育視為展示國家形象的工具。越來越多的非西方國家成為國際體育賽事的舉辦地,如印度在2008年舉辦了“T20”板球聯賽等;中國舉辦了2008年北京奧運會、國際馬拉松賽、F1大獎賽、國際田聯鉆石聯賽、國際乒聯職業巡回賽、跳水世界杯等;阿聯酋阿布扎比舉辦了一級方程式汽車賽、世界快艇競標賽、職業網球和高爾夫巡回賽、國際足聯俱樂部世界杯等;巴林島舉辦了世界一級方程式錦標賽、騎馬比賽等;迪拜舉辦了職業高爾夫、國際板球錦標賽和7人制國際橄欖球賽等[26];卡塔爾也贏得了2022年足球世界杯的舉辦權。另外,越來越多的國家參與收購西方運動隊,如日本投資者購買西雅圖水手隊(Seattle Mariners),俄羅斯億萬富翁Roman Abramovitch購買切爾西足球俱樂部(Chelsea football club),阿布扎比購買了曼城隊(Manchester City)等都是這一趨勢的代表[27]。
進入21世紀,隨著全球化的進一步推進,各種利益集團相互依賴性的增加,國際體育文化正在朝著多元共享方向發展,非西方國家也正從一個國際體育中的被動接受方向對國際體育有著話語權的方向發展。
整體來看,現代體育的國際化傳播過程受到了全球化過程中政治、經濟、社會制度、文化等多種因素的綜合影響,是不同性別、種族、階級、國家等各種利益集團權利相互制衡的過程,具有長期性、動態性、多維性和自主性(非計劃性)的特點。這個過程,既是西方強勢體育文化向非西方國家輸出的過程,也是非西方國家模仿、重構、修正、抵制這種文化并不斷在全球范圍尋求傳播本土體育文化發展訴求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一方面形成了美國化、歐洲化或者說西方化的同化現象,另一方面由于不同國家的、民族的、地域的本土文化具有自覺性和能動性,始終存在著本土化、民族化的異化現象,同化和異化現象之間的沖突始終貫穿其中。現代體育就在這種沖突與融合中逐漸走向全球,并形成了今天這種多元共享的局面。從現代體育的國際化傳播過程來看,一國綜合實力最強盛的時期也正是其體育文化能夠對世界體育產生重要影響力的關鍵時期,中國作為正在快速崛起的東方大國,應該把握這一戰略機遇,積極探索如何提升我國體育文化在全球體育系統中的影響力問題。
[1]Roland Robertson.全球化:社會理論和全球文化[M].梁光嚴,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252 -264.
[2]Maguire,J.Global Sport:Identities,Societies,Civilizations[M].Cambridge:Polity,2001:75-92,86,91.
[3]體育史編寫組.體育史[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14:120.
[4] Dunning,E..Culture,Civilization and the Sociology of Sport[J].Innovation,1992a(5):13.
[5] Stokvis,R..The International and National Expansion of Sports[C].WagnerE.Sport in Asia and Africa:A Comparative Handbook[M].Westport:Greenwood Press,1989:13-24.
[6]Van Bottenburg,M..The Popularity of Sports in Continental Europe[J].The Netherlands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s,1992(28):3-30.
[7]Gerald R. Gems and Gertrud Pfister.Sport and Globalization: Power Games and a New World Order[J].Movement & Sport Sciences-Science & Motricite,2014(86):51-60.
[8]Pfister, G.. Cultural confrontations: German Turnen,Swedish gymnastics and English Sport-European Diversity in Physical Activities from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J].Culture,Sport, Society, 2003,6(1):61-91.
[9]Pfister,G..Vom Schirken, Schlangellaufen und Tamburinspielen. Bewegungskulturen in Deutschland von1800 bis zum ErstenWeltkrieg[C].. E. Beckers, H.G. Schultz.Sport Bewegung Kultur.Bielefeld:Huchler. 1993:39.
