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鴻江
學校體育的尚武精神再塑
文/李鴻江
學校體育的價值功能不僅僅在于強身健體,培養學生的體育能力,還在于它的教育功能。即學校體育是眾多學校教育途徑和手段之一,通過體育的手段達成青少年生理、心理乃至人格的完善。就這一點來說應該達到了基本共識,但是就其人格完善等學校體育功能的具體內容和目標方面,似乎還缺乏一種直截了當的認識,那就是尚武精神的目標達成。
中國歷史文化進程中缺乏尚武精神已經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了,不客氣地講,從中國儒家文化形成至今,某種程度上嚴重影響著中華文化尚武精神的形成和發展,可謂崇文有余,尚武不足。或者說中華民族文化雖然一直倡導著崇文尚武,但始終有著厚此薄彼的不同認識,導致今天的中華文化中尚武精神變得十分稀缺。
尚武精神絕不是簡單的武士橫行,一言不合便拔刀相斗,更不是以軍事建設為中心等等,而是一種民族精神,是一種國家進步動力的基礎。國家強盛的標志,便是文武之道一張一弛。縱觀世界民族強盛的歷史,無一不是以尚武精神為標志的體現。古代西方的斯巴達人、日耳曼人等,包括我國古代的先秦俠客、漢武大帝、成吉思汗等等莫不如此。這里面固然有著歷史的局限性,單靠武力難以長期持續地維系民族的利益,但不能否認的是這期間尚武精神的功不可沒。
而今,單從學校體育中的行為表現上,不難發現我們教育的主體目標,正在經歷著越來越缺乏尚武精神的形成和培育。當下的校園里,一些男孩似乎越來越缺乏陽剛之氣,性格內向,舉止陰柔,樹不敢攀,高不敢越,險不敢探,缺乏激情與血性,缺乏責任與擔當。在小學打預防針時哭的竟然全是男孩,女孩追著男孩打的現象已是屢見不鮮。動作遲緩笨拙的小胖墩,弱不禁風的豆芽菜,半數以上的近視眼,在他們身上已儼然失去了應有的陽光與歡樂、朝氣和蓬勃。這種現象由來已久,與社會的審美價值取向有關,與學校體育教育有關,更與尚武文化的缺失有關。我國屬于農耕文化,農耕文化造就了國人的內向性格,崇尚穩定,知足常樂,善于忍耐,藏鋒守拙。而游牧文明和以商業為主的海洋文明造就了西方人剛毅的性格,崇尚變化,崇尚力量,崇尚挑戰,先發制人,置于死地而后生。
殊不知,早在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代曾是一個崇尚尚武精神的時代。據載,當時的貴族個個下馬能文,上馬能武。那時人們對一步三搖,弱不禁風的白面書生不屑一顧。無論男女皆以高大健碩為美。班固在《漢書》中曾有過“秦之時,羞文學,好武勇”的描述。今天我們從出土的秦兵馬俑那高大的身軀可窺一般。所謂上行下效,于是當時用今天而言的學校教育中關于“射”“御”也就占據了三分之一。
歷史經驗值得記取,重振尚武當務之急,學校體育首當其沖。縱觀歷史,凡是尚武盛行的朝代(春秋戰國、秦、漢、唐)都是偉大的朝代。環顧世界,凡是尚武盛行的國家都是強大的國家。今天的中國再次復興,必須重振國民的尚武雄風,而實現尚武精神再塑的關鍵在于怎樣的學校教育,其中學校體育當仁不讓。
(首都體育學院《體育教學》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