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杰 鄧萬里 查鈺
(興義民族師范學院體育學院 貴州興義 562400)
貴州高校山地運動專業人才技能培養探討①
溫杰 鄧萬里 查鈺
(興義民族師范學院體育學院 貴州興義 562400)
山地戶外運動已經成為我國體育運動中的一個新興項目,隨著人們逐步提高的生活質量以及業余時間的大量增加,山地戶外運動發展更加迅速。在這樣的發展形勢下,山地運動專業人才已經無法滿足市場需求,因此,各大高校正在努力培養山地戶外運動專業人才,由于這一專業建立時間不長,必將產生一些不完善的地方,迫切需要不斷研究山地運動專業人才培養技能。本文以貴州高校山地運動專業人才技能培養為例,分析了貴州高校戶外運動專業人才培養現狀及存在的問題,總結了貴州高校戶外運轉專業人才培養要素,提出了貴州高校山地運動專業人才技能培養對策。
高校 山地戶外運動 專業人才 技能培養
“山地戶外運動”被國家體育總局于2005年5月設立為我國正式開展的體育項目,把山地戶外運動分類在登山項目之下,山地戶外運動的管理和發展主要由國家登山運動管理中心負責。山地戶外運動是一個項目群,其本省具有探險的屬性,而且需要一定的技能才能完成。相關研究顯示:參與戶外運動的大眾人群在我國呈逐步上升的趨勢,目前大約有2億的戶外人口,同時該項目也是一項融合了時尚與健康的輕松運動方式,專業人才需求增大。這就造成我國現行的山地戶外運動專業人才的培養跟不上社會發展的節奏。現今國家體育總局登山運動管理中心已將戶外運動納入社會體育指導員的一種,培訓合格頒發證書,是職業技能證書的一種,定期進行年審制度。但每年培訓的人數和場次有限,不能滿足時長的需求。因此,高校需要積極配合登山運動管理中心和各戶外運動協會培養擁有專業技能的山地戶外運動專業人才,促進我國山地戶外運動產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貴州高校建立山地戶外運動人才培養專業的時間相對不長,起步較晚,從最早的貴陽醫學院(現貴州醫科大學),到后來的貴州民族大學、遵義醫學院、貴州大學、興義民族師范學院部分專業逐漸向山地戶外運動人才培養轉型,正處于不斷探索與研究環節。通過分析和總結可知,在貴州高校中,山地戶外運動人才培養具體采取了下列模式:
貴州省高校根據山地戶外運動發展實際情況建立培養人才目標,結合人才需求的具體標準,建立教學課程體系和實踐體系,高度融合教學與山地戶外運動產業的發展特點,具體表現為戶外企業參與管理教學,實習、實踐階段由企業培養,基本上學生畢業之后可以直接就業(如貴州省登山運動協會、優山美地戶外俱樂部、貴州起點戶外俱樂部)。
校企雙方共同合作培養山地戶外運動專業人才。高校根據戶外企業的人力資源需求和要求,定制所需要的畢業生類型,委托高校培養。同時,企業參與高校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和教學大綱、教學內容的擬定,戶外企業聯合高校共同授課,全面提升學生的專業能力和職業素養,進一步促進高校和企業獲得共贏的人才培養模式。
學校在建立教學體系時,開展大量的調查和論證,根據市場的需求來研究采用哪種教學模式獨立培養山地戶外運動專業人才,滿足戶外企業對人才素質的相關要求,同時高校建立完善的實訓、實踐平臺和基地,進一步幫助學生在校期間更好的融合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提高就業率。
貴州高校培養山地戶外運動專業人才的時間相對不長,教學和應用脫節,這樣就造成教師只管教學,對企業的用人條件和人員要求不夠了解,直接導致了教學的具體內容極大背離了企業實際用人需求。同時,相關教學內容不能根據山地戶外運動開展的真實情況完成相應的更新,直接造成專業教師無法有效更新教學內容,教學內容無法符合企業的實際情況。
高校與企業合作的過程中,高校為了完成實習、實訓環節,通常情況下會與相關戶外企業簽訂實習或實訓協議,為學生創造實習機會。提供實習機會的企業主要是戶外運動協會、戶外俱樂部,大部分俱樂部都處于發展初級階段,經驗不足,專業技術人員少,規模較小,為了生存,以盈利為目標,有些戶外俱樂部經營的項目已經脫離了戶外運動的本質,直接轉型為觀光旅游和自駕游等,只有極少數俱樂部能夠參與培養學生的實踐技能,進一步導致學校在與企業合作過程中應付了事,學生實訓、實習質量不高。
