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磊
(南京師范大學 江蘇南京 212000)
淺談全民體育健身的趨勢和發展
孫磊
(南京師范大學 江蘇南京 212000)
經過近階段的調查,發現中國的體育健身正以飛快的速度在發展,通過新聞渠道、網絡媒介等方式,發現健身已融入我國居民生活,體育健身所占的經濟比重也越來越大,有望在未來成為經濟的中流砥柱,為人民的體質健康和社會的經濟建設貢獻力量。
全民體育健身 趨勢 發展
新中國成立后,在計劃經濟體制下,體育一直是國家的一項社會公益項目和福利事業,政府集中計劃并分配人力、物力和財力,所有體育經費都來自政府的財政撥款。因此,發展體育產業沒有制度需求,也沒有制度供給。1978年,以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志,中國揭開了改革開放大幕,也為體育產業發展提供了時代契機,開始了從國家體育向社會體育的轉變,從注重體育政治功能向注重體育經濟文化功能轉變,從單一發展體育事業向發展體育事業和體育產業并重轉變。雖然目前我國體育產業尚處于起步階段,較之于歐美發達國家還有很大的差距,但與計劃經濟時代相比,已經有了質的飛躍。
在第十三個五年計劃的時候,國家又對全民健身計劃做出了調整,《全民健身計劃(2016—2020年)》作為全民健身事業發展的頂層設計。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過去5年,經過各地有關部門和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覆蓋城鄉,比較健全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基本形成,為提供更加完備的公共體育服務和建設體育強國奠定基礎。今后5年,面對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體育健身需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要求、推動健康中國建設的機遇挑戰,需要更加準確地把握新時期全民健身發展內涵的深刻變化,不斷開拓發展境界,使其成為健康中國建設的有利支撐和全面建成小康生活社會的國家名片。
日前,上海市教委公布《上海市學校體育發展“十三五”規劃》,《規劃》明確指出,深入實施“小學興趣化、初中多樣化、高中專項化、大學個性化”體育課程改革,構建了循序漸進、科學銜接的體育課程體系;而廣東省體育局于今年召開新聞發布會,正式印發《廣東省全民健身實施計劃(2016—2020年)》,要求到2020年,體育健身成為更多人基本生活方式,體育消費總規模達到2 500億元。2016年,杭州的體育產業總產出將突破300億元,而從事體育產業的經營場所,已經突破了3 500家。相對于其他行業,更追求環保和健康的體育產業已經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在可預見的范圍內這個前景非常光明的朝陽產業將會如何發展,如何將這個蛋糕做大,等人來吃。等到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那時的體育產業將會成為國家的經濟支柱,更有可能取代房地產作為國家經濟命脈的地位,現如今的中國經濟來源主要依靠房地產帶來的繁榮,如果體育產業興起,外加體育服務的完善,中國將不僅僅只依靠房地產,期望體育產業未來能夠在國家經濟中占較大比重。世界上有許多國家在官方上說明,例如:1988年,英國官方數據估計每年大概有40億美元被用于體育;而在10年后,澳大利亞體育聯合會(Confederation of Australia Sports)的一份報告將該國(人口少于英國人口的1/3)體育的經濟活動估價為80億澳元;在美國,僅8年期的全國橄欖球聯賽(National Football League)電視轉播權就賣出了176億美元;2000年,世界足球管理機構國際足聯(FIFA)估計全世界每年僅此一項體育的投入就達2 500億美元。顯而易見,體育產業近幾十年已有迅猛的增長,在全球工業比例中也是如此,可見中國體育產業的未來不是夢。
