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玉祥
(湖南師范大學體育學院 湖南長沙 410000)
健康中國背景下民俗體育與全民健身價值的融合與傳承①
畢玉祥
(湖南師范大學體育學院 湖南長沙 410000)
該文以“民俗體育”為切入點,以其健身、娛樂、維護社會穩定的重要作用為角度,重新審視民俗體育在健康中國背景下農村及少數民族地區全民健身功能價值的本質,對民俗體育的功能價值進行挖掘,使民俗體育活動的休閑娛樂、健身功能夠融入全民健身活動,完善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公共服務職能,為逐步建立體育教育與文化教育、全民健身與文化傳承協作共享機制,推動“健康中國”戰略下全民健身工程和“文化強國”視野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工程的開展建言獻策。
健康中國 民俗體育 健身功能 回歸
“健康中國2030”[1]和全民健身計劃[2]中提出鼓勵開發適合不同人群、不同地域特點的民族民俗民間傳統運動項目,2017年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3]中提出發展傳統體育,把傳統體育項目納入全民健身工程。我國體育人口分布極不平衡,在廣大農村地區,特別是少數民族地區等要遠遠低于城市體育人口,目前仍有60%以上的人口生活在農村,其中包括了偏遠的少數民族聚居區。因此合理開發具有民族特色的鄉土體育活動在全民健身中的功能價值,對于開展區域全民健身計劃、完善全民健身體系具有重要意義,同時基于民俗體育的地域性、傳承性特征,將民俗體育推廣到全民健身計劃中,擴大參與人群,有利于民俗體育的傳承和發展。
在《體育概論》中,體育的功能界定為提高人體心血管系統機能水平、調試和保持心理健康、提高呼吸系統機能水平、促進少年兒童骨骼和肌肉發育、延年益壽提高生活質量等功能[4];鐘敬文等學者將民俗功能劃分為教化功能、規范功能、維系功能和調節功能。而民俗的調節功能,通過民俗活動中的娛樂、宣泄、補償等方式,使人類社會生活和心理本能得到調節,然而這種調節作用已遠遠超過了體育的自然質[5]功能。因此,我們在結合體育研究民俗活動的過程中發現民俗體育功能的或然性[5]使其在不同的環境中能夠將民俗和體育的功能進行適度的整合,正如此,民俗體育具備體育文化系統的自我造血機能,能夠借助各種社會資源實現自我運營。一直以來人們對體育本質功能的探討經歷了“增強體質說、強化體能說、健身、健心、益群說”[5],但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民俗體育在國家社會發展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它是人民群眾寓教于樂的重要手段和途徑。因此,只有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把握具有時代特征的健身、養生和民族融合等功能,才能將民俗體育增強體質,促進人們團結、維系族群穩定,構建豐富文化生活、提高生活質量等功能本質體現出來,才能將“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的本質意義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緊密聯系在一起。
民俗體育的流變是在一定歷史基礎上積淀下來的,民俗體育功能創新應當是建立在原有功能的基礎之上的。在歷史的演進過程中,民俗活動的維系功能和娛樂身心功能一直備受民眾所接受,當現代體育功能與傳統民俗體育相結合時,民俗體育的現代功能才會成為社會共識,因此,逐步構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體系,加強民俗體育傳承人的保護和培養,擴大民俗體育活動的傳承者群體,通過社區推廣為全民健身運動,進入學校成為學生體育鍛煉方式,使普通群眾接納并喜愛民俗文化,理智對待外來體育文化和本土文化,民俗體育才能進入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優勝劣汰發展模式。
人民群眾是民俗體育活動賴以生存的土壤,民俗體育具有民俗的娛樂功能,同時又具有體育的健身功能。因此,民俗體育與全民健身相結合,是民俗體育扎深土壤,擴大主體功能的基本途徑,積極開展有益于身心的民俗體育活動,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這與全民健身的要求是相吻合的。民俗體育在進行娛樂身心功能的同時,其對社會群體的維系功能也在同步進行,體育活動已成為民眾現代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2017年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3]提出深入開展中國傳統節日振興工程,加強對傳統文化活態利用,使其有益的文化價值深度嵌入百姓生活,把傳統體育項目納入全民健身工程,使民俗體育項目逐步向大眾普適化轉變,使之成為全民健身的重要組成部分。