截止到目前我國尚沒有采取立法措施對各行業參與學生教育應當承擔的義務和責任進行規定。比如,根據《高等教育法規》實施“雙元制”人才培養,校企合作是通過一系列法律規定為其提供保證的。當前貴州高校無法獲得政府支持與戶外企業簽訂協議。因此,迫切需要政府立法保證校企合作,通過法律對企業行為進行規范與約束,從而保證高校可以長期與戶外企業和俱樂部建立良好的可持續發展。
對于工讀結合、校企合作辦學方式政府沒有提供給資金扶持,尤其是戶外專業人才培養與戶外俱樂部不能達成校企合作,令其不能形成相對穩定的教學實踐基地,學校和戶外企業僅能獨立承擔,不能吸引企業參與工讀結合、校企合作辦學,而這一模式的有效運轉需要穩定的辦學資源。
貴州高校正在努力培養應用型、復合型的山地戶外運動專業人才,使其能夠勝任行業管理者、戶外領隊、拓展培訓師、山地戶外運動賽事組織者等有關的工作。
在培養山地戶外運動專業人才專業知識、技能與應用方面,高校與戶外市場實際需求尚未形成顯著的一致性,在技術與能力方面表現出高度的一致性。貴州高校培養山地戶外運動人才要將體育學科知識作為的基礎,同時還需要緊密聯系旅游方面營銷、經濟和管理知識。各個培養單位一般都在強調培養學生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在專業技能方面戶外專業畢業生基本符合了戶外運動企業的要求;但在應用方面,表現出貴州高校不重視培養學生的服務意識和方案策劃的嚴謹態度,與戶外企業的經營、管理和營銷理念相悖。因此,學生實踐、實訓過程中還是要多練習戶外企業經營管理理念,充分考慮客戶的要求和意見,靈活處理的溝通技巧。
教育教學內容主要是為教學目標提供相應的服務,一般通過課程方式呈現。目前,貴州高校按照國家的相關規定設置培養山地戶外運動專業人才的課程結構,在學識與學分比重設計方面比較穩定,課程表現出極強的剛性要求,學生無法自主選擇學習內容。在社會體育專業、休閑體育專業等國家明確規定的招生專業目錄中科學設計了培養山地戶外運動專業人才的標準。由于專業不同,內容體現應有差別,側重點也應該不同。因此。在專業課與主干課程之間應該形成了顯著的不同,進一步形成了專業課程體系+培養山地戶外運動人才的課程內容,專業有區別,教學內容也要區分。
根據貴州幾所高校提供的山地戶外運動專業人才培養計劃與課程大綱發現,目前貴州高校培養山地戶外運動專業人才主要采取班級授課的形式講解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野外實踐次數較少,不是每個學生都有實踐的機會。因此,科學構建專業實踐能力培養的教學平臺,就顯得非常重要,要讓學生更多的參與、參加各種山地戶外賽事的管理實踐、更多的進入山地戶外協會和社團等,實現對學生專業技能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平臺+模式”課程內容體系包括兩個相互獨立又有某種聯系的系統,分別是戶外實踐綜合平臺與逐層遞進課程模塊。實踐綜合平臺的目標是培養綜合能力和職業素質,將實踐教學作為中心,以學生主動學習為形式,通過學校搭建、教師指導,學生自行參與戶外活動的形式,進行組織、策劃、執行各種戶外實踐活動,逐漸提升山地戶外運動專業人才技能水平以及培養良好的職業素養。逐層遞進課程體現出二元層次結構特點,是結合課程模塊化思想,同時結合社會需求與人才培養原則,逐一把課程劃分為三個層次,即基礎、提高和發展模塊。基礎環節包括山地戶外運動基本知識、基礎技能、山地運動領隊決策、活動組織,在基礎環節主要培養學生的戶外專項技能;在提高環節是對學生山地運動領隊職能有效培養,具體是練習山地戶外運動領隊需要的軟技能,包括制定活動規劃、組織決策、應急處理等;在發展環節主要是培養學生的組織管理能力,包括戶外賽事的管理、風險預防等。
山地戶外運動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是不斷提高整體水平和職業素養。山地戶外運動因其探險的屬性對專業人員素質和參與者提出了更加嚴格的要求,這部分素質的培養不但需要實踐,還需要不斷積累經驗,只是通過理論課程與實踐教學開展素質教育,尚不能符合要求,需要建立課程之外的培養系統。科學構建職業素質培養平臺,組織學生積極參加。通過學校或者教師引導建立綜合能力、職業素質培養平臺,學生自行策劃、參與實踐活動平臺,主要目的是提升綜合能力和綜合素質。