如今信息的傳播可以通過各式各樣的媒介,媒介使人們更直觀地了解事情的進程以及后續的發展而產生的影響,現在的國人大多通過體育賽事轉播、體育新聞報道來直觀了解想要關注的體育,這些對他們的影響也是巨大的。因此,對當代體育的命運變得極其重要的機構(更確切地說,是眾多不同但相關的結構和實踐的集合)就是媒介。通過體育賽事轉播可關注到大家喜歡的體育項目,現在電視、電腦、手機等各種工具那么發達,人們想看什么都可以,可現在要看熱門的就得交費,需求多了,那就得順應資本運作的模式。然而如何將這既永不可能見面,也不能進入體育場的大量分散的“人群”轉化為能夠營利的市場呢?當然,答案就是聽眾和觀眾,尤其是后者,因為電視具有模擬“真實時間”和感官經驗的能量——他們不直接為試聽體育而付費(除了需要承擔電器、電以及在某些國家許可證的費用)。反而是另一方(做廣告的企業)會為他們安排并為他們收視體育付費,并從第三方(電視)那里選擇信息。雖然“免費播送”(Free-to-air)的電視體育的內容已經增補改進了,但依然為通過訂購和付費電視所回復的直接收費服務所威脅,不過它依然在最重要的體育媒介場合[比如奧林匹克和超級碗(Super Bowl)]占壓倒性的優勢,此時規模龐大的觀眾產生了巨額的廣告費、贊助費和電視轉播權收入。于是,體育的普及使其憑借自身變成了經濟資源,可以很容易為外部經濟利益所利用。正因為如此,21世紀的體育經濟已發展出了這樣一種模式,它不再依賴觀眾和“展出者”之間直接貨幣化的交易。然而,體育這些重要的經濟層面,不應遮掩它的政治文化面向,這兩個面向墊定了對體育的熱愛可以使其在市場上得以出售。
改革開放的政策和經濟的高速發展為興辦各種類型的健身俱樂部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適宜的體育政策為健身俱樂部的發展提供了政策上的根本保障。因此,采取有利措施,積極扶持健身俱樂部的發展,發揮健身俱樂部在社會體育中的作用是我國體育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是滿足我國廣大群眾體育需求的重要內容。其實有些變化就發生在大家身邊,在筆者剛進入大學之初,健身房在當時學校區域基本上沒有,而如今遍地開花,再者說,它的價錢也是水漲船高,為了滿足學生的需求,這些健身房特地推出相應的營銷產品,例如,學期卡(每年學生在校的時期);現在絕大多數都是商業型健身俱樂部,既有綜合性,也有單項的,均以開展群眾體育活動為主。商業俱樂部面向市場,根據不同層次、水平和愛好的人的體育需要,提供相應的服務,與消費者進行等價交換。它是社會體育的組成部分,可滿足大眾健身、休閑、娛樂等的需求,經營者以商業型健身設施為活動場所。依靠市場機制和利益機制運轉的健身俱樂部,經營的主要目的在于營利。商業型健身俱樂部的管理需要整合各種資源,以提供優質服務,滿足會員需求為核心,而且,現在的健身愛好者通過各種渠道和媒介了解國外的健身理念。如今網絡如此發達的年代,各種網絡新名詞比比皆是:“A4腰、馬甲線、麒麟臂”等已成為一種時尚,中國的健身事業發展才剛起步,健身人群也在不斷壯大。在中國舉國體制的大環境下,中國體育健身的熱潮會越來越狂熱,再通過學習先進的體育健身理論,提高全民體育健身的意識,未來的中國,體育健身已不再稀有,而是一種人人該擁有的一種生活方式。中國全民的體育健身意識會不斷提高,體育健身事業也會與時俱進、蓬勃發展的。
[1]肖林鵬.現代體育管理[M].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15.
[2]呂鵬.體育、文化與媒介[M].清華大學出版社,2013.
[3]江和平,張海潮,阮偉,等.中國體育產業發展報告(2014—2016年)[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
[4]朱小明.體育時尚制造[M].人民體育大學出版社,2017.
[5]郭慶紅,徐鐵.健身運動指導全書[M].農村讀物出版社,2012.
G806
:A
:2095-2813(2017)03(b)-0146-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7.08.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