[10]Gerald R. Gems and Gertrud Pfister.Sport and Globalization: Power Games and a New World Order[J].Movement & Sport Sciences-Science & Motricite ,2014(86):51-60.
[11]Quanz,D.The impact of North-American sport on European sport and the Olympic Movement [C]. Landry,F.Landry,M.& Yerles,M.Sport...the Third Millennium.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Les presses de L’universite'Laval:Sainte-Foy,1991:130.
[12]Hoberman,J.Sport and Political Ideology[M].Austin:University of Texas, 1984.
[13]曹繼紅.女性體育與奧林匹克運動參與的歷史進程[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06,25(1):5-6.
[14]Cashman,R..Cricket and Colonialism:Colonial Hegemony and Indigenous Subversion?[C]. Mangan,J.A.Pleasure,Profit and Proselytism:British Culture and Sport at Home and Abroad1700-1914.London:Frank cass,1988:258.
[15]Snyder,E.& Spreitzer,E..Baseball in Japan[C]. Eitzen ,S..Sport in Comtemporary Society.New York:St.Martin’s Press,1984:46-50.
[16]Seward,A.K..An Attempt to Perpetuate a Cultural Identity Through Traditional Games in the Face of the Influence of Western Sports in Papua NewGuinea[C].Mangan,J.A.&Small,R.B.. Sport,Culture &Society.London:Spon,1986:33.
[17]Meinander,H..Towards a Bourgeois Manhood:Nordic Views and Visions of Physical Education for Boys,1860-1930[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Sport,1992( 9):337.
[19]Nelson,B.Roberts,D.&Veit,W..The Idea of Europe:Problems of National and Transnational Identity[M].Oxford:Berg Press,1992.
[20] Maguire,J..Sport, Identity Politics, and Globalization:Diminishing Contrasts and Increasing Varieties[J].Sociology of Sport Journal,1994(11):408.
[22]董進霞,譯,任海,校.布萊頓婦女與體育宣言[J].體育與科學,1995(2):3-4.
[24]Heinila,K.Notes on the Inter-Group Conflicts in International Sport[C].Luschen,G..The Cross-Cultural Analysis of Sport and Games.Champaign:Stipes Publishing Co,1970:174.
[25]Maguire, J. . Preliminary Observations on Globalisation and the Migration of Sport Labour[J]. The Sociological Review, 1994(3):452-480.
[27]Amit Gupta.The Globalization of Sports, the Rise of Non-Western Nations, and the Impact on International Sporting Events[J].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Sport,2009,26(12):1779-1790.
Conflict and integration——International spread of modern sports
ZHEN Ai-yuan
(SchoolofSport,Leisure&Recreation,ShanghaiUniversityofSport,Shanghai200438,China)
With the methods of the historical analysis, literature and the logical analysis, the origin and the main stag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odern sports are sorted out and analyz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onflict and fusion in th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modern sports is the process of balancing the rights of various interest groups with different sexes, race, class and state, and this process has been the global development of political, economic, cultural and other factors of the overall impact of global mobility. From the birth of the 18th century modern sports from Britain to the present has gone through five major stages, different stages of tradition and modern, cultural aggression and cultural resistance, foreign culture and local culture conflict and integration throughout, with long-term, dynamic, multi-dimensional characteristics. At present, 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the globalization process and the rise of non-Western countries, the global sports system has gradually developed from the Western-oriented to the Western and non-Western multi-share direction. As a rapidly emerging country, China should seize this opportunity and strive to enhance the influence of our national sports culture in the global sports system.
modern sports; development stage; international pread; British sports; conflict; integration
2016-12-01
上海體育學院研究生教育創新基金資助項目(YJSCX2015015)。
甄嬡圓(1987- ),女,湖北恩施人,在讀博士,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體育人文社會學。
G80-051
A
1009-9840(2017)01-002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