學校教育一直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保護的重要方式和途徑。民俗體育的傳承重在民族意識的培養,民俗體育在學校的廣泛開展,有利于新一代更好的認識和了解民俗體育文化。因此,學校體育對于民俗體育的挖掘和保護有著其他形式不具備的終身教育優勢,它可以很好解決傳承人和傳承者的關系,彌補社會傳承這種機械式和耗散式的缺陷,其具備的時間優勢,是推動民俗體育從原生態向規范化、標準化、科學化普及的有效助力。目前,龍獅運動已經進入高等院校,在學校體育中得到規范的整理和完善,正逐步走向國際體育賽事舞臺。在未來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中,借助學校體育與民俗風情結合,對民俗體育的形式內容加以提升和改造,使其能夠成為群眾廣為接受的體育鍛煉方式。
民俗體育是民間民俗文化融入生活的運動形式,是人們對精神文化追求的運動意識形態表現。因此,加強民俗體育與全民健身工程的聯動效應,一方面,響應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和全民健身計劃的實施,為廣大鄉鎮和少數民族聚居區提供普適的健身形式;隨著民俗文化旅游的推行,為實行全民健身計劃提供物質基礎,民俗體育的普適性有效解決全民健身工程場地設施、社會體育指導員缺乏等問題,方便群眾就近就便健身,充分體現了“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基本原則;另一方面,全民健身工程為民俗體育提供了繼承與發展的平臺,緩解了目前因文化入侵帶來的威脅,同時提升了民眾對民俗體育等傳統文化傳承的自覺意識,這為國家非遺工作中傳承實踐環節提供思路參考。
構建文化傳承平臺,實現傳承主體的現代化轉型。現代民俗體育活動面對的是市場經濟文化環境,這也是民俗體育活動賴以生存的基礎,因此,民俗體育的傳承關鍵在于傳承主體的現代化轉變,要保護性擴大傳承人與傳承者群體,推動傳承載體由民間主導轉向城鄉同構,堅持創新性生產保護。在遵循民俗體育自身發展規律的前提下,實現民俗體育結構要素同社會經濟適度融合,使民俗體育的經濟功能得到發揮,同時也為民俗體育活動的傳承和保護提供物質基礎。重視挖掘和創造,使民俗體育成為全民健身工程的重要內容,推動民俗體育活動進學校、進社區,利用現代化賽事活動的組織形式,促進民俗體育的群眾性與競技性融合,利用中國傳統節日和少數民族節日開展具有傳統特色的群眾體育活動,積極打造社區、鄉村健身活動品牌。
沖突與融合一直是中華傳統文化充滿生命力的重要表現形式,民俗體育的功能現代化發展在對立和諧、沖突融合中隨著科學的進步不斷理性化調整、擴充和解釋,民俗體育一直體現著為“民”所用的社會價值,目前民俗體育的健身娛樂功能從傳統的“無意識”轉化為意識主導健身,民眾對身體健康意識的增強轉向對身體健身的追求,促進民俗體育健身功能從隱形向顯性轉變,如今社區文化的盛行,民俗體育活動應牢牢把握廣場文化發展的契機,在娛樂身心過程中保持社區居民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充分發揮民俗體育的維系功能。因此,促進民俗體育的娛樂身心功能的擴大化,不斷推進社會維系功能提升國家認同作為今后民俗文化研究和實踐的重要方向。
民族傳統體育現代化進程中自身文化的失傳和外來文化的盲目崇拜導致本民族文化的認同危機,這反映了傳統文化賴以生存的土壤在現代化進程中不斷發生變化,現代城市社區和新農村建設已經逐步成為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的新土壤,新農村建設和城鎮化不斷推進,農村人口的融入促使部分農村地區的傳統體育文化向城市社區遷移。因此,建立具有本民族文化基礎,能夠密切回應社會現代化基本要求,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所追求的現代體育文化體系,需要借助全民健身工程所創造的平臺,通過社會教育和學校教育等途徑加強民族自身文化認知與文化自覺,擴大民族民間民俗體育認同和適應空間,將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融入生產生活,通過全民健身路徑得到進一步實施,更好的實現健康中國、體育強國的目標和任務。
民族傳統體育承載著一個民族精神和物質的歷史痕跡,而全民健身更關乎一個民族的健康發展,民俗體育作為民族傳統體育中最貼近人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承載著傳統文化之根,其功能價值更擔負著一個民族全民健康的重任,體育民俗化和民俗體育化都是全民健身活動發展的一種新趨勢,這意味著民俗體育應當重新找回自身的特色,健康中國的建設和全民健身與全民健康的深度融合需要我們從本民族傳統體育角度出發,深入挖掘民俗民間體育活動的全民健身價值,使之“民俗”成為一種很好的載體,承載著全民參與體育健身的任務和民族文化傳承的自覺建設。
[1]“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N].人民日報,2016-10-26.
[2]國務院全民健身計劃(2016—2020年)[N].人民日報,2016-06-24.
[3]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N].人民日報,2017-01-26.
[4]楊文軒.體育概論[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5]劉旻航.我國民俗體育的現代功能及社會文化價值研究[M].山東人民出版社,2012.
G812
A
2095-2813(2017)08(a)-0214-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7.22.214
畢玉祥(1991,1—),男,漢,安徽黃山人,碩士,研究方向:民族傳統體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