學生從大學二年級開始進入該平臺。具體方式為:學生利用節假日和課余時間兼職戶外俱樂部,擔任戶外領隊、教練與培訓師職位;二是接受社會團體戶外活動與拓展培訓,由專業教師帶隊,學生負責培訓工作;三是組織學生掌握對山地戶外運動的責任理念;四是學生獨自組織山地戶外運動項目的運動會,比如在學校開展山地戶外運動技能大賽、山地戶外運動知識競賽等;五是努力學習有關戶外指導員職業資格證書的課程,順利獲取職業證書;六是參與學校與相關部門共同舉辦的戶外活動,并且在其中負責教練、保護員等工作。
教師為高校開展教學的先導,是培養人才的執行者。教師的工作理念與教學能力對人才培養的質量發揮著決定性作用。在培養專業人才的過程中能力強、素質高的師資隊伍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因此,提高教師專業水平至關重要。
首先,提高教師的業務能力。為青年教師提供繼續深造學習的機會,全面提高教師隊伍的教學水平;通過各種形式的學習與培訓,不斷提升青年教師戶外運動專業技能;大力推廣設計精品課程,幫助教師不斷提高科研水平。
其次,針對青年教師開展傳、帶、幫的教學輔導,幫助青年教師不斷提升戶外專業能力,強化教師的工作責任感,最終提高教學質量。
最后,鼓勵教師全面認識山地戶外運動。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以身作為,向學生全面灌輸戶外安全教育、責任心培養、服務意識教育,促使學生逐步形成對戶外運動的理念和指導思想的認識。
創辦校內實習實訓基地是培養高校人才的重要方式,不但是知識轉化為生產力的重要場所,也是在校大學生了解企業文化精髓,企業發展理念所在。高校還必須不斷發現和運用校園內部資源,成立緊密聯系山地戶外運動產業的企業,亦或是與戶外企業開展全面合作促使學生深入到用人單位每一個工作環節中,使學生全面了解與校內企業有關的管理培訓知識。通過實習實訓基地的建設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為山地戶外運動運動產業的健康發展創造基礎。
在培養人才的具體過程中,結合社會市場發展的需要,建立動態培養機制。采取問卷調查與座談等方法整理收集學生關于課程設計、教學內容、教師教學水平、學習效果等方面的信息,還要對學生參與社會實踐和社會兼職單位的相關評價進行咨詢,了解培養人才過程中出現的一系列問題。同時,還要積極更新課程設置與教學計劃,初步產生合理的課程體系和人才培養方式,使其逐步完善,有利于山地戶外運動專業人才的健康成長。
高校培養的山地戶外運動專業人才主要是未來對山地戶外運動宣傳、傳播、組織和管理的人員,對山地戶外運動體現出的社會化產業化特點形成不同程度的影響。通過山地戶外運動專業人才可以對該項運動的發展理念進行科學的指導,又能帶動戶外運動產業的發展。因此,更加科學的培養山地戶外專業人才,有利于提升山地戶外運動專業人才的整體素質,從而最大程度確保我國山地戶外運動產業的健康發展。
[1]李舒平,鄒凱.戶外運動的風險管理[M].廣州:廣東科技出版社,2016.
[2]楊漢,蔡楚元.構建戶外運動專業人才培養體系的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5(4).
[3]陳志堅,董范.戶外運動教學體系的研究[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6(6).
10.16655/j.cnki.2095-2813.2017.32.174
G895
A
2095-2813(2017)11(b)-0174-03
貴州省教育廳2016年度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2016gh27)研究成果。
溫杰(1984—),男,漢族,河北石家莊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戶外運動理論與實踐